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与免疫程序.ppt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与免疫程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与免疫程序.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与免疫程序,主要内容,疫苗的概念和分类免疫程序制定依据、内容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及疫苗使用指导意见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疫苗接种禁忌症,目 标,了解免疫规划、疫苗相关的概念了解免疫程序制定原则、依据、内容掌握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用,基本概念(1)预防接种,广义概念: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使用含有已知抗原成份的疫苗接种于机体,以抵御针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起到防病作用,如注射麻疹疫苗、口服脊灰疫苗预防麻疹、脊灰的发病
2、;使用含有已知抗体成分的免疫球蛋白(或抗血清)注射于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如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白喉抗毒素,预防乙肝、白喉的发生。狭义概念:接种疫苗,使个体或群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基本概念(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实施计划免疫必须具备几个基本要素:要明确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标;要选择安全、有效的疫苗,并制定科学的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要达到高水平的预防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实施系统及制
3、定科学的技术措施来加以保证;是要建立有效的接种率和针对传染病监测、评价系统。,基本概念(3)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目前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免疫规划是计划免疫工作的继续与发展。,免疫学基础基本概念(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抗体或致敏免疫活性细胞(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抗原”,它是引起机体产
4、生免疫应答的外因,也是决定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关键。凡同时具有上述2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大多数蛋白质都是完全抗原;只具备反应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Hapten antigen),大多数多糖和所有类脂质均属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结合后即成为完全抗原。疫苗就是利用病原微生物或其有效成分,经人工减毒、灭活或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是一种重要医用抗原。,免疫学基础基本概念(2),抗体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1964年WHO将具有抗原活性、化学结构造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onglobuli
5、n,Ig);基本结构Ig分为5种,即IgG、IgM、IgA、IgE和IgD。,生物制品的概念,生物制品用微生物(细菌、螺旋体、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及其代谢产物、人或动物血液等,通过生物或化学方法加工制成,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及其它疾病的免疫制剂。种类:疫苗;抗毒素或免疫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诊断制品;其他制品。,疫苗基本概念,定义:传统定义:是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脱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疾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延伸定义:针对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或其蛋白质(多肽、肽)、多糖或核酸,以单体或通过载体经预防接种进入人体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使
6、机体获得预防该疾病的免疫力。概念:广义:所有的免疫制剂,即包括用于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狭义: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疫苗分类,按性质分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组分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等。按剂型分液体、冻干疫苗按成分分普通、提纯疫苗按含吸附剂分吸附、非吸附疫苗按使用方法分注射用、划痕用、口服用,疫苗-疫苗种类(1),减毒活疫苗概念:在实验室里通过对“野”病毒或细菌减毒而制备,它保留了病毒(或细菌)复制(或生长)和引起免疫的能力,仍保留一定的剩余毒力、免疫原性和繁殖能力,已丧失其致病力。1次接种,类似1次轻度的人工
7、自然感染,但不会发病,获得免疫力。在体内作用时间长,接种次数少,免疫效果好。代表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等,疫苗-疫苗种类(2),灭活疫苗分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及类毒素制剂先对病毒或细菌培养,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后,采取物理的、化学的(通常是福尔马林)方法使病原微生物灭活后制成的疫苗。已丧失致病能力,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组成:整个病毒或细菌;裂解片断:组成为裂解疫苗多次接种才能产生较巩固的免疫力代表疫苗:百白破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甲肝灭活疫苗等类毒素细菌在液体培养
8、条件下,产生外毒素,经脱毒提纯等工艺制成。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能刺激肌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在体内不能生长繁殖,相对安全、稳定,但需多次注射。,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比较,疫苗-疫苗种类(3),多糖疫苗(亚单位疫苗、组分疫苗)定义:唯一由构成某些细菌表膜的长链糖分子组成的灭活亚单位疫苗。它引起的免疫反应是典型的非T细胞依赖型免疫反应,即能在无辅助性T细胞的帮助下刺激B细胞。不能在2岁以下儿童中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因其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诱导的抗体比蛋白抗原诱导的抗体活性小,主要产生IgM抗体,只产生少量IgG,免疫原性低,需与佐剂合用。不与载体结合:重复接种不能引起“增强”反应。与载体结合:多次
9、接种产生抗体“增强”反应代表疫苗:非结合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疫苗、肺炎双球菌多糖疫苗、Vi多糖疫苗等;结合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以下称Hib)疫苗等,疫苗疫苗种类(4),重组疫苗: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将有效的特异性抗原基因插入易于增殖的载体,在载体增殖时可表达有效特异性抗原,取之作为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将可表达有效抗原的目的基因插入大肠杆菌、酵母菌或牛痘苗的核酸序列中进行表达,代表:乙肝疫苗基因重组疫苗 通过强弱毒株之间进行基因片段的交换而获得的疫苗 代表:轮状病毒疫苗和流感病毒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 将目的基因插入植物细胞,如土豆、香蕉中,或插入羊、牛等动物乳腺
10、细胞中,基因表达的产物就是所需的疫苗,人们将通过饮食这些植物或羊奶、牛奶便可获得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目前在国内外均已有成功的报道。DNA疫苗 将可编码某种抗原的质粒DNA直接导入动物或人的细胞,编码序列表达的蛋白质可刺激机体产生完全的免疫应答,这种质粒DNA便称为DNA疫苗 是目前研究最热门的,被认为最有前途的疫苗,疫苗免疫反应(1),灭活疫苗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为主仅产生B记忆性淋巴细胞,而不能令受种者产生有效的记忆型CD8+T淋巴细胞。对细胞外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保护效果较好对病毒、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和寄生虫的保护效果较差或无效。减毒活疫苗免疫反应细胞免疫为主对宿主是1次轻型亚临床感染,在宿主体内
11、可以复制(繁殖),延長了宿主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时间,有利于免疫力的产生和记忆细胞的形成。口服疫苗和粘膜免疫反应 局部IgA免疫反应,针对脊灰疫苗的局部IgA免疫反应,疫苗免疫反应(2),超敏反应 定义:是一种特殊的病理免疫反应,常因机体受某种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特异性的病理应答,造成组织损害或生理功能紊乱。分类:型超敏反应 IgE介导,速发型型超敏反应 主要由IgG,少数由IgM介导,细胞溶解型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介导,抗原抗体复合物型型超敏反应细胞介导,迟发型,免疫程序,广义指哪些人群(地域和年龄范围)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以及接种的先后次序和要求;狭义指某种疫苗的初次免疫月(年)龄、针次
12、间隔时间、基础免疫完成时间及加强免疫的时间、次数等。,免疫程序制订原则,考虑接种疫苗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应以最合适的初始免疫年龄,最少的接种次数,最合理的针次间隔时间,使其充分发挥疫苗应有的免疫效果,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目的。易于实施,为接种当事人所能接受。,免疫程序制订依据,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规划 传染病流行特征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接种后的利弊和效益,以及国家或地方疾病控制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时首先考虑当地的疾病负担,当地传染病流行种类、强度、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年龄别发病危险性、年龄别并发症危险性等。,免疫程序制订依据,疫苗生物学特性和免疫效果 主要
13、指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考虑疫苗的免疫原性、反应性、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针次、间隔时间、免疫效果和免疫持久性、几种疫苗同时接种的反应性,机体免疫系统发育的完善程度及母体胎传抗体的消失时间等。实施的条件行政手段,技术措施。疫苗生产供应能力、接种后的成本效益、群众的承受能力,以及实施的具体条件。,免疫程序的制订与调整,制定免疫程序的职能在国家级和省级。(卫生部确定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和免疫程序,省级卫生厅可确定增加的疫苗种类,经省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免疫程序的调整 在某个人群已经普遍得到免疫时,或某种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改变和已经消灭时,疾病谱变化,新疫苗的研制成功
14、等。,免疫起始月龄考虑两个因素: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最小月龄;受疾病侵袭的最小月龄理想的起始月龄应当在受疾病威胁的初始月龄之前。最佳: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年)龄时时间确定依据3要素:(1)母传抗体的干扰(2)个体免疫系统发育状况(3)传染病暴露机会 接种疫苗一般不允许早于免疫起始月龄在免疫起始月龄前接种疫苗,这1剂不作为免疫程序,按照免疫程序再接种1剂,疫苗免疫程序内容,疫苗免疫程序内容,接种剂量 最佳剂量由疫苗的性质决定,过大过小均不合适适宜的剂量,产生较高水平特异性抗体,首先产生IgM,再产生IgG过大,超过机体免疫反应承受能力,免疫麻痹,使机体免疫抑制,加重
15、免疫接种后反应。过低,抗原量不足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有保护水平的特异性抗体,造成免疫失败。仅IgM,不产生IgG。,疫苗免疫程序内容,接种间隔(1)2次或以上接种要有一定间隔时间,间隔长短影响免疫效果,增加各剂次疫苗的时间间隔不降低疫苗的效果;长间隔比短间隔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好。但过长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增加暴露的机会。(2)间隔应适当,减少各剂次疫苗的时间间隔可干扰抗体反应和降低保护作用;间隔过短,超前的一次(包括起始提前)不应作为程序中的一次,应认为无效接种。(3)间隔过长中断者,不需重新开始或增加次数,疫苗免疫程序内容,接种途径:采取与自然感染相同的途径是最佳的接
16、种途径。最常用:皮下注射和肌内注射加强免疫:目的:激活机体的免疫记忆 乙肝疫苗一般不需要加强 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很少能维持终生。随时间推移抗体逐渐衰退,少数人可能转阴。适当时间再接种一次,可刺激产生回忆性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的免疫水平。次数和时间,需综合分析免疫持久性、人群免疫状况和针对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等因素而定,并根据情况变化作适当调整。,疫苗免疫程序内容,实验和现场观察证明:灭活疫苗接种一次仅起到动员抗体产生的作用,而接种二或三次可以获得高水平抗体和牢固的免疫。活疫苗一般接种一次即可产生比较理想的免疫效果。,疫苗免疫程序内容,不同疫苗的同时接种 基于两方面因素(1)不同疫苗相互之间是否会干扰
17、免疫应答(2)是否会增加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 免疫实践研究证明:有些疫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并不增加临床反应或产生抗原间干扰。理论上2种灭活疫苗、1种灭活疫苗与1种减毒活疫苗、1种注射的减毒活疫苗与1种口服减毒活疫苗可同时接种。不同疫苗注射在不同部位,但一次免疫不能超过3种疫苗;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1支注射器内接种。,2种灭活疫苗或1种灭活疫苗与1种减毒活疫苗的同时接种 可以在同一天在不同部位接种 也可以在不同时间在不同部位接种2种减毒活疫苗 1种注射疫苗与1种口服疫苗可以在同一天或不同时间接种 2种不同注射的减毒活疫苗可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如未同时接种,则应间隔4周以上 实际操作上,这种同时
18、接种应尽量避免,因为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时,难以界定是接种那种疫苗引起的,特别是同时接种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由于补偿机制不同,往往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WHO从80年代起即提出儿童计划免疫四种疫苗可同时接种在不同部位,简化免疫活动,提高接种率。乙肝、流脑、乙脑疫苗可分别与四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免疫球蛋白一般不能和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使用免疫球蛋白后至少需间隔4周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2周后才能使用免疫球蛋白。,浙江省已在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基础上,扩大了流脑、乙脑、麻腮风疫苗为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共有9种疫苗可预防11种传染病。对照国家的方案,浙江省仅需要将甲肝疫苗列为新增加疫苗,百白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扩大 国家 免疫 规划 疫苗 程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7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