信息系统设计.ppt
《信息系统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系统设计.ppt(1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信息系统设计,主要内容:针对信息系统设计的各项任务介绍这一阶段的开发方法和对策。,4.1 信息系统设计概述,4.1.1 系统设计的任务 确定系统功能结构依据系统分析文档资料,采用正确的方法来确定系统各功能模块在计算机内应该由哪些程序组成,它们之间用什么方式联结在一起以构成一个最好的系统机内结构;表达设计成果使用一定的工具将所设计的成果表达出来;详细设计与实现考虑到实现系统功能的需要,进行数据库的详细设计、编码设计、输入/输出界面(人机界面)设计等等,4.1.2 系统设计步骤,第一步进行数据库的物理设计。第二步进行编码设计。第三步进行界面设计。第四步进行系统功能设计。,根据总体方案及系统
2、分析的实际需求考虑数据库的存储方式(集中式或分布式);考虑物理库的数量及每一个物理库所包含的数据库表的内容;从查询处理效率等方面考虑数据库表的索引问题等等。,4.1.2 系统设计步骤,第一步进行数据库的物理设计。第二步进行编码设计。第三步进行界面设计。第四步进行系统功能设计。,编码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据的规范性和交换性密切相关,编码一旦被设计处理将会永久使用并常驻于数据库中,因此需要在系统设计阶段给出具有永久性、稳定性的编码设计方案。,4.1.2 系统设计步骤,第一步进行数据库的物理设计。第二步进行编码设计。第三步进行界面设计。第四步进行系统功能设计。,构造良好的界面是未来系统能够顺利运
3、行的重要前提,要使信息系统使用起来更加舒适、更加高效就需要在界面设计方面具有一个全新的设计策略,这个设计策略要在程序设计之前完成。,4.1.2 系统设计步骤,第一步进行数据库的物理设计。第二步进行编码设计。第三步进行界面设计。第四步进行系统功能设计。,基于前述所有工作进行,采用“自顶向下”的原则考虑模块的划分与设计,使模块内部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连接具有合理的结构。功能设计结果的表达方式可以有两种:利用“结构图”来描述模块的功能和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换;用Rational Rose工具来描述。有一组评价标准来对设计结果进行评价,用一组设计原则对系统模块进行优化设计。,4.1.3 系统设计评价标准,
4、1、运行效率 2、可靠性3、可修改性 4、灵活性5、通用性6、实用性,影响系统处理能力的因素:,系统中间文件的数量临时的、用后抛弃,应减少之 数据文件的次数 检索方案:例:数据库表中包含3种类型的记录:A、B、C每次从头到尾仅一次,遇到就相应处理外存访问次数 文件访问时间主要用于:(记录定位、磁头定位、传输到指定位置)定位和传输建立外存访问次数少的系统程序的调用和其它的系统开销所花费的时间 程序的执行时间程序的执行时间与程序的质量有关,4.1.3 系统设计评价标准,1、运行效率 2、可靠性3、可修改性 4、灵活性5、通用性6、实用性,可靠性应考虑的问题:,校验码例:银行账号 10位,最后1位是
5、校验码特点:增加处理时间,防止一些错误的发生批量控制预定批处理事务的总数若批处理事务运行与人工计算总数不一致则有错,计算机不予处理。建立运行日志和信息追踪降低运行效率,但非常必要文件的存取限制预定义用户操作权限,以备系统检查可靠性指标,可靠性指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_Time_Between_Failures,MTBF)“平均修复时间”(Mean_Time_To_Repairs,MTTR)平均每次所用的修理时间(排除故障时间)系统的有效性=MTBF/(MTBF+MTTR)越接近1,系统的有效性越高,4.1.3 系统设计评价标准,1、运行效率 2、可靠性3、可修改性 4、灵活性5、
6、通用性6、实用性,提高系统可修改性的原因:,、客观数据和功能需求的变化系统是在一个实际的客观环境中运行,其数据来自于客观现实,而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它导致客观数据的变化和功能需求的变化,为适应不断变化需求,必然要求信息系统也随之而变化,即对信息系统做相应的修改。、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硬件价格越来越便宜,新的操作系统和程序语言在不断地出现或升级,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这些必然对信息系统产生影响,迫使用户考虑使用新的技术、更新设备、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完善系统功能等等。、系统本不完善无论是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及调试阶段,都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
7、导致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修正,到了系统测试阶段也必然会发现一些问题和故障需要给予解决,这些都意味着对系统的修改。、错误在系统运行阶段才能暴露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来说,不可能在系统测试阶段就能够完全彻底地把故障全部排除,有的错误可能会在系统运行阶段才能暴露出来,要把这些错误纠正过来称为运行纠错,这同样意味着对系统进行修改和维护。,4.2 数据库设计和编码设计,4.2.1 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数据库设计内容:,1、用户权限的设计例,教学管理系统设计用户权限表2、索引文件的设计数据检索的一般方法顺序索引文件的查找方法:折半查找等索引特点:占空间、维护复杂3、中间文件或临时文件的设计4
8、、视图(View)的设计 视图是虚表,只保留定义,4.2.2 编码设计,1、编码设计的地位和作用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数据位于现代数据处理的中心,数据模型是稳定的而处理是多变的。信息分类编码,编码设计步骤,对编码对象进行科学分类 按照一定的规则设计代码,2、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分类的原则:,科学性:选择事物或概念(即分类对象)中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系统性:将选定的事物或概念的属性特征按一定的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分类体系。可扩展性:要具有可拓展的类目,以保证增加新的事物或概念时,不致于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同时还应为下级信息系统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
9、细化创造条件。兼容性:与有关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协调一致。综合实用性:要从系统出发,把全局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处理,以达到全系统最优,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1)线分类法(层级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即被划分的事物或概念)按所选定的若干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层级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上位类:即在线分类体系中一个类目相对于由它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级类目而言,称为上位类。下位类:即在线分类体系中,由上位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级类目相对于上位类而言,称为下位类。同位类:即在线分类体系中由一个类目直接划分出
10、来的下一级中的各类目,彼此称为同位类。,例如:GB2260-8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采用的是线分类法,将全国行政区划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层为地区(市、州、盟)第三层为县(市、旗、镇、区)。,线分类法的原则:,下位类类目的总范围应与上位类类目相等由某一上位类划分出来的下位类类目的总范围应与上位类类目相等;划分基准当某一个上位类类目划分成若干个下位类类目时,应选择一个划分基准:同位类类目之间不交叉、不重复,并只对应于一个上位类;分类要依次进行,不应有空层或加层。,线分类法的优点是:层次性好,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计算
11、机处理信息线分类法的缺点是:结构弹性较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分类层次较多时,为其所设计的代码位数会较大,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与速度。,(2)面分类法,将所选定的分类对象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有可分成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目,再按一定的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将这些“面”中的类目按指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复合类目。,例如:服装的分类采用面分类法,选择服装材料、男女式样、服装款式三个属性作为三个“面”,每个“面”又可分成若干个类目,如下表。,面分类法的原则:,面 选择分类对象本质的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对象的各个“面”类目不同面内的类目不应相互
12、交叉,也不能重复出现“面”位置每个“面”有严格的固定位置“面”的选择以及位置的确定,根据实际需要而定。,面分类法的优点:具有较大的弹性,一个“面”内类目改变,不会影响其它的“面”适应性强,可根据需要组成任何类目,同时也便于计算机处理信息易于添加和修改类目面分类法的缺点:不能充分利用容量,可组配的类目很多,但有时实际应用的类目不多难于手工处理信息,3、代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代码的功能:信息代码:是一个或一组有序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有时也称为“码”。功能如下:标识:鉴别编码对象的唯一标志分类:当按编码对象的属性或特征分类,并赋予不同的类别代码时,代码又可以作为区分编码对象类别
13、的标志排序:当按编码对象发现(产生)的时间、所占有的空间或其他方面的顺序关系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代码时,代码又可作为编码对象排序的标志 特定含义:代码是在一定分类体系下产生的,因此代码可提供一定的特定含义,(2)代码设计的基本原则:,唯一性 合理性 可扩充性 简单性 适用性 规范性,在一个分类编码标准中:每一个编码对象仅有一个代码,一个代码只惟一表示一个编码对象。,(2)代码设计的基本原则:,唯一性 合理性 可扩充性 简单性 适用性 规范性,代码结构要与分类体系相适应。,(2)代码设计的基本原则:,唯一性 合理性 可扩充性 简单性 适用性 规范性,留适当的后备容量以适应不断扩充的需要。,(2)代
14、码设计的基本原则:,唯一性 合理性 可扩充性 简单性 适用性 规范性,代码结构应简单:以节省存储空间减少代码差错率提高处理计算机效率。,(2)代码设计的基本原则:,唯一性 合理性 可扩充性 简单性 适用性 规范性,代码要反映编码对象的特点:有助记忆、填写。,(2)代码设计的基本原则:,唯一性 合理性 可扩充性 简单性 适用性 规范性,在一个分类编码标准中,代码:类型、结构以及编写格式必须统一。,(3)常用代码设计方案,顺序码: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项目名的编码。例如:00 学校 01 数学系 02 物理系 特点:代码位数少,一个项目一个连续号处理容易设计和管理较容易,表意码是把直接或间接表示编码
15、化对象属性的某些文字、数字、记号原封不动作为编码,(3)常用代码设计方案,特点:见码知意,易记、易理解编码数量增加时,位数据增加,使处理不变,位别码:是用不同的位来代表不同的类别,每一位具有某一类别含义。例如:在行政区划代码(GB226084)中:第一、二位描述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四位描述市(市、州、盟)、第五、六位描述县(市、旗、镇、区),(3)常用代码设计方案,合成码:是把编码对象用两种以上的代码方案进行组合。例1:,(3)常用代码设计方案,编码方案:省、市、县用顺序码,各位用位别码。位别码和顺序码相结合。,服装代码:“0101001”表示一款纯棉男式中山装“0102002”表示一
16、款纯棉女式西服,特点:容易分类、增加编码层次可从多方面去识别,做各种分类统计容易位数和数据项个数较多。,(3)常用代码设计方案,例2:位别码:描述分类属性;顺序码:每类中用,4、分类编码的设计步骤,选定编码化的对象确定对象所属子系统,即:需编码的项目,编码的名称明确编码化的目的及编码在系统中的作用确定编码使用范围应适用于一个企业中各部门还可在外单位使用确定编码使用期限无特殊情况,应作永久性使用决定编码方法合适的分类方法和代码种类及校验方式,5、编码设计实例,例:教学管理系统,确定编码对象如表4-5。课程编码设计方案:5位数字组成,4.3 人机界面设计,4.3.1 输入/输出方式 4.3.2 操
17、作模式的设计4.3.3 界面统一性设计,4.3.1 输入/输出方式,输入/输出方式校对方式,4.3 人机界面设计,4.3.1 输入/输出方式,输入/输出方式,4.3 人机界面设计,键盘输入 A/D,D/A(即模数、数模)转换 网络或通讯传输 报表 图形输出 批处理/实时处理,4.3.1 输入/输出方式,输入/输出方式校对方式,4.3 人机界面设计,人工校对 二次键入 利用统计中的平衡关系或财务帐目中的平衡关系进行校对,4.3.2 操作模式的设计,1.界面,4.3 人机界面设计,界面:是系统的感知器官。界面的特点:,4.3.2 操作模式的设计,1.界面,4.3 人机界面设计,界面:是系统的感知器
18、官。界面的特点:可见性、可供性。,可见性:有充分的提示信息,说明哪些是用于操作的以及它们的操作方法,提示用户如何实现人机交互,这就是功能的“可见性”。,4.3.2 操作模式的设计,1.界面,4.3 人机界面设计,界面:是系统的感知器官。界面的特点:可见性、可供性。,可供性:每一项功能及其操作方法对于界面所处环境中的大多数用户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只需看一眼就可以有所了解,具有这种特点的控制方法成为“可供性”。,4.3.2 操作模式的设计,1.界面,4.3 人机界面设计,界面:是系统的感知器官。界面的特点:可见性、可供性。,可供性的作用:提供了大量的与操作有关的线索。,4.3.2 操作模式的设计,2
19、.元动作,4.3 人机界面设计,含义:是用户实现各种操作最基本的单元。,作用:可以实现在元动作的集合上的所有人机交互。,设计方法:自顶向下。,例如,输入日期可分解为元动作:年、月、日。,4.3.2 操作模式的设计,3.操作模式,4.3 人机界面设计,属性值的键盘输入:,功能值的实现方法:,等待系统处理的形式:,属性值的A/D输入:,文本输入下拉菜单表格选择,功能按钮功能菜单图标按钮,进度条漏斗,条形码,4.3.2 操作模式的设计,4.步骤,4.3 人机界面设计,分解元动作,进行操作模式的设计,进行界面的统一性设计(后面讲),4.3.2 操作模式的设计,5.示例,4.3 人机界面设计,学生基本信
20、息表管理,采用屏幕键盘交互方式。实现的功能:输入新生信息、修改错误信息、修正学籍变动信息、删除退学学生信息、删除已毕业学生信息、查询信息。,(1)查询功能所需的属性值:学号、姓名、班级、出生日期、专业、年级、学院。(2)分析查询条件的数据类型,分解出元动作集合:学号、姓名、班级、专业、学院;出生日期:分解为年、月、日。(3)分解功能性动作:输入学生信息、修改学生信息、删除学生信息、查询信息,分析,4.3.2 操作模式的设计,5.示例,4.3 人机界面设计,学生基本信息表管理,采用屏幕键盘交互方式。实现的功能:输入新生信息、修改错误信息、修正学籍变动信息、删除退学学生信息、删除已毕业学生信息、查
21、询信息。,(1)设计属性值的操作方案:学号、姓名、班级:键盘输入,可有可无,文本方式输入。出生日期:键盘输入,年、月、日。专业、学院:键盘输入。(2)设计功能性动作方案:输入学生信息、修改学生信息、删除学生信息、查询信息:功能按钮、功能菜单、图标按钮。,设计,4.3.2 操作模式的设计,6.注意事项,4.3 人机界面设计,操作要尽可能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简单、明了,使用方便。,4.3.2 界面统一性设计,1.风格设计,4.3 人机界面设计,2.导航设计,3.可靠性设计,具有统一的风格色彩适中突出主题,4.3.2 界面统一性设计,1.风格设计,4.3 人机界面设计,2.导航
22、设计,3.可靠性设计,4.3.2 界面统一性设计,1.风格设计,4.3 人机界面设计,2.导航设计,3.可靠性设计,减少操作错误的措施:输入操作符尽可能简单、易记忆,提示要简短、明了;对一些参数设置缺省值;容忍用户操作失误;有运行状态提示,防止错误积累;检测用户错误,屏蔽输入错误,及时提供出错信息。,良好的容错性充分的提示信息光标当前位置运行状态,4.3.2 界面统一性设计,操作模式、界面风格统一的目标:,4.3 人机界面设计,简单性 可靠性 易学习与易使用性 立即反馈性,4.4 功能设计的基本方法,原则自顶向下。方法把系统或其组成部分视为暗盒,基于输入与输出及对数据变换功能的模块的逐层分解。
23、模块具有4种属性的一组程序语句。4种属性:,模块,输入/l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内部数据,4.4 功能设计的基本方法,示例计算“圆的面积”模块。4种属性:输入:R(半径);输出:S(面积)。逻辑功能:从调用者处获得R;将产生的S返回给调用者。内部数据:(圆周率)。运行程序:计算圆面积(S)程序。,模块,输入/l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内部数据,4.4 功能设计的基本方法,表示结构图。步骤(1)将逻辑结构(数据流程图)转换成初始的结构图;(2)对初始结构图进行优化设计。,4.4.1 结构图,符号:模块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数据传递关系数据可以是:一个数据元素一组数据元素构成的数据结构 标识:一
24、些关于处理结果的标志例如:没找到相应记录的标志、文件结束标志等。,4.4 功能设计的基本方法,A,B,4.4.1 结构图,符号:判断调用关系,4.4 功能设计的基本方法,C,D,B,B,(a)满足某一个条件值时的调用,(b)满足条件中三个不同的取值时的调用,(a)在A模块中有语句结构:如果 条件1 成立 则 调用B,(B)在A模块中有语句结构:如果 条件取值为1 则 调用B 如果 条件取值为2 则 调用C 如果 条件取值为3 则 调用D,4.4.1 结构图,符号:循环调用关系,4.4 功能设计的基本方法,B,A,B,转接符号,B,d,d,4.4.1 结构图,符号:,4.4 功能设计的基本方法,
25、B,A,B,转接,B,d,d,C,D,B,B,(a)满足某一个条件值时的调用,A,B,调用,判断调用,循环调用,数据,标识,(b)满足条件中三个不同取值时的调用,4.4.1 结构图,示例: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发补考通知单的结构图如下。,4.4 功能设计的基本方法,产生补考通知,确定补考学生,获得成绩单,成绩单,发补考通知单的结构图,成绩单,获得学生地址,打印补考通知,打印补考通知,学生地址,学生学号,4.4.1 结构图,优点:,4.4 功能设计的基本方法,1、很高的可读性,便于理解和讨论。2、“自顶向下”的原则。3、具有较高的严密性、灵活性。4、结构图是后期各阶段工作的重要保证。,1、很高的可读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系统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8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