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的成长.ppt
《思想文化的成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文化的成长.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以道儒为主的诸子学观念梳理,第三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战国(BC770BC221年)历550余年的“大时段”完成了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由“家天下”的分封制转变为“私天下”的郡县制的“大变局”转化。如果把春秋之前与战国之后的两个王朝拿来比较,即把周幽王的统治与秦始皇的统治作比较,就会发现历史似乎确实有“断层”,尤其在社会政治领域诸如政权的构建、君臣的关系、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等等方面,简直是无法作比。,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这就涉及到了历史研究的两个方法论问题: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大时段”论与福柯的历史“断层”论。关于这两大派观点的不同以及争论的
2、激烈,我们不去管它。但是当我们用春秋战国把前后两头的历史联系起来时,就会发现:历史在其演进的过程中,既有“大时段”的积累,又有“断层”的飞跃。“断层”出现在“大时段”之后,没有这种“大时段”的“大变局”,就很难感觉到历史的“断层”。,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历史“断层”的出现是历史“大时段”所带来的大变局的必然结果;有了“大时段”使“知识考古学”有了意义,有了“断层”说使历史分“大时段”获得了支点。所以说,从历史方法论的角度讲,他们二者应该统一互补,而不是对立排斥。,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自从夏启建国以来,中华民族发生“大变局”的时代只有两个,一个是春秋战国,另一个是明末万历后期即17世纪以
3、来到中华民国建立。第一个“大变局”导致了以一姓皇帝的“私天下”取代了贵族共有的“家天下”,第二个“大变局”导致了以代表阶级或阶层利益的“党天下”民国制取代了以一姓皇帝的“私天下”王朝制。,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当然第二个“大变局”之后,共产党取代了国民党,时间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前30年主要是斗争,后30年重在建设,现在努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中国化,一心要由大国到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些大家有深切的感受,但不是我们讲座的内容。,大的外来思想文化对我们传统的影响也有两次,一次是佛教,另外一次是西学。前者是纯思想文化的影响,后者则以先进的文明为载体,所以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无论在深度
4、还是广度方面都远远超过以前。,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战国的巨变,首先是发生在经济领域,牛耕技术与铁器推广带来了农业经济的深刻变革。所有权领域出现了“私田”现象。与之相应,国家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诸如“初税亩”、“作丘赋”等。私有土地的合法化,这从经济细胞方面引发社会结构的裂变。其次,政治上的称霸实际玩的是经济牌,先后出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春秋五霸都是以经济实力强大为基础的(宋襄公不信这个理,结果被时代愚弄)。,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怎么才能使经济强大?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实行变法改革。这种源于经济而表现为政治的变法运动,不仅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使社会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使社会
5、的阶级与阶层重新整合。这个过程是对传统社会的解构。第一就是原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至上王权被“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亵渎,周天子的君威日渐消弱,乃至名存实亡。,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时期是设法消弱王权的时期,战国时期则是新兴君主力争权力独有、威势独尊、处事独断的权威重建时期。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王权观念重新整合的时期。前者是王权解构,后者是君威重塑。,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其次是所有的贵族、平民以及奴隶都面临出路的选择。社会阶级与阶层进入重新组合与构建的时期,原来的旧贵族在挣扎着,新兴地主阶级诞生后日渐强壮,农民的队伍在扩大,自由民或挤进小地主的群体,或变成农民,奴
6、隶的群体在萎缩,“工商食官”的传统局面也出现了变化,手工业者与商人摆脱官府自谋生计,推动了经济型城市的快速形成,并使自己慢慢地成为社会的一个阶层市民阶层。,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最后是作为贵族阶层的底层,排在王、诸侯、卿大夫之后的“士”由于社会的动荡而被从尊贵的“学在官府”、“王官之学”的位置上游离出来,进入了“民”的群体,当然士、农、工、商,为“民”之首。这也叫“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吧。不管如何,脱离了官府而游离于社会的“士”阶层的出现,为诸子百家的形成提供了首要条件。,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有系统思想主张的不过五家,这一点司马谈基本看到了(见司马迁史记论六家要旨
7、),把它概括为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而名家与阴阳家也只是有些零碎的主张,真正有思想体系的唯道、儒、墨、法四家。,但后来的刘歆在七略中提出“九流”“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接受这个观点),在司马谈六家说的基础上增加农家、纵横家与杂家,成为“九流”(可惜没能增加兵家而成十家),另外再增加一个小说家成为“十家”。,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不仅如此,刘歆还提出了诸家出于“王官之学”的说法:道出于史官,儒出于司徒之官,墨出于清庙之守,名出于礼之官,法出于理之官,阴阳出于羲和之官,农出于农稷之官,纵横出于行人之官,杂出于议官,小说出于稗官等。,刘歆的这些说法不是无稽之谈,它让我们了解到“学在官府”
8、时士子们就职的情况。但以此来说明诸子百家的来源就欠妥了。,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如果说,道与儒两家与他们以前的职业有些联系或许还可以,但是孔子之后,“有教无类”,兴办私学,为社会各个阶层培养了自己的文化人,才推动了后来的百家争鸣。所以有学者讲,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是“雄鸡一鸣天下晓”。这或许文学化了一点,夸张了些,但离事实不远。,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所以道、儒之后百家争鸣与“王官之学”无必然联系,而是社会自身变化的结果。由于教育的兴盛、私学的发展,使社会新兴各阶层都有了自己的文化人,代表自己发出呼声,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有学者熊十力讲:有思想者为“诸子”,有专业知识者称“百家”。备一说
9、),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战国的“大变局”引发了社会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的巨变。我们这里仅仅想从道儒墨法四个主要学派的思想主张出发,通过梳理他们的重要观念来把握这个时期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目前学术界基本接受道与儒是先秦诸子学中两个最早的主要学派。,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一:道家的主要观念与传统价值观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聃、李耳,年龄略长于孔子,道德经),后来的主将是庄子(庄周 字子沐BC369286 庄子33篇,内7外15杂11,还有稷下的黄老学派)。,老子第一个贡献就是在宇宙本原上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兴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子曰道,强为之
10、名曰大(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42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21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章)。总之,不给神造世界说留一点空间,用高度抽象的“道”解释世界本原,是对易学“一阴一阳之谓道”
11、的系统发展。“道”是一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4章)的存在,它有高尚的品德,与万物之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观代表了古代哲学论世界起源的最高水平。至于他在社会政治观方面,批判暴政(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不畏威、民不畏死)、讽刺儒家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大道废有仁义、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反对文明(智慧出有大伪、绝巧弃利、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虽有舟輿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
12、复结绳而用之)、主张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追求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生观方面处下不争(被褐怀玉、上善若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知荣守辱,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富莫大于知足,乐莫大于无忧。);以及关于社会人生祸福、厉害的辩证思考(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2章),认识论上的直觉主义、神秘主义(塞其兑、闭其户52章,不出户知天
13、下、不窥牖见天道47章,致虚极,守静笃。)等就不再细论。,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主将,它的最大贡献在追求精神自由、思想独立方面所做的探索,通过主体的“体道”、“得道”进入一种超现实的理想人生境界,一种完全的生命个体的审美境界。他没有老子那些“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7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60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以道助君者,不以兵强天下”等等的为统治者琢磨如何拥有天下、稳定统治的思考。他对人生的视觉不同,感受也特殊,实际是顺着老子“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14、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人类文明进化就是欺诈恶化,反对文明、否定进化的思路前进。,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庄子认为“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也。岂不悲哉!”庄子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早提出人性异化的学者。人类创造了文明,但社会毁坏了人性。,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看到社会中“喜怒相疑,智愚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这种令人心碎的景象,他认为都是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人类又觉得自己是世界万物的主人,二者合起来造成
15、的。所以庄子告诫:任何一个个体的人不要用自己的是非作为人类的是非标准,人类同样也不要用族类的是非标准作为整个宇宙的是非标准,否则就是天下的不幸。,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他一再的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正居”“正味”“正色”以及“我与若辩,若胜我我胜若”等来说明“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的道理,希望人们能真正理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虽然一生贫寒,司马迁说他“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履,槁项黄戫”,但面对楚王派重臣带厚礼许高官的诱惑,而以“泥鳅与牺牛(或绣龟)”予以回绝。,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因为他认为当今人欲横流、人性扭曲、人智造灾
16、,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首先要保证全身免害。“为善者无近名,为恶者无近刑。缘督(中也)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他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与“材与不材之间”的寓言给学生,就是想让他们明白“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的道理。,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首先要懂得个体珍惜生命,但同时也不要忘了生命要觉悟生死。全身免害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但绝不是庄子人生的理想。“道之真,在治身”,如果能“知道”、“达理”、“明权”,就可以摆脱小我(“吾丧我”),获得“真我”,而进入“形如槁木,心若死灰”,“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堕肢
17、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一大通”“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生死无变于己”的“真人”“大宗师”的“人貌天行”的“逍遥游”境界。,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所以在庄子的思想中,展示给我们的是个体对生命的珍惜,生命对生死的觉悟,精神对自由的向往,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它给人超凡脱俗、崇高美妙的感觉,是一种境界人生,是一种审美人生。正因为如此,同为道家领袖,老子的思想后来以黄老之学进入了政治领域,而庄子的思想却一直在文学艺术领域,作为境界人生的奇葩花开代代。(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庄子继承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但他发展了老子,突出了“道未始有封”、“物物者,与物无际”,
18、即“道”不是天地的始点、“道”与宇宙万物密不可分的思想。实际修正了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25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52章),,天地宇宙开始于“道”的局限,淡化了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51章)的道高于万物、道主宰万物的思想。,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庄子的这些道在万物之中、道不主宰万物,世界万物不始于道、道不是天地宇宙的起点的思想,后来在魏晋玄学时期向秀与郭象的庄子注中被发展为世界万物“自生独化”的思想。这对传统的宇宙观是大发展。另外,庄子在认识论方面,基于老子的直觉主义、神秘主义,又增加了相对主义与自
19、然主义的内容。这里我们不再展开谈论。,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需要注意的是老子道家在战国中期稍晚于庄子,于齐国稷下学宫形成了“黄老之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慎到,赵人;田骈、接人,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史记韩非列传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汉书艺文志在论列道家著述时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和杂黄帝四部,可惜这黄帝四经佚失了,后人怀疑就是“黄老之学”的著作。,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幸得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除了老子甲、乙本,还有四种古逸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被学界称为黄老帛书,有学者说这很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讲的黄帝四经。但无论
20、如何,这四部古逸书加上文子、管子中的心术上下、内业和白心四篇是我们了解黄老之学的资料依据。,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以“道”为宗,突出“君人南面之术”,争取“无为而治”,但有别于老子:综合各家,为我所用。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讲“道家(即黄老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说明黄老学综合吸收儒、墨、名、法各家思想。老子既反对法治,也否定仁义,还批判贤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章)。“绝仁弃义”(19章)。“智慧出,有大伪”(18章)。“不尚贤,使民不争”(3章)。,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但黄老学则主张:“法度者,正之至也”(经法君正)。“案法而治,则不乱”(称)。重视法
21、度、法治。“刑德相养”(十六经十八章)。“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经法君正)。兼容法家之刑与儒家之德。“贵贱有别,贤不宵(肖)衰(别)也”(经法君正)。承认贵贱之差、贤愚之别。,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尽管黄老学比老子道家明显的吸收了儒法的思想观念。它与老子道家思想有差异,但同样,它与儒家、法家有本质区别。比如与法家之别:法家尚“有为”、好争斗,而黄老学重“无为”、“无欲”、“无争”。“好德不争,立于不敢,行于不能”(十六经顺道)。法家倡“耕战”、好进攻,而黄老学则罕言攻、多讲守。“以有余守,不可拔也”。“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勿逆天道,则不失所
22、守”(十六经姓争)。,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黄老之学作为道家一支,它与庄子走的路向完全不同,但它对荀子之儒与韩非之法的影响不可忽略。尤其在西汉初年超过半个世纪的得势,不仅为汉初恢复经济、强大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汉武帝“独尊儒术”也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的。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家都承认是以儒为主而融合道法,这个道就是黄老之道,所以说,黄老之学是我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二:儒家的主要观念与传统价值观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教育领域里,儒家应该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其次应该是墨家)。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 BC551479论语)、孟子(名轲字
23、子輿 BC372289孟子)、荀子(名况字卿 BC313238 荀子)。,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综观中国传统社会,以文德立家而惠及百代,孔、孟两家是实例;以政治立家不过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十几年,历代王朝是实例;以经济立家,富过三代者少(因为中国传统社会财富的分配从来不按照经济规律办,而是由政治权力来决定,所有权向来隶属于法权。这是由中国古代王权社会的本质决定的)。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孔家为府,居天下第一,而根基在孔子和他的思想。,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孔子一生多坎坷,但是他了不起的地方是,面对社会的动荡混乱,矢志不渝地整理礼乐、倡导教化、宣讲仁德、从事文教,在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中构建起
24、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在尽力推进“学而优则仕”的同时,扎实地做着文教救世的努力,这实际为儒学最终成为统治思想做了最基本的铺垫(从春秋末年到西汉以前,政治上占尽风头的是法家,而不懈于文教努力的是儒家)。,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他创私人办学最成功,招收学生最多,培养的优秀人才最多,这与他的教学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好直接相关。与他的教育成功相联系,他也是学术方面百家争鸣的开创者。这些我们不细说。关于孔子思想,我们只谈关于“礼”的总结、关于“仁”的创新以及关于理想人生的追求三点。,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对礼的总结。周公“制礼作乐”完善了宗法制,使西周的社会秩序,或
25、者说至少是自由民以上的社会阶层有了行为规范标准,从而使社会显得有序。礼仪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家有家礼,国有国礼。家礼有冠、婚、丧、葬之礼,国有祭地、祀天、迎宾、出征之礼。比如“天子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天子立宗庙祀七代祖宗,诸侯立宗庙祀五代祖宗,卿大夫立宗庙祀三代祖宗,士立宗庙祀两代祖宗,庶民则无宗庙、不祀祖宗。“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就是具体的礼,“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礼记礼运)它覆盖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想 文化 成长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7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