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形象与职业语言.ppt
《教师职业形象与职业语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形象与职业语言.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职业形象与职业语言,鲁修贤,一、教师职业形象 二、教师的职业语言,一、教师职业形象,上海师范大学给女教师立下规矩:杜绝穿超短裙、吊带衫、露脐装、无袖上衣等“局部暴露”的服饰进课堂。消息传出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教师穿着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老师穿超短裙是入时的表现,也无不可;反对者则说,老师应穿着得体,才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反对上海师范大学的做法,毕竟,“着装令”注重的是女教师的职业形象。,作为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衣着打扮对学生的影响很深。打扮入时暴露,可能会赢得学生的欢迎,但实际上是在鼓励学生超前消费,刺激他们追求时尚。这与学生经济状况以及学业负担不相称,并容易误导学生形成不正
2、确的观念。所以,让教师穿着得体,不仅是对课堂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尊重。或许有一些反对意见,大学之大就在于包容,教师穿什么衣服是教师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何况,教师穿着多样化,更能体现教师个性。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自由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教师作为一个特殊行业,行业内作出一些符合职业特点的规定,无可厚非。至于大学之大和张扬个性,都应当服从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超越职业规范的“大”和“个性”是不道德的,也是被排斥的。,在谈到自由的时候,有的人总喜欢拿西方的事例作比较。这里有个例子不妨也拿过来。美国NBA是全球瞩目的顶级篮球联赛,其球星很有个性,也很有钱。可是,在NBA这
3、个联盟里却有一系列的着装规定。无论那位球星违反规定,都将面临罚款。前些年,NBA联盟再次颁布了一项服装禁令:NBA球员在公众场合禁止穿无袖T恤、短裤;球员在替补席或看台上观战、出席新闻发布会或其他任何有关联盟活动时,不得戴任何帽子或头饰;球员不得在衣服上佩戴任何项链、坠饰或徽章;球员不得在室内戴太阳镜;除了在球队巴士、飞机和更衣室内,球员不得头戴耳机这套“着装令”令很多球星不满。可是,很有个性,且平时只穿“嘻哈服”的球星艾弗森,不得不按照规定穿起宽大的西服进场;有的球星认为戴佩饰是黑人的一种传统,禁止佩戴有“种族歧视”之嫌。在NBA,种族歧视是很敏感的话题。可是,联盟却并没有因此而松口,黑人球
4、员也没有违反规定戴佩饰进场。NBA联盟的“着装令”,主要是树立职业球员的良好形象。加之那些来球场看NBA的人都是有钱人及其子女,这些人不希望孩子们从球员身上学到一些懒散的作风。NBA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良好的职业精神。规范女教师衣着,也有助于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精神。以上论述已然触及到教师职业形象的话题,显然还有更进一步展开的必要,教师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职业,教师职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职业的对象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少年儿童。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形象设计,确立崭新的教师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体现,教师职业形
5、象的合理化建构是教师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人们基本上也是正确看待教师职业形象的。不过,人们大多缘于教育的重要性才想到教师,习惯于在向教师作出规约和要求时才去研究教师,过多地关注教师对于社会的工具性意义。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我国的教师职业形象呢?无庸讳言,我国教师职业形象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和片面性。对症之策,应当着眼于教师职业本身对教师职业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在教师职业基本形象的基础上探求教师职业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而构建以专业自我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形象。,(一)教师职业形象的认识偏差及其原因分析,形象,常指具体事物(群体、个人等)的精神实质的外在反映,是其本质特征的外在体现。教师职业形象是作为教师的群
6、体或个人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教师职业群体或个人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的表征。教师职业形象不仅来源于社会评价,也来源于教师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它是教师对自我形象的内在确知和社会对教师形象的外部确认的统一。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对教师职业形象专门研究的不足,造成的认识偏差,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形象的迷失。,1.模糊性我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上的模糊性,是指我国尚未形成清晰、确切而稳定的教师职业形象,人们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识存在变动不居、边界不清、众说不一等特点。这种模糊性主要表现为对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动摇性、经验性、随意性和非确定性。(1)教育的独立性不足造
7、成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动摇性。传统教育主要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教育所应有的相对独立性不足,教育并没有取得其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独立领地,时时处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强力驱遣之下。教师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和封建纲常的卫道士,他们的职业宗旨和价值基本上由统治阶级设定。他们在人格上、在生存方式上均带有强烈的政治依附性。因而,不同的阶级和政治集团均会从自身政治立场出发对教师职业形象提出规约,并以此主导着社会公众和教师本人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识和建构。由于政见的迥异、政治利益的冲突以及历史时代的变迁,这种依附于政治的教师职业形象便呈现动摇性甚至强烈的反差。,(2)教师专业地位低
8、下造成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经验性、随意性。奥斯汀(1989)以较权威的研究成果概括出教师职业四项重要的专业特征: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对于证书的颁发标准和从业条件有完整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对于职责范围内的抉择有自主决策的权力;相当高的社会声望以及经济地位。教师专业地位主要表现为其政治经济地位的拥有和从业资格的认定。我国教师一直处于清贫的经济状态下,解放后,教师工资水平一度偏低,1978年教育文化系统职工的平均工资在国民经济12大行业居倒数第一位,以后各年度始终在倒数第一和第三之间徘徊。世纪之交那一段,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农村学校教师还处于半教半农的尴尬境地
9、。我国有着“落第秀才坐蒙馆”的传统观念。担任教职者多为落第秀才、官场失意或老病告休的士人。同时,我国的师范教育才114年历史(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而且“师范教育多用学科专业代替教师专业而所谓的师范性课程往往沦落到不为人重视的公共课地位,没有发挥师范院校教师专业教育的优势”。解放后,民办教师的大量涌现,以及非师范专业的人员未经师范课程培训便进入教师行列,这就使得我国教师缺乏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也没能组建自己的行业组织并建立严格的从业规范。,我国教师的职业自主权也较小。他们在严守道统、师严道尊、辅政出仕等观念和生存方式影响下,讲授四书五经和封建礼法,专事科举考选和
10、八股策论。他们时刻关注着自己是否传的是“王道”,讲的是“圣言”,不敢也不愿在巍巍教坛宣讲自己的声音,不能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解放后,我国教师的职业自主权有了明显提高,但依然被框在高度划一的“一纲一本”的范围内,高考和中考范围的规约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升学的工具。显然,我国教师只是被视为一门职业而称不上专业,教师尚未取得像医师、律师等职业一样的不可替代的职业专门形象。人们只是凭着感性经验零散、随意地在各自的观念体系中拼凑着教师职业形象。这种缺乏专业限定和形象边界的主观拼凑,将导致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个体差异和整体上的模糊性。,(3)教师职业形象的学术研究不足导致教师职
11、业形象基本认识的非确定性。我国教育史上许多指谓教师形象的语汇以文化隐喻的形式为人们所熟识,如“政治官吏”、“与天地同位、与君亲同等”、“春蚕”、“铺路石”、“太阳”、“孺子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路标”、“摆渡人”、“火箭”、“学生的拐杖”、“乐队指挥”、“球队教练”、“导演”、“教书匠”等等。仔细分析这些隐喻性语汇,不难发现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论述只停留于粗浅的层面,缺乏系统、理性和确切的分析标准和全面的研究视角。由于学术研究的不足和教师职业形象理论的贫困,人们(包括教师自身)不能揭示出教师职业的内在特质和从业标准,不能形成教师职业形象研究的理论主线和逻辑框架,无法形
12、成系统、清晰和相对稳定的教师职业形象。换言之,人们的认识具有非确定性。人们可以例举出许多借代物来说明教师职业与如此多的事物相关相似,即“教师像”;但人们难以找出潜隐于诸多借代和隐喻关系之中的教师职业的确切形象,难以找到教师之为教师(而非其他借代物)的明确边界,也即“教师就是而不是”。,2.片面性我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片面性,是指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识存在以偏概全、厚此薄彼的特征。模糊性与片面性之间是紧密关联的,由于认识上的粗浅和模糊而无法全面地认识教师职业的完整形象;而认识上的零散和偏见则导致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和难以深入。我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上的片面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教师的道德形象和道
13、德规范取代其职业形象和职业规范;重社会评价的外部形象,轻自主建构的内部形象;重教师的社会价值形象,轻自我(个体)的价值形象;重教师的课堂形象和职前教育形象,轻生活形象和终身学习者、终身教育者形象;重教师的知识传承和信息给予者形象,轻教师的文化创新、专业研究和方法价值引导者的形象。,(1)传统的伦理型文化与教师职业评价的道德至上性。我国传统文化属伦理型文化,伦理型文化以德和善作为最高文化标准。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韩愈指出,为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并进一步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否“得道”和能否“传道”,是我国教师职业价值高低的首要标准,对教师德行道义
14、方面的要求高于才艺学识方面的要求。新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把红等同于专、只要红不求专。由于没有很好地区分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导致过高的道德要求使教师无所适从,而基本的职业要求却难以落实:“软性”的道德要求被扭曲,“刚性”的职业要求被削弱。在教师职业评价中,过分强调精神道德层面的褒贬而淡化实际职业行为的扬弃和物质利益手段的运用,这更强化了教师的“道德形象”。,(2)教育时空、功能的窄化与教师职能的简单化。在时间上,教育被简化为对青少年学生的职前教育,而较少涉及成人的在职培训和终身教育;被简化为在校时间的教育,而较少涉及离校时间的教育;更有甚者,被简化为上课时间的教育,而较少涉及课余时间的教育。在空
15、间上,教育被简化为校内教育甚至课堂教学。因而,传统教育在功能上呈现出明显的狭隘性,重在知识经验的授受、静态技能的训练和文化的传承,忽视生命体验的提升、动态技能的养成和文化的反思、创新。在这种传统教育观的束缚下,人们习惯于把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局限在讲坛之内和职前教育时段,教师的职业角色被简化为左手执教鞭、右手握书卷的教书匠,缺乏时空广度和生活的丰富性。继承和传播既有的道德和学问是教师的主要职能。而教师一般不负有文化监督、反思和创新的责任;工作只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之后对学生的输出和感化,而不注重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专业学识和教育教学的研究;只对学生的当前教育负责,而不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把学
16、科教学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全部,而较少关注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情感教育等。教师作为“大教育者”的形象尚未建立,教师的职业职能呈现出简单化的特点。,(3)教师职业价值的外部规约性与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僵化、肤浅。我国长期以来在探讨教师的价值时过多地强调教师作为客体的价值,而忽视教师作为主体的价值。在教师职业价值评价中,重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轻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个体生命价值;重教师职业价值标准的外部规约,轻内部确知和认同。更有甚者,这种由社会外加的职业价值评价往往带有远离俗世的拔高倾向,把价值理想当成现实的价值律令。也许,来自社会的对“蜡炬成灰”、“春蚕到死”的赞美含有善意的欺骗;也许,来自教师自身的对
17、于“桃李满天下”的向往只是一种悲剧性的慰藉和寄托。这种教师职业价值的外部规约性,导致教师职业价值形象中“自我”的缺失,使得原本作为来自职业自身的内在形象和来自外部规约的外部形象的统一体的教师职业形象被人为地剥离,而只剩下外部规约这一形象认识和建构的来源,这也使得教师职业形象存在外强内虚的虚假性和内外背离的冲突性。因而,教师职业形象成了水上浮萍,缺乏自身形象的内在根基,只能零散地从外界汲取和接纳纷杂的、偏狭的形象。,(二)现代社会教师职业的定位与重建,教师职业形象的建构是萌发于传统、立足于现实并指向未来的动态过程。现代社会教师职业形象的定位与重建应以确定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为前提,以教师专业素养的全
18、面提升为基础,以教师角色的丰富化为主要内容,以教师专业形象的塑造和专业自我的建构为核心目标,在教师职业基本形象的基础上探求教师职业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而构建以专业自我为核心的教师专门形象。,1教师职业基本形象(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提高教师的质量,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从教师这门职业出发,尊重教师职业特点,从整体上对教师职业加以审视。”早在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三条也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确
19、立教师职业的专门性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教师职业作为专业性职业的形象应呈现以下特点:教师应是经过一定时期的专业教育、具备系统而独特的专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拥有较高学历和任职证书的从业者,他们的工作是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不能替代的。他们是积极向上、充满爱心、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公正、善良、有崇高理想的职业人员;他们是有丰富知识的、智慧的人。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应建立系统的行业规范和资格认证制度。教师作为一个专门性职业意味着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和自我奉献的同时,也享有职业权利并感受、体现和创造着职业生活自身的美,在教育生活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教师从事自己的职业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
20、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教师职业应是一个充满职业魅力的能充分体现和提升从业者生命价值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范围内,教师因为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不可替代的社会工作而获得全社会尊重和较高的劳动报酬。教师应是一群独立的职业者。教师以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拥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方式、内容、手段的选择权,教育教学管理的参与权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权利等,他必须主要依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学术主张和教学风格开展教育教学的创造性活动,而不是每一步都听从安排和调配。教师也应像律师、医师一样对自己的职业行为有独立的价值评判和行为方式,而不是纯粹听从外部社会的指
21、使和加封。,(2)教师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我国素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朱熹反对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只会作科学时文的教师,强调教师应有“德行道艺之实”,能发挥“诲人不倦”之精神,熟练运用教人艺术。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应是一个道德模范人物;教师不仅要教学问,还要教行为,教怎样做人的问题。他明确提出教师应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现代社会,教师的基本形象也应包括经师和人师这两个主要方面。作为经师,教师不仅要学问渊博且有独到体悟,还要善于不断学习和更新,善于把自己的所得所悟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体验;作为人师,教师应是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善于生活、爱岗敬业的人,并且
22、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做人处事的生活智慧。经师与人师作为教师职业形象的基本要素,两者是相辅相依、互生互成的关系。在知识学问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求有助于提升教师的道德觉悟与人生境界,也有助于提高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行和生活智慧教育的实效性;而教师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又为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和职业生活审美化创造了条件,有助于教师在学问钻研和教书育人的活动中不断跃升到新的境界。,2.教师职业形象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信息高度密集、人的创新素质和独特个性受到空前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凸现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教育也面临着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从继承式
23、教育向创新教育、从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从整齐划一的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深刻转变。所以,现代社会的教师职业形象也被赋予丰富的时代特色,应当在其基本形象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时代特质的理想形象。,(1)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要从传统的经验型“教书匠”成长为富于创造力和反思能力的专家型的教师。作为教师的研究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专家,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科专业知识,更要善于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意义,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师职业的学术性和职业魅力。,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
24、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为了保持教师自身知识和体验的鲜活和充盈,为了高效地把自己的所得所悟传授给学生并与学生一道畅游于教育教学的艺术境界,教师不仅要从事学科研究,更要从事教育研究;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法,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共性,更要研究学生的个性。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价值实现和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从事研究,自己创造着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使教师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从而提升教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摆脱“照本宣科”的刻板形象,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认同感,领略和彰显教育生活之美。,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是必要的,
25、也是可能的。教师具备教育科研和专业探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掌握着丰富的研究素材,容易获得鲜活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实践体验,能使研究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最有条件对已有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检验、反思和完善,也最有条件摸索出有效的理论向实践转化和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途径,从而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教育工作者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洞开一缕亮光。教师更应是行动研究者,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2)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教师无法仅凭职前教育所获得的知识一劳永逸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输出”。教师必须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职业 形象 职业 语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82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