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参评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参评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参评表姓名陈小彬性别女出生年月1979.6工作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联系方式手机邮箱职称中小学高级荣誉称号武进区骨干教师学段小学学科数学论文标题“多模态”数学教学:让儿童思维从“零散”走向“集成”学校/单位推荐意见此文系作者独立创作,同意推荐!(盖章)2018年8月18日“多模态”数学教学:让儿童思维从“零散”走向“集成”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陈小彬【摘要】日益强调教学变革的今天,教学研究应关注什么:是继承、接受还是要发展、创造;是体现个体价值的精英培养,还是追求社会价值的普及教育;是充分的预设还是动态的生成;是教学中的“事”还是教学中的“人”等等。伴随着这种
2、两极式的提问,实践行为往往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多模态”教学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新路径,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分开拓学生思维方式,充分活化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立体的集成状态,并逐渐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化“集成思维”特征。【关键词】多模态集成思维教学革命一、何谓“多模态”新伦敦小组即由美国、英语、澳大利亚教育学家组成的小组,在1996提出“多模态教学”教学理论,所谓多模态教学,就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文字、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学习。让学习呈现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分布性和数字化多种形式融为一体,让
3、儿童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知识进行整合、分析、筛选、比较、吸收、理解、批判的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分开拓学生思维方式,充分活化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立体的集成状态,并逐渐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化“集成思维”特征。二、“多模态”给数学教学带来什么?1 .教学观念的全面开放日益强调教学变革的今天,人们常常会遭遇一些棘手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往往是教学研究应关注什么:是继承、接受还是要发展、创造;是体现个体价值的精英培养还是追求社会价值的普及教育;是充分的预设还是动态的生成;是教学中的“事”还是教学中的“人”等等。伴随着这种两极式的提问,
4、实践行为往往也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多模态”这种教学观念的提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新路径,充分利用多元手段,全方位的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从整体关系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些矛盾,努力形成超越两级对立关系的认知和用新的思维方式指导教学观念的变革,使儿童数学思维超越平面、立体、多元、系统、整体这些高段的思维品质,合成集成块,形成集成思维。2 .学习方式的全景融合多模态教学全新视野下,教学观念的变革,伴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视觉、空间、声音的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并模拟现实生活,通过情景化的教学,使数学学习的内容更立体,从而调动学生的感官,多角度和深层次地理解文本材料;通过语言、图
5、像、声音、动作、文字、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推理分析,对信息进行逻辑整合,这种对信息理解、储存、感知和编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整体的空间中,立体培养学生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整体性、相似性的思维品质。3 .思维认知的全息编码当信息离开短时记忆而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将发生本质性转变,这个过程称为编码。经过编码的信息现在变成了一个抽象的、具有概括性的或有意义的模式,以思维的方式储存起来,让学习者实现思维认知。多模态的教学就是促进思维认知的过程的积极改变或转换过程。多模态下教学状态下,思维认知的编码方式与过去的知识经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及学习任务的
6、性质都有关系,让儿童把已有信息和新信息与之建立联系,又能判别什么信息应该采取怎样的编码策略,从而让学生生成思维认知的全息编码。三、“多模态”数学教学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价值和现实优势1 .多模态教学沟通儿童数学思维的相似性数学思维中到处渗透着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比较、分析过程。数学中的相似表现有几何相似、关系相似、结构相似与实质相似、静态相似与动态相似等。数学思维中的联想、类比、归纳和猜想等都是运用相似性探求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主导方法。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加深理解数学对象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发展思维的创造性。2 .多模态教学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的整体性数学科学本身是具有统一性的
7、,人们总是谋求新的概念、理论,把以往看来互不相关的东西统一在统一的理论体系中。数学思维的统一性,是就思维的宏观发展方向而言的,它总是越来越多地抛弃对象的具体属性,用统一的理论概括零散的事实。多模态教学便于简化研究,又能洞察到对象的本质,促进儿童对事物基本属性的把握,提升整体性思维。3 .多模态教学提升儿童数学思维的概括性数学思维的概括性比一般思维的概括性更强,这是由于数学思维揭示的是事物之间内在的空间形式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是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而儿童的思维倾向于事物的表面形象,并且思维较为碎片化。多模态教学能够促进数学思维方法、思维模式的形成,提高思维活动的速度、广度和深度,灵活程度以及创造
8、程度。4 .多模态教学培养儿童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就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不为情境性的暗示所左右,不人云亦云。通过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儿童建构批判思维的五大特点,即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正确性,儿童思维活动的效率就得到提高,思维过程更带有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和触发性。5 .多模态教学催生儿童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份的成果的智力品质。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还是思维品质,其共同点就是突出“创造”的特征。多模态教学为儿童提供多材料、多方式、多渠道的学习,帮助儿童在现成资料的基础上,加
9、以构思,形成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解决别人所未解决的问题。四、“多模态”数学教学基本特征及一般流程1 .多模态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1)资源开发的“深度性”。把视觉、空间、声音的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并模拟现实生活,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有利于开发数学关系形态以及过程形态的知识,促进资源开发的“深度性”。(2)目标制定的“层次性”。呈现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分布性方式,落实整体性全程目标,设计阶段性的连续性递进式目标,以及形成具体的针对性弹性类目标,实现目标制定的“层次性”。(3)结构设计的“整体性”。通过整合、分析、筛选、比较、吸收、理解、批判等手段,关注和处理教学过程中信息多变的“活情境”,设计“
10、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案,充分开展“教结构-用结构”的过程,形成结构设计的“整体性”。(4)互动生成的“有机性”。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放”与“收”、“教”与“学”交互反馈,帮助学生实现内隐思维外显的深度开放,有利于教师进行资源价值的判断,促进互动生成的“有机性”。2 .多模态数学教学的一般流程通过声、光、图、像、现实、虚拟结合一起,通过不同的媒介把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纳入教学过程,给学生以全方位多感官充盈的体验,激发学生多层次的联想,调动儿童多感官并用;通过传统的讲述法、案例分析法、PPT演示法、课堂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实验操作法等,将多种教学模式并用,兼收并蓄,激发学生思维;教师可以自己动
11、脑动手,设计教案,制作教具,也可充当导演,布置任务,由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的环境化、交际化和生活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引导,学生主导;教师通过多元方式进行有向开放,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交互反馈,推进过程生成,促进目标达成,拓展生成,最后开放延伸,从而让儿童全方位形成“集成思维”。基本教学流程:(1)资源呈现;(2)感官体验;(3)交互反馈;(4)问题解决。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变式大致有如下几种:变式一:(1)多感官呈现;(2)多学法联合;(3)多目标达成;(4)多交互反馈。变式二:(1)资源生成;(2)多元呈现;(3)互动推进;(
12、4)深化提升。变式三:(1)有向开放;(2)交互反馈;(3)过程生成;(4)目标达成。(资源生成)(多元呈现)(互动推进)(深化提升)五、“多模态”数学教学的实践路径1 .数学情境“模态化”:让儿童数学思维从“形象”f“抽象”顺向集成(1)多媒体丰富形象体验,促进思维“直觉性”现实情境的创设应服务并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出有一定生活背景,能够有效调度学生的生活积累,建立起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以便于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储备,获得对数学内容或结构的理解和把握。情境的创设应体现趣味性,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抽象的数学内容要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愿望,情境
13、的趣味性尤为重要。当然,现实情境的趣味性有时还要表现在其内部的特征上,尤其是,现实情境是否具有一定的问题张力,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愿望,是否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同样是创设现实情境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好的现实情境是内外兼修的,既要满足儿童好玩、好动、好胜的需求,又要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唯有如此,现实情境才能更好地服务并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师:小明和小红在野餐时遇到了一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师:瞧,他们带来了不少东西。(多媒体出示2瓶矿泉水,4个苹果,一个蛋糕),你们帮助他们把这些食物分一分吗?(多媒体演示学生的思
14、考:矿泉水一人1瓶,苹果一人2个)师:像这样,每人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师:可是,蛋糕只有1个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能分得多少呢?生:每人可以分得蛋糕的一半。每人可以分得半个蛋糕。师:老师这儿有一个蛋糕模型,你能上来给大家试着分一分吗?案例中,教师所选择的野餐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现实案例。充分应用多媒体的功能,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指向,创设野餐这样的现实活动,学生通常都会面临如何公平地分东西这样的问题,唤醒了学生的相关经验,为迅速理解平均分这一本质属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野餐这一情境并没有满足于“现实性”这一维度,借助原有的经验已经无法分蛋糕,制造认知突出,把
15、学生的思维引向究竟用怎样的新数,才能表示出最终的结果呢?多媒体创设的现实情境,为学生提高丰富的具象,为思维迈向抽象奠定基础。(2)多维推进目标达成,催生儿童数学思维“问题性”数学思维的问题性是与数学科学的问题性相关联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科学的起源与发展都是由问题引起的。由于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它总是指向问题的变换,表现为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数学思维的结果形成问题的系统和定理的序列,达到掌握问题对象的数学特征和关系结构的目的。因此,问题性是数学思维目的性的体现,解决问题的活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中心。通过问题性推进教学过程不断“聚焦生成”,激活学生个体
16、的不同内在思维,再通过多维多种的互动,拓展生成的资源围绕主题逐渐条理化,形成清晰化和结构化的知识,形成相对完整、丰富和较高水平的概括和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具有丰富性、具体性、开放性和结构性。苏教版四年级下认识梯形师: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中添上一条线形成直角梯形?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一份我们学过的图形。能想象的,在脑子里想象,不能想象的,用尺推一推,想一想。(1)平行四边形如何添线?(2)等腰梯形如何添线?(3)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如何添线?师:虽然是学习的一个新的图形,但是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图形有很多的联系。总结拓展:用清晰的图标整理出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与关系。教
17、材内容安排知识初步认识了梯形与等腰梯形的特征,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聚焦直角梯形进行拓展研究,引导学生感悟直角梯形的产生,如果图形里有直角,让这个直角保留下来,如果没有直角,就要创造出直角。在观察、操作、想象、沟通的过程中感受梯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梯形与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之间的包含关系。最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拓展总结,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催生儿童数学思维的问题性。(3)有向开放激发思维原动力,把握思维“抽象性”现实情境是数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载体不等于内容本身。好的现实情境,还需要教师通过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剥离其中非数学的成份,而逐步接近数学的内核,进而在观察、比较、分析、
18、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领悟数学思想。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实现这种剥离呢?就要求教师在“有向开放”的前提下,提出指向目标实现的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为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平台,使学生进教室的起点状态与出教室的终点状态有实质性发展的教学,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激活学生思维原动力。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认识师:请同学们拿出标有的三角形,用自己身边的工具,测量记录数据,说说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1:我把三角形对折,发现红边和绿边完全重合,所以红边和绿边相等。生2:我用直尺测量,红边7cm,绿边7cm,第三条边5cm,所以红边和绿
19、边相等。生3:把三角形对折,发现红角和绿角的顶点重合,所以红角和绿角相等。生4:把三角形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所以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师:通过刚才的研讨,你觉得等腰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征?案例中,教师开放式的问题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面对大问题并投入到问题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和诊断学生真实的起点状态,深度解读和把脉学生的各种信息与思维状态,捕捉和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中教育价值的资源,在问题解决的任务驱动下,鼓励学生通过测量法或重叠发进行探索,引导学生主动经历猜想验证过程,师生双向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把握好抽象时机,激发学生思维原动力。2 .数学表达“模态化”:让数学思维从“局部
20、”f“整体”螺旋集成(1)数学表达与数学感知连通,推进思维“系统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认知世界、研究世界和发现其中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经历根据大量具体事实抽象出一般原理的归纳过程,而且也需要经历根据一般抽象原理解决具体特殊问题的演绎过程,更需要从具象到抽象的归纳过程与抽象到具象的演绎过程之间建立起双向的转换,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把握数学学科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因此,儿童的数学表达是基于数学素材,通过数学思考,指向数学思维的过程。将儿童的思维表达与数学思维巧妙连接,借助对比、推理、猜想、验证等方法尽可能达到高度的连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律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加
21、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解答?生L28+17=45生2:17+28=45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2817=1728师:你能在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生举例)师:你有什么发现?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生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佟QA=+生3: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生4:a+b=b+a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形象的表达逐步走向抽象的过程。用直观算式“28+17=17+28”来表达,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数学语言的表达,再到“图形表达”,最后抽象到符号a+b=b+a”的高度抽象的表达。通过学生层层递进的数学表达,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思考,搭建了数学表达与数学理解的桥梁
22、,通过数学表达思想数学思维的转变,推进思维“系统化二(2)数学表达与数学思考契合,推进思维“理性化”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反观之,假如学生能够凭借不同形式的思考载体,在原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学生学会的将会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积累下来的将会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指向的就会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片段一:师:无法用小棒摆出圆,你有办法画出一个圆吗?师:用一种工具
23、画好后,可以选择不同的工具再画一个圆;也可以与同桌说一说你选择了什么工具?如何画圆的?(学生介绍具体的画圆过程。)生1: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生2:钉线画圆。生3:圆规画圆。片段二:师:用圆规在作业纸上画出两个不同的圆。画好后,想一想,和同桌说一说,你画的两个圆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老师巡视,寻找合适的资源。)师:交流讨论,三组图形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图一图二图三生1:图一大小不同,位置相同。生2:图二大小相同,位置不同。生3:图三大小和位置都不同。在案例中,教师通过“用一种工具画圆,如何画圆的?”这样的设计,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工具,描述画圆的过程。让学生过程动手操作-数学表达,不断的感悟圆的
24、特点的过程。“三组图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比较,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表达,把思维聚焦在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数学表达的过程中,学习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经验,逐步借助抽象和半抽象的图像、符号等思维工具,完成一次次“破茧飞翔”的思维之旅,促进思维的“理性化”。(3)数学表达与数学语言接轨,实现思维“整体化”数学心理学提出:人类的思维是语言思维,是抽象理性的认知。一定的数学表达既为新学习提供基础,也为数学思维创造了新的发展可能。学生的数学表达某种意义上与思维发展水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特别是低中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数学科学表达水平的阶段性和局限性。通过数学表达促进数学语
25、言的发展,以数学表达为出发点,以数学语言发展为定向。教学中需要巧妙地将儿童形象化的、实例化的表达与数学语言接轨,哪怕是隐性接轨也是必要的。苏教版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师:请你仔细审题,你能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吗?生:条件是桃树3行,每行7棵;杏树8行,每行6棵;梨树4行,每行5棵。问题是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师:你能想办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吗?请你来介绍一下。生1:桃树有3行,每行7棵;杏树8行,每行6棵;梨树4行,每行5棵。生2:我是列表格整理的(如果整理的信息能加上表格就更好了)生3:用线段表示每种果树的棵数,能够直接看出题里数量的联系生4:我是用“树状图”来表示的。根据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
26、棵,只要找到桃树的行数和每行的棵数、梨树的行数和每行的棵数。案列中,感受到了教师对于学生数学表达的重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语言描述、表格呈现、直观图形表示、思维图示等多元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富有个性的思考问题。经历这样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不仅实现了数学表达与数学语言的接轨,也促进学生思维的整体发展,实现数学思维整体化。3 .数学反馈“模态化”:让儿童数学思维从f聚合”“发散”动态集成(1)注重师生双向互动,促进思维“相似性”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师活动的过程。教与学在教
27、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单位”,不是由“教”与“学”两个单位相加而成,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基本分析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二面对“动”起来的学生,教师积极有效回应的“动”,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设性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师:和刚刚解决问题相比,这个实际问题复杂在哪里?生:前面一题未知量是1个,这一题未知量是两个。师:是呀,这一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的量。那该怎么办?师:你是怎样理解“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J生: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二720
28、毫升师: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J呢?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就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1个大杯容量等于3个小杯容量及相应的数量。师:引导:根据这些条件,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独立思考,并把你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可以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教师巡视,收集学生资源。呈现学生资源,学生介绍解题思路。案例中教师以大问题的方式,通过师生双向互动,让问题之间及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都具有开放性、关联性和递进性。“和刚刚解决问题相比,这个实际问题复杂在哪里?”“这一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的量。那该怎么办?”“根据这些条件,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对学生生成的不同信息和各种资源进行重组,形成生生和
29、师生的有效互动,促进思维的有效集成。(2)关注过程生成性群体互动,实现思维“创生性”过程生成性主要指在资源生成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来形成核心任务的推进过程,是使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形成感受和体悟、认知和理解的过程,是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思路和基本结论的过程。“过程生成”不仅可以激活各种新资源,而且可以初步筛选和提升已有资源的质量,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生成出新,有利于师生“互动深化”地发展,让配合默契的“控制式”课堂到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转化,使学生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思维,实现不断地把教学活动过程向纵深推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式思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律
30、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解答?生1:28+17=45生2:17+28=45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28+17=17+28师:你能在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生举例)师:你有什么发现?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生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O=+生3: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生4:a+b=b+a师:发现这么多种表示加法交换律,为了更加简洁,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运算律。案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述加法交换律,关注了符号知识背后的过程形态的知识,努力把数学教材中的符号知识进行还原加工。抓住过程生成性,进行互动深化,学生不仅掌握了显性化方式存在的学科知识,体悟到隐
31、含的,未加以明确表述的、反映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形态的知识,推进儿童数学思维结论化,实现“创生性”思维的有序集成。(3)提倡人人参与网络式互动,拓宽思维“批判性”教学中的“互动”,不仅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活动,还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多元变动的交互作用之中。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呈现出有机关联性的行为,并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与目标的实现,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生成过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三角形师: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怎样关
32、系?在老师提供的素材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你喜欢的素材,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记录好研究结果。生:小组中分工协作,通过拼一拼、画一画等方法开展探究活动。师:呈现每组研究成果,让学生观察发现,提出疑问。生1:2cm3cm5cm这三根小棒,我们小组能够拼成三角形,而其它小组为什么不能拼成?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哪组同学能够帮他们解惑?师:根据同学们的探究结果,同样是三根小棒,为什么有时能拼成三角形,有时不能拼成三角形。案例中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动态生成许多资源,包括新的问题、新的认知、新的方案,教师利用有价值资源,启发全班学生对此进行思考和体验,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
33、中的困难与障碍,形成对知识内涵的丰富认知和体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不断把教学活动过程向纵深推进,拓宽学生集成思维。实践表明:多模态数学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还能促进学生各种非思维性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让它们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发挥出数学教学的教育功能。当今世界的教育格局正在发生巨变,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到学习空间,都是根据学生终生发展需要来探索、研究、试验和创造。因此,数学教学就必须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充分尊重儿童学习方式,了解儿童思维认知编码,把握儿童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相似性的思维品质。让数学情境“模态化”,促进儿童数学思维从“形象”到“抽象”顺向集成;让数学表达“模态化”,推动儿童数学思维从“局部”到“整体”螺旋集成;让数学反馈“模态化”,实现儿童数学思维从“聚合”到“发散”动态集成。唯如此,儿童的数学学习才能把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从而实现自我主动建构;才能把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地囿于书本之上而是嵌于实践之中,从而实现动态的、立体的、多元的“集成思维”。【参考文献】:赵慧娟.多模态教学模式与应用JL现代交际2014年孙凌云.高等数学的数学思维特征与教学策略研究JL科教文汇2008余兴春.对高中数学新课改时间思考J.关爱明天201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6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