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ppt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甲 肝-诊断依据,1.1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 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甲肝-诊断依据,1.2 临床表现1.2.1 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1.2.2 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1.3 实验室检查 1.3.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1.3.2 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1.3.3 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
2、份血清呈4 倍升高。,甲肝-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甲肝-诊断原则,甲肝-诊断标准,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3.1 临床诊断病例-甲肝3.1.1.1 1.1和 1.2和;3.1.1.2 1.1和 1.2和和;3.1.1.3 1.2和;3.1.1.4 1.2和和。临床表现+ALT明显升高,或有流行病学史 或有TBIL大于上限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甲肝-诊断标准,3.1.2 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3.1.2.1 1.1
3、和;3.1.2.2 1.1 和;3.1.2.3 1.2.1 和。3.1.3 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3.1.3.1 1.1 和1.2.1 和1.2.2 和;3.1.3.2 1.1 和1.2.2 和1.3.1 和;3.1.3.3 1.2.1 和1.2.2 和1.3.1 和。,甲肝-诊断标准,3.2 确诊病例 3.2.1 甲型肝炎 临床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 倍升高。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3.2.3 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1 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
4、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 标志和HBV DNA 检测结果。,乙肝,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乙肝-诊断,3.1 急性乙肝 3.1.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3.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3.1.3 HBsAg 阳性。3.1.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3.1.5 抗-HBc IgM阳性1:1000 以上。3.1.6 肝组
5、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3.1.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阳性,乙肝-诊断,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1.8.1 同时符合3.1.1 和。3.1.8.2 同时符合3.1.2 和。3.1.9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1.9.1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1.9.2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1.9.3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1.9.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2 慢性乙肝 3.2.1 急性HBV 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 阳性或发现HBsAg 阳性超过6个月。3.2.2 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3.2.3 慢性肝
6、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3.2.4 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 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3.2.5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3.2.6 血清HBeAg 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 升高的原因。,乙肝-诊断,乙肝-诊断,3.2.7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2.7.1 符合3.2.1 和。3.2.7.2 符合3.2.2 和。3.2.7.3 符合3.2.2 和。3.2.8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2.8.1 同时符合、和。3.2.8.2 同时符合、和。3.2.8.3
7、 同时符合、和。3.2.8.4 同时符合、和。,乙肝-诊断,3.3 乙肝肝硬化 3.3.1 血清HBsAg 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肝病史。3.3.2 血清白蛋白降低,或血清ALT 或AST 升高,或血清胆红素升高,伴有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或明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3.3.3 腹部B 型超声、CT或MRI 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型表现。3.3.4 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3.3.5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3.5.1 符合3.3.1 和。3.3.5.2 符合3.3.1 和。3.3.5.3 符合3.3.1 和。3.4 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
8、细胞癌 3.4.1 血清HBsAg 阳性,或有慢性乙肝病史。3.4.2 一种影像学技术(B 超、CT、MRI 或血管造影)发现2cm的动脉 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同时AFP400g/L,并能排除妊娠、生殖系 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3.4.3 两种影像学技术(B 超、CT、MRI 或血管造影)均发现2cm的 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3.4.4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3.4.5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4.5.1 符合3.4.1 和。3.4.5.2 符合3.4.1 和。3.4.5.3 符合3.4.1 和。,丙肝-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史 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
9、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 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 血单采回输者。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1.2 临床表现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发。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1.2.2 慢性丙型病毒
10、性肝炎 1.2.2.1 病程在6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 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丙肝-诊断标准,丙肝-诊断标准,1.3 实验室检查 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
11、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1.3.2 血清抗-HCV阳性。1.3.3 血清HCV RNA 阳性。,丙肝-诊断标准,1.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单核细胞增多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常见界面性炎症。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管区淋巴浸润甚 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 肝细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1.4.3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
12、硬化 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例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 纤维化及小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丙肝-诊断标准,1.5 影像学检查 1.5.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1.5.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实质不均匀,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肿大 1.5.3 丙型病毒性肝硬化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缘不光滑 甚至呈锯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增宽,脾脏增大。,丙肝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实验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须依据HCV RNA检测。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须 根
13、据明确的暴露时间、影像学及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丙肝诊断,3.1 疑似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1.1 符合.和.。(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3.1.2 符合.和.。(流行病学史+血清ALT、AST升高)3.2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2.1 符合.和.3.2.2 符合.和.3.2.3 符合.和.血清丙肝抗体阳性+流行病学史或临床表现或转氨酶升高。3.3 确诊丙肝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血清HCV RNA阳性,急性丙肝诊断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3.1.1 符合.和.。3.3.1.2 符合.和.。3.3.2 慢性丙肝诊断
14、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3.2.1 符合.和.3.3.2.2 符合.和.3.3.2.3 符合.和.丙肝肝硬化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3.3.1 符合.和.。3.3.3.2 符合.和.。3.3.3.3 符合.和.。,丙肝诊断,戊肝-诊断依据,1.1 流行学病史 发病前15d75d 内有不洁饮食(水)史或有接触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史,或到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史,或到戊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出差、旅游史。,戊肝-诊断依据,1.2 临床表现 1.2.1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1.2.2 尿黄、皮肤巩膜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15、。1.2.3 肝衰竭患者表现为乏力、消化道症 状、黄疸等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并可出 现腹水和(或)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烦 躁不安,定向理障碍,甚至神志不清、嗜 睡、昏迷)。,戊肝-诊断依据,1.3 实验室检测 1.3.1 血清学检测 抗-HEV IgM阳性。1.3.2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1.3.3 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mol/L(10mg/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1.3.4 凝血酶原活动度 肝衰竭患者的凝血 酶原活动度进行行降至40%以下。1.3.5 血清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型肝炎,戊肝-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因为戊型
16、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检查。,戊肝-诊断,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3.1.1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1.1和和和。3.1.2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和和。3.1.3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符合 和起病14d 内出现1.2.3 和。3.1.4 戊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符合和起病后14d以上至6个月出现和。,戊肝-诊断,3.2 确定诊断(临床诊断+血清抗-HEV IgM阳性)3.2.1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符合3.1.1 和。3.2.2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符合3.1.2 和。3.2.3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
17、肝衰竭:和。3.2.4 戊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符合3.1.4 和。,麻疹,1 诊断依据 1.1 流行学病史 在出诊前6d21d 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1.2 临床症状 1.2.1 发热 体温38.1.2.2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1.2.3 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1.2.4 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 扩展,3d5d内波及全身。1.2.5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d3d)在口腔 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麻疹,1.3 实验室诊断 1.3.1 8d 到6 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 抗体。1.3.
18、2 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 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1.3.3 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2 诊断原则 典型麻疹病例可依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做出诊 断,轻型麻疹病例需依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结果 或麻疹病毒分离阳性或麻疹特异性基因检测结果做 出诊断。,麻疹,3 诊断 3.1 疑似病例 具备、,同时伴有1.2.3 者。3.2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3.2.1 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3.2.2 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3.2.3 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3.2.4 疑
19、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3.3 流行病学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无标本实验室诊断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1.1 者。3.4 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中任何一项者。3.5 排除病例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3.5.1 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麻 疹IgM 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3.5.2 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其他疾病(如风疹等)。3.5.3 能明确找出是有其他原因引起发热出疹的病例(如药物性过敏性皮疹等)。,流行性出血热,1 诊断依据 1.1 流行学病史 1.1.1 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1.1.2 发病前2个月与鼠类或其排泄物
20、(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或可疑接触史。,流行性出血热,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2.2 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入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1.2.3 低血压休克。1.2.4 肾脏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1.2.5 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流行性出血热,1.3 实验室检测 1.3.1 血常规 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减少,出现
21、异形淋巴细胞;血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少尿期)。1.3.2 尿常规 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管型尿。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1.3.3 血生化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升高。1.3.4 血清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1.3.5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 有4倍以上增高。1.3.6 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1.3.7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流行性出血热,3 诊断标准 3.1 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发热者)和(或),同时具备1.2.
22、1 和(或)1.2.2 者,且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3.2 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临表+(血常规+尿常规+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中至少一项者 3.3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同时具备、1.3.7 中至少一项者。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特异性IgM阳性或检出汉坦病毒,狂犬病,1 诊断依据 1.1 流行学病史 有被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等宿主动物咬伤、抓伤、添黏膜或未愈合伤口的感染史。,狂犬病,1.2 临床表现 狂躁型 狂造型我国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有:在愈合的伤口极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常感觉,以后出现高度兴奋、恐水、怕风、阵发性
23、咽肌痉挛和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吐沫、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逐渐发生全身弛缓性瘫痪,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麻痹型 麻痹型在我国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为前驱期多 为高热、头痛、呕吐及咬伤处疼痛等,无兴奋期和 恐水症状,亦无咽喉痉挛和吞咽困难等表现。前驱 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症状,麻痹多开始于肢 体被咬处,然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部分或全部 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故称“亚狂 犬病”。,狂犬病,1.3 实验室检查 直接荧光抗体法(Dfa)或ELISA 检查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毒抗原阳性,或用RT-PCR 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1.3.2 细胞
24、培养方法 从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到狂犬病病病毒。1.3.3 脑组织检测 尸检脑组织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法(Dfa)或ELISA 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RT-PCR 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到狂犬病病毒。,狂犬病,2 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病例确诊需要实验室证据。,狂犬病,3 诊断 3.1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任一项即可诊断;3.1.1 符合1.2.1 者。3.1.2 符合1.1 加1.2.2 者。3.2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加、中任何一项者。,细菌性痢疾-诊断依据,1.1 流行病学史 患者有不洁饮食和(或)与菌痢患者
25、接触史。1.2 临床表现 1.2.1 潜伏期 数小时至7d,一般1d3d。,细菌性痢疾-诊断依据,1.2.2 临床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 次20 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 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细菌性痢疾-诊断依据,1.2.3 临床分型 1.2.3.1 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1.2.3.2 急性轻型(非典型)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1.2.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见 传染病 诊断 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7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