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ppt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海商学院 2011 2012(2)微 观 经 济 学主讲教师:陈小愚办公电话:67105437电邮:,本讲义标号序列说明:1 1.1,第一章导 论,本章学习目的 了解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微、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本章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资源及其稀缺性、选择性;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资源配置与三大基本经济问题;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区别。,1.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1.1.经济学的形成1.1.1.资源及其稀缺性 资源资源: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及其他资源的总称。,泛指用于满足人们从事生产和其他经济
2、活动的一切要素,资源的类别:土地资源:泛指以土地为代表的各种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河流等;资本资源:人们制造出来用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具、机器和设备等;劳动力资源:指一个社会有劳动能力并且有劳动意愿的劳动者的总和;管理技能:能有效整合他类资源使之发挥出应有效力的脑力资源。,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法则有限:相对于人类多样且无限的需求,能满足需求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无限:人的欲望是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具有多变与多样性,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产品的需求也是无穷无尽的。,注意:稀缺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乃是指相对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存
3、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形态。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有人类社会,就有资源稀缺的存在。,1.1.2.稀缺性与选择“稀缺”意味着“选择”:必须对现有有限资源的使用或者投向做出选择。选择: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在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各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它是“稀缺”的必然结果。,1.1.3.选择与机会成本 任何选择都必有代价稀缺意味着选择,选择就意味着取舍、得失,而“舍”之于“取”、“失”之于“得”,都意味着“代价”:一旦确定了某一选择,则被放弃的可选项便意味着另外某些机会(及其所蕴含的利益)的流失。,选择的代价-机会成本 某资源一旦被用于某种物品的生产就不能同时用于另一种物品的生产,亦即
4、,选择了机会 A 就等于放弃了机会B。所放弃的 B 即成为选择 A 的代价-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定义机会成本:用所失去的最佳选择来度量的成本。机会成本的度量机会成本的大小,是用所有的选择中所失去的最佳选择的价值来度量的。,关于机会成本的确认 如果作出一项选择A而不能 不放弃另一项选择B,那么,这另一项选择B在实际上可 能的最高代价,即为该A项 选择的机会成本。,完整地看,若某决策要运 用多项资源,该决策的机 会成本则应当是使用这多 种资源的机会成本的和。,总之,做出某项选择的机会成本越高,说明其代价就越高,进而表明此决策的理性成度就越低。,案例 机会成本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概念,例如一块土地本来
5、可以种小麦,但现在种了大豆,那么种植大豆的机会成本就是原种植小麦可获得的收益。机会成本在投资领域应用尤其广泛,比如某企业拥有500万元资金,若投资于股票企业可获利50万元,若投资于债券可获利40万元。可见,获利40万元投资的机会成本是50万元,净损失10万元。,1.1.4.机会成本与经济因为稀缺而需要选择,因为选择而会有代价,因为有代价才需要权衡利弊,以使稀缺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反之,便无需选择,也就无所谓得失与利弊的权衡,也无必要去考虑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从“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利弊权衡”与“节约”这个逻辑说,“经济”就是如何在一系列既定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选
6、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简单地说,“机会的选择”与“利弊得失的权衡”就是“经济”一词的基本(微观)含义。,1.1.5.经济与经济学稀缺意味着选择,无稀缺则无需节约,也就无必要去选择。选择意味着取舍,意味着代价。可见,经济学的产生源于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换言之,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愿望,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经济学的定义:萨缪尔森1980s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生产各种产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社会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
7、之用。,美国权威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经济学”条目:按广泛接受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总之,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的经济制度约束下,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出更多的经济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一门科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资源的稀缺性角度看,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在既定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选择(即资源的最佳配置)的学问,它研究如何使决策者在现有资源和信息情况下,其决策的机会成本更小,或所获得
8、的收益更大。,经济学的形成,阅读资料:经济学一词的渊源经济学(Economy,Economics)一词,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哲学家)时代。希腊文中Economy一词为Oikonomia,由词源Oikos(房子,家产)和nomos(规律,管理)组成,意指“家务管理科学”。十七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蒙克莱斯钦(Antoine de Montchrestien,1575-1621)提出“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一词。而希腊文中 Political 一词为Politicos,意指社会,于是“家务管理”的经济学上升为“社会财富
9、管理”的政治经济学。十九世纪末以前,德国人用“国民经济学(National-konomie)”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同义词,而经济学一词多半停留在较窄的意义上。直到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出版以后,许多学者才使用马歇尔的说法,用“经济学(Economics)”一词代替了“政治经济学”。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文献中,“政治经济学”一词一直延用至今。我国古代就有“经济”这个词,意指“经国济民”,包括财富、文化、军事、外交等一切治国方针,范围很广。自日本人把希腊文的Oikonomia用汉字译成日文“经济”以后,“经济”一词的这种含
10、义就在我国所广泛采用。当今我国的学术界,又给马歇尔称谓的经济学冠以“西方经济学”之称。因此,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都是同义词。那种把“政治经济学”说成是“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是没有多少依据的。,1.2.经济学的演进自己阅读课本及其他阅读材料。,1.3.资源的有效配置1.3.1.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理论 三项理论上的假设资源量已定,且在讨论期不变;生产技术已定,且在讨论期不变;只生产两种产品,比如黄油与大炮。,生产可能性组合在所假设条件下,两种产品生产组合的所有可能性也就能够确定,其结果假设如下:,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按上表给出几何的表达,所形成的曲线即生产可能
11、性边界。,PPF 的特征:PPF是一条凹 向原点的曲线,PPF 对“有效配置”问题的说明 AE曲线把第一象限分成三部分。曲线以外的点(如W)表示“不可能”,即以现有条件不可能达到的选择。曲线以内的点(如H)表示“不合理”的 选择,即现有条件下可 以实现,却未 达到物尽其用程度的生产组合。,理性选择只宜发生在PPF曲线上 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若选择 B,就必须 放弃作出A、C、D、E的 选择。其它亦然。,任何选择都是有机会成本的 从 A-E 的各点的关系来看,在既 定条件下,要增加大炮的生产,必须以减少 黄油的生产 为代价。反之也然。,关于 PPF 的小结: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12、在 PPF 上或其内任何一点上进行,但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在边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无效率的。资源增加和技术进步,会使 PPF 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移向左下方。,1.3.2.资源有效配置需解决的三大 基本经济问题资源存在着稀缺性,而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故社会需要对稀缺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进行选择。经济学语境中,“资源的选择性”即“资源的配置问题”。,有效资源配置需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选择问题“无限”与“有限”的矛盾迫使人们必须在各种需要之间进行权衡、合理取舍。其次,人们还必须决定每种产品的合理产量。,生产,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将特定“投入物”转化为特定“产出物”的
13、活动。“产出物”即为产品,“投入物”即为生产要素(亦即狭义的“资源”)。,如何生产-效率问题即采用什么生产方法,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能被最有效地利用。每种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用途,而任一种产品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生产。例如,生产同一种产品,既可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也可多用资本少用劳动。,“如何生产”属管理的范畴,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问题。,为谁生产-分配问题 产出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即经济学所说的收入分配问题,也就是为谁生产的问题。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形态下生活和劳作,故经济分析必然包括产出品归谁享用以及享用多少的问题。,为谁生产?即谁享有(享用)生产出来的商品?为谁生产的
14、问题实质上就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问题。通常,若在纯经济学范畴内考虑,收入高的比收入低的人可以消费更多、更好的商品。,1.3.3.配置稀缺资源的方式资源的配置方式即所谓社会经济体制(制度)的问题。经济体制(制度)包含两个基本层面:所有制关系、经济制度。,面对稀缺,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是由各个个体以合作的方式组织成社会,同面对稀缺。人类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规则与规范基础上的合作。,资源的所有关系 资源稀缺性决定了人们对其排 他性占有,形成一定的所有制 关系。所有制关系就是人们之 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制关系的基础就是资源归 谁所有。一定的所有制结构形成社会的 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必须
15、有其实现形式。,经济制度 制度,首先是行为的规范或规则。制度是人们形成合作关系中所必 要的共信。共信使人类得以组成社会,能够 形成合作关系,并以制度的整体 演进替代个体的生物演进,并得 以适应稀缺环境的新变化。,制度-作为规则-的分类,经济制度的分类 具体的制度,都是一组规则的集 合,并具体集合在一个组织中。因此,制度分为家庭(血缘组织),市场(自发组织),国家,自治组 织(民间组织)和企业(民间的赢 利组织)的制度。,经济制度和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的 解决,传统经济-“习惯性经济”是指生产、交换、收入分配都遵循其既有习惯的一种经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均可能由世代相传的传统所决定
16、。,计划经济-“指令性经济”是以计划调节为资源配置主要工具的一种经济形态和制度。所有经济决策,包括资源利用的水平、生产的组合和分配及生产的组织形式等,都由政府计划当局所决定。企业归政府所有,按政府指令进行生产,由政府计划来决定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及为谁生产的问题。,“市场经济是这么一种经济,在这一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有关资源配置问题主要地是由市场供需所决定的”。,市场经济-价格经济,市场经济是由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或工具的一种经济。,市场经济 vs.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由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决定。企业间的竞争决定着“如何生产”的问题。“为谁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75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