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实验室结果异常判断及意义.ppt
《常用实验室结果异常判断及意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实验室结果异常判断及意义.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用实验室结果异常判断及意义,骨伤三科 丑建伟,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男:45.51012/L 女:3.551012/L 新生儿:671012/L增加:生理性: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增加:生理性,:,高原居住者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血红蛋白(HB),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增加:生理性: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
2、血。,白细胞计数(WBC),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 9/L 新生 儿:1520109/L 增加:生理性: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X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红细胞压积(HCT),男:0.420.49L/L 女:0.370.43L/L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减少: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中性粒细胞(N),
3、0.500.70(5070%)增加: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结核、肝炎。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兵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中性粒细胞(N),减少: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 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急
4、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嗜碱性粒细胞:见于速民型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单核细胞:临床意义不大。,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成人:0.0050.015 新生儿:0.020.06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型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减少:再障,红斑狼疮细胞检查(LE),阴性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其活动期较缓解期阳性率高。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炎、硬皮病及皮肌炎等有时也可查到此种细胞。未找到狼细胞并不能否定红斑狼诊断,应进一步作相关的免疫学检查。,肾功,BUN(尿素氮)2.828.2U/L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占非
5、蛋白氮50%,经肾小球滤过排出。肾实质受损时,肾小球滤过滤率降低,使血中的浓度升高,因此尿素氮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增高:各种肾脏疾病,肾小球病变,肾小管、肾间质或肾血管的损害。1.肾前性氮质血症(prerenal axotemia):由于肾血液灌注减少或尿素生成过多引起。后者见于高蛋白饮食、饥饿、发热、脓毒血症所致的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2.以及胃肠出血后血液蛋白重吸收等。脱水、休克、心衰引起肾供血不3.足,4.使血浆尿素浓度升高。肾前性氮质血症血浆肌酐浓度往往不伴随升高。,尿素氮,2.肾性氮质血症(renal azotemia):由于急性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等引
6、起。肾结核、肾积水的血浆尿素增高与肾组织破坏程度相关。3.肾后性氮质血症(postrenal azotemia):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尿流受阻引起的血尿素升高。如:尿路结石、泌尿生殖系的肿瘤、前列腺肥大、阻塞造成肾小管内压力升高,8.使管内尿素倒扩散入血液。血浆尿素浓度降低见于婴儿、孕妇以及低蛋白高糖饮食的正常人,一般无意义。,肌酐Cr,男:4480 umol/L 女:70115 umol/L 血浆肌酐浓度反映肾脏损害、肾小球滤过率、尿路通畅性等肾功能。【临床意义】由于肌酐清除比尿素快,故血中肌酐含量增高出现在尿素增高之后,当肾小球受损早期或轻度损害时,血中肌酐浓度可正常;只有当肾小球滤过功
7、能下降至正常人的1/3时,血中肌酐才明显上升。因此测定血Cr作为肾功能指标之一并不比BUN敏感,但C,测定的优点是不受高蛋白饮食的影响,其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更优于BUN。,肌酐,血肌酐升高的程度与慢性肾衰竭呈正相关;肾衰竭代偿期,血肌酐178 u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血肌酐浓度178-445umol/L;肾衰竭期,血肌酐显著升高,445umol/L。同时测定血CR和BUN临床意义更大。正常的BUN/Cr(mg/dl)为20:1.肾小球疾病时,血清BUN增高比Cr快,使比值增大;肾前因素引起的BUN滞留,因Cr不升高而使比例更高,达40:1;肾小管严重损害时其比例可低于10:1;尿路梗塞时
8、,BUN和Cr可同时按比例增高。,尿酸UA,参考范围(尿酸酶法):男150-440umol/L,女95-360umol/L。浓度升高:多见于痛风,核酸代谢增强的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治疗期等:肾功能受损的疾病尿酸值也增高。但因外因素的影响较多,故较少作为肾功能的指标。妊娠毒血症、高乳酸血症由于排泄结合位置的竟争作用,使血液尿酸值升高。吃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胰、贝类等可因外源性嘌呤增加而致尿酸值升高。,肝功,胆红素血液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系统中分解和破坏而形成的产物是胆红素的主要来源。血清中总胆红素由非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
9、红素组成。血清结合胆红素(CB)与总胆红素(STB)定量试验尿胆红素定性试验【原理】血液中结合胆红素浓度超过肾阈值(34.2umol/L)时,即可自尿中排出。,尿胆红素,【参考值】正常人尿中含微量胆红素(约为3.4 umol/L),定性为阴性。【临床意义】肝细胞性黄疸时尿内胆红素中度阻塞性黄疸时,尿内胆红素明显增加;溶血性黄疸时,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结合胆红素不添加,但非结合胆红素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故尿内胆红素定性试验为阴性。另外,碱中毒时胆红素分泌增加,尿中胆红素定性为阳性。,尿胆原检查,尿胆原检查【原理】在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过程中,有及少量的尿胆原逸入血液循环,从肾脏排出。【参考值】定
10、性:阴性或弱阳性应(阳性稀释度在1:20以下);定量:0.844.2 umol/24h尿【临床意义】尿胆原增高 见于:溶血性黄疸时明显升高;肝细胞性黄疸时,尿中尿胆原增加;其他如高热、心功能不全时,由于尿量减少,尿胆原的含量可相对增加;顽固性便秘时从肠道排泄的粪胆原减少而自肠道回吸收的尿胆原的排出亦可增加。,血清氨基转移酶(ALT,AST)测定,AL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肾脏等组织中。AST有两种同工酶,从在于细胞浆中的ASTs和细胞线粒体中的ASTm,健康人主要是ASTs,当肝细胞大量坏死时ASTm升高。,血清氨基转移酶
11、,【参考值 比色法:ALT525卡门单位,AST828卡门单位 连续检测法(37):ALT1040U/L,AST1040U/L,ALT/AST 1【临床意义】I。肝脏疾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ALT和AST均升高,可达上限的20-50倍,以ALT明显升高为主,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检测项目。急性重症肝炎时,黄疸加重而转氨酶不升高或下降,称为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慢性肝炎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肝硬化时转氨酶升高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在肝硬化终末期可正常或下降;肝内外胆汁淤积、酒精性肝炎、药物型肝炎、脂肪肝、肝癌,转氨酶轻度升高或为正常。,血清氨基转移酶,II。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
12、死以AST升高为主,发病后8-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6日恢复正常。III。其他疾病 如心功能不全、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化学毒物和药物造成肝损害,引起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ALP)测定,ALP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肾脏、小肠及胎盘中,血清中ALP主要来源于肝脏和成骨细胞,肝脏合成的ALP随胆汁排入小肠【参考值】成人40-110U/L(30),儿童250U/L【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加 见于生长期儿童及青少年、妇女妊娠中晚期,。,碱性磷酸酶(ALP),2、胆道阻塞 各种胆管阻塞性疾病时,ALP明显升高,与阻塞的程度、持续的时间成正比。3、黄疸的鉴别诊断 ALP和血清
13、胆红素、转氨酶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4、肝脏疾病 急、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胆汁性肝硬化等。5、肝胆系统以外的疾病 如佝偻病、成骨细胞瘤、骨折恢复期等。,.y-谷氨酰转酞酶(y-cT)测定,y-CT主要存在于肾脏、胰腺、肝脏、脾、前列腺等组织中,血清中的y-CT在肝脏中主要分布于毛细胆管和肝细胞浆中。【参考值】0-50U/L(37)【临床意义】(1)肝癌 原发或继发的肝癌,可高于参考值几倍至几十倍。,y-谷氨酰转酞酶,(2)肝道阻塞 可达正常的5-30倍,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3)肝脏疾病 急性肝炎中等程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动期可正常,如持续升高,提示病情恶化
14、;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可明显升高。(4)其他疾病 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y-cT亦可轻度增加。,乳酸脱氢酶(LDH)测定,【参考值】连续监测法:104-245U/L 速率法(30):95-200U/L【临床意义】1、肝脏疾病 阻塞性黄疸,肝癌。2、心肌梗死 在急性心梗时,发病12-24小时升高,48-72小时达高峰期,10天后恢复正常。3、其他疾病 骨骼肌损伤、恶性肿瘤、淋巴瘤、白血病等。,凝血,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出血、止血,是临床最常遇到的情况。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疾病的检查、各种抗凝药的正确应用和预后估计,都离不开对凝血状态的了解。凝血4项检查可以帮
15、助医生准确了解这些问题。,凝血四项包括,凝血四项包括(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其衍化出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凝血酶时间(TT);(4)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正常参考值:12-16秒。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 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凝血酶原
16、时间(PT),PT异常意义:1、延长:先天性因子 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 的抗体。2、缩短:先天性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正常参考值:。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
17、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
18、膜手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APTT)1、正常参考值:24-36秒。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 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1、延长临床意义:(1)因子 和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
19、乙.因子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因子 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3)纤容活力增强 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或抗体,SLE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2、缩短临床意义:(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
20、肾病综合征等。,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1、正常参考值:24g/L。2、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重症肝炎、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纤维蛋白原(FIB),临床
21、意义:1、纤维蛋白原减少:(1.5g/l)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也见于蛇毒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1)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2)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3)其它: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纤维蛋
22、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凝血酶时间测定(TT),凝血酶时间测定(TT)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D-二聚体,D-二聚体的形成 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D-二聚体测定,D-二聚
23、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2、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 深静脉血栓形成
24、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3、脑血管疾病 对80例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处理,其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用 实验室 结果 异常 判断 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7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