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ppt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理想的工业用微生物菌种须具备:遗传性状稳定;生长速度快,不易被噬菌体等异种微生物污染;目标产物的产量尽可能接近理论转化率;目标产物最好能分泌到细胞外,以降低产物抑制并利于分离;尽可能减少产物类似物的产量,以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并利于分离;培养基成分简单、来源广、价格低廉;对温度、pH、离子强度、剪切力等环境因素不敏感;对溶氧的要求低,便于培养及降低能耗。,微生物的独特生物学特性:,(1)个体的体制极其简单;(2)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3)易于在成分简单的组合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4)繁殖速度快;(5)易于积累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或终产物;(6)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和多
2、样性;(7)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微生物是研究现代遗传学和其它许多主要的生物学基本理论问题中最热衷的研究对象。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从随机到定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的方向发展。,研究微生物遗传学的意义,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heredity):亲代生物的性状在子代得到表现;亲代生物传递给子代一套实现与其相同形状的遗传信息。特点:具稳定性。,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遗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变异的特点:a.在群体中以极低的
3、几率出现,(一般为10-610-10);b.形状变化的幅度大;c.变化后形成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遗传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1928年,Griffith进行了以下几组实验:(1)动物实验对小鼠注射活RII菌或死SIII菌 小鼠存活对小鼠注射活SIII菌小鼠死亡对小鼠注射活RII菌和热死SIII菌 小鼠死亡抽取心血 分离活的SIII菌,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一)经典转化实验(transformation):研究对象: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双球菌)SIII型菌株: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致病性RII型菌株:无荚膜,菌落表
4、面粗糙,无致病性,Griffith转化试验示意,混合培养,RII型活菌,SIII型活菌,SIII型热死菌,RII型活菌,SIII型活菌,健康,健康,健康,健康,健康,健康,健康,病死,病死,病死,(2)细菌培养实验,(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以上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III型细菌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II型细胞并使RII型细胞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转变为SIII型细胞。,热死SIII菌不生长活 RII 菌长出RII菌热死SIII菌长出大量RII菌和10-6SIII菌,活R菌+S菌无细胞抽提液长出大量R菌和少量S菌,+活RII菌,平皿培养,(二)噬菌体感染实验,A
5、.D.Hershey和M.Chase,1952年,(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上清液中含15%放射性,沉淀中含85%放射性,沉淀中含25%放射性,以32S标记蛋白质外壳做噬菌体感染实验,(2)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含75%放射性,(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为了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H.Fraenkel-Conrat(1956)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MV)进行了著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将TMV在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中振荡,就能将其蛋白质外壳与RNA核心相分离。分离后的RNA在没有蛋白质包裹的情况下,也能感染烟草并使其患典型症状,而且在病
6、斑中还能分离出正常病毒粒子。,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一、基因突变突变(mutation):指生物体的表型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突变体(mutant):发生了突变的微生物细胞或菌株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突变前的原始菌株,诱变育种:是用物理或化学的诱变剂使诱变对象内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引起性状变异并通过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变异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诱变育种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当前发酵工业和其他微生物生产部门所使用的高产菌株,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诱变育种而明显提高其生产性能的。,二、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步骤:,原始菌种,纯化,
7、斜面/肉汤培养,单孢子/单细胞悬液,诱变剂处理,平板分离,移至斜面,小试,中试,初筛,复筛,计算存活率,观察形态变异,挑单菌落,良种保藏,原菌种特性鉴定,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选择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诱变处理筛选保藏和扩大试验,1.出发菌株的选择:出发菌株用来育种处理的起始菌株出发菌株应具备: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高;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能力或潜力;出发菌株的来源;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历经生产考验的菌株:已经历多次育种处理的菌株:,2.制备细胞悬液要求:菌体处于对数生长期,并使细胞处于同步生长;细胞分散且为单细胞,以避免表型迟延现象(phenotypic lag);方法:玻璃
8、珠打散10-15min;加.3%吐温80(表面活性剂)用无菌脱脂棉过滤。制备:物理诱变剂生理盐水(0.85%NaCl)化学诱变剂缓冲液 浓度:细菌、放线菌 108个/ml 霉菌、酵母菌 106个/ml,3.诱变处理:诱变剂的作用:提高突变的频率 扩大产量变异的幅度 使产量变异朝着正突变或负突变移动剂量的表示法:不同种类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微生物对诱变剂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在诱变处理前,一般应预先作诱变剂用量对菌体死亡数量的致死曲线,选择合适的处理剂量。致死率是最好的诱变剂相对剂量的表示方法。最适剂量的选择:产量性状的育种中多倾向于低剂量(致死率在7080%),4.菌种筛选,4.1 筛选方案:实际工
9、作中,为了提高筛选效率,往往将筛选工作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进行。初筛的目的:删去明确不符合要求的大部分菌株,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留下来,使优良性状的菌株不至于漏网;因此,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还在其次;初筛手段应尽可能快速、简单。复筛的目的:确认符合要求的菌株;复筛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筛选是最为艰难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步骤.,可见,设计和采用效率高的筛选方案和方法极其重要。,以选育高产突变株为例,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概括如下:,与营养缺陷突变有关的三类遗传型个体:营养缺陷型:经诱变产生的一些合成能力出现缺陷,而必须在培养基内加入相应有机养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如
10、:lys-,bio-野生型: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为该微生物的野生型。如:lys+;bio+;原养型:指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与野生型的表型相同。,4.2营养缺陷型(auxotroph)的筛选,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三类培养基,基本培养基(MM):凡是能满足野生型菌株营养要求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完全培养基(CM):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补充培养基(SM):在MM中有针对性地加入一或几种营养成分以满足相应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合成培养基。,缺陷型的浓缩:,抗生素法原理:青霉素、制霉菌素等抗生素作用于生
11、长着的微生物细胞,对休止态细胞无作用。方法:将菌培养在含抗生素的MM基中,菌丝过滤法,适用于:丝状(放线菌、霉菌)原理:基本培养基上只有发育成菌丝;auxo孢子可通过滤膜,野生型菌丝不能通过。,逐个检出法:,缺陷型的检出:,影印平板培养法,夹层培养法,生长谱法方法简便;回变和污染不影响 结果 测定物质可为粉末 或纸片,缺陷型的鉴定:,测定一般应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测定是哪类物质的缺陷型;第二节段:根据第一阶段确定的范围,进一步确定是哪种具体化合物的缺陷型;,缺陷型的应用,作为菌株的遗传标记:进行基因工程、诱变育种、研究代谢过程时用作亲本标记;作为生产菌种:aa、核苷酸等生产菌种;作为aa、维生
12、素、碱基的测定菌株。,第三节 细菌的基因重组,定义:凡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称为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或遗传重组。作用:重组可使生物体在未发生突变的情况下,也能产生新遗传型的个体。重组与杂交的关系:重组是分子水平上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成是遗传物质分子水平上的杂交而一般所说的杂交(hybridization)则是细胞水平上的一个概念。杂交中必然包含着重组,而重组则不限于杂交这一形式。真核微生物中的有性杂交、准性杂交(parasexual hybridization)等及原核生物中的转化、转导、接合和原
13、生质体融合等都是基因重组在细胞水平上的反映。,甲生长快、产量低,乙生长慢、产量高,基因重组,如:,生长快、产量高,细菌的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方式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R型活菌+S型死菌 S型活菌定义:受体菌自然或在人工技术作用下直接摄取来自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过程,称为转化。转化后的的受体菌称为转化子(transformant)。有关名词:受体菌:recipient/receptor,转化基因的接受者供体菌:donor,转化基因的提供者转化因子: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转化子:transformant,将转化基因重组进入自身染色
14、体组的重组子,(一)转化(transformation),1、转化及其发现:,受体细胞要处于感受态.感受态:competence,受体细胞能从环境吸取外源DNA片段并实现其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供体DNA片段(转化因子)大小适宜,分子量一般为1 107 D 左右 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密切,2、转化发生的条件:,3、转化的类型:,根据感受态建立的方式,可以分为:自然遗传转化natur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人工转化artificial transformation,转化因子:,转化因子:本质是供体DNA片段一般的转化因子都是线状双链DNA;也有少数报道认为线状单链DNA也有转化
15、作用。大小:经过多次提纯操作后,每一转化DNA片段的分子量都小于1107,即约占细菌核染色体组的0.3%,其上平均约含15个基因。而粗制的DNA则分子量较大。,.转化的过程,以肺炎链球菌抗链霉素菌株为例,分为六阶段:吸附:双链DNA片段与细胞表面的特定位点(主要在新形成细胞壁的赤道区)结合。在吸附过程的前阶段,如外界加入DNA酶,就会减少转化子的产生。稍后,DNA酶即无影响,说明此时该转化因子已进入细胞;切割:在吸附位点上的DNA被核酸内切酶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5106的DNA片段;入胞: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被膜上的另一种核酸酶切除,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这时如用低浓度溶菌酶处理,因它
16、提高了细胞壁的通透性,故可提高转化频率;,重组:来自供体菌的单链DNA片段在细胞内与受体细胞核染色体组上的同源区配对,发生交换、整合和取代,形成杂合DNA区段(heterozygous region)。复制:受体菌的染色体组进行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两个,其中之一获得了供体菌的转化基因,另一个未获供体基因;转化子形成:当细胞发生分裂后,一个子细胞含供体基因,这就是转化子;另一个细胞与原始受体菌一样。,.转化的过程,降解,吸附,切割成45106,单链入胞,同源部分配对、整合,复制分裂,只有一个子代DNA分子获得供体基因,转化的过程,strr,strr,人工转化,人工转化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遗传 变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7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