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改善扩散和染色处理.ppt
《宝石改善扩散和染色处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石改善扩散和染色处理.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扩 散 处 理,扩散处理蓝宝石,本章要点,1.熟悉扩散处理技术的原理及工艺条件。2.掌握红篮宝石扩散处理的鉴别特征。,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扩散处理?简述扩散处理的原理?2.什么是型、型扩散处理蓝宝石?3.鉴定扩散处理蓝宝石较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有何典型特征?4.扩散处理红宝石、星光宝石有何鉴别特征?5.当你接触扩散处理的宝石时,如何最有效鉴别?,扩散处理就是在高温或超高温条件下,通过某种元素在宝石中以扩散的方式来改变宝石内致色元素的种类、含量和元素间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变宝石外观特征(如颜色、透明度)的一种化学处理方法。通常把热扩散处理方法在宝石表层所形成的颜色层称为扩散渗层(简称渗层)。,扩散
2、处理的原理,1、渗入元素与宝石中主要成分元素的类质同象置换条件 1)原子或离子的半径 大小相近 2)相同的化学键性 3)电价的总和平衡,2、渗剂及其作用渗剂可以是各种相态,一般固态和液态常用。渗剂主要组成:欲渗入元素的氧化物 活化剂(一般卤化物或氟化物)填充剂(氧化铝粉或高岭土粉)在选择渗剂时,一方面要考虑宝石的种类、成分、致色机理,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处理的温度范围、活化剂的熔点及渗剂与宝石作用的氧化还原条件。,3、扩散处理的一般过程:1)渗剂介质中发生各种化学反应 2)宝石界面附近的外扩散作用 3)界面吸附和界面反应(渗入元素在宝石界面附近与宝石的某种原子或离子所发生的交换反应为界面反应)4)
3、内扩散过程(置换式扩散、空位式扩散),4、影响扩散处理的主要因素 1)温度因素(温度越高,产生的活性渗入元素离子就越多;宝石的扩散系数增大)2)扩散时间(渗层厚度的平方与扩散时间成正比,两者呈抛物线关系,渗层厚度总体上随扩散时间延长而增加,但出现明显的递减规律)3)宝石晶体结构和缺陷(晶体缺陷如位错、空位是渗入元素的扩散通道;扩散处理与辐照处理结合使用),5、扩散处理的方法 1)粉末包渗法 把宝石成品或半成品埋入盛有渗剂粉末的耐高温容器中,加热密封容器。优点:设备简单,易操作,适用于各种款式宝石。缺点:容器体积小,处理宝石量有限,渗剂对容器有腐蚀性。2)盐浴法 把宝石浸入到渗剂的熔融体中进行扩
4、散处理。优点:设备简单易操作,扩散速度快、效率高。缺点:不同部位形成的渗层厚度不均,熔盐腐蚀性强、产生有害气体。3)熔烧法 把渗剂制成料浆,涂覆于宝石表面,干燥后放在热处理炉中,在惰性气体或真空气氛中以稍高于料浆熔点的温度加热烧结,通过液固相扩散的方式形成渗层。所产生的渗层均匀、扩散速度快。,表面扩散处理法主要应用于刚玉族宝石,从1990年开始有成品进入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多为蓝色刚玉,与纯正的蓝宝石的颜色相当,透明度好。,刚玉宝石扩散处理,蓝宝石的颜色成因,目前公认是由Fe2+Ti4+间电荷转移而形成的。扩散处理原理:在晶体中引入一定含量的铁和钛离子,以代替刚玉(AI2O3)分子中的铝。扩散处
5、理需高温条件,略低于宝石熔点的温度,使晶体格架扩大,便于半径较大的着色离子迁移,部分进入到刚玉宝石的表层,使宝石呈现出蓝色。,扩散处理刚玉还可有铬扩散(粉红色),钴扩散,只是其他颜色的扩散刚玉宝石方法目前还不成熟。,根据扩散层厚度,型:0.0040.1mm型(“深”扩散处理)达0.4mm,扩散蓝宝石的类型,根据致色离子,Cr、Ni:橙黄色扩散层Co:蓝色扩散层Fe、Ti:扩散蓝宝石(主要),扩散处理工艺,原料:无色或淡色透明的天然刚玉,工艺:1.打磨成刻面等各种形状、尺寸毛坯,细磨不抛光;2.埋在氧化铝为主和含致色离子的化学药品中;3.高温炉中加热2200小时,4.升温范围16001850,以
6、17001800最好。一般温度高,维持时间长,颜色渗入的深度也较大。,“深”扩散法:采用对宝石进行多重加热的方法,即在宝石冷却后,再重新加热。这种反复多次,多重扩散,处理时间要两个月以上。,扩散处理蓝宝石的鉴定,鉴定依据:人工扩散的颜色仅限于宝石表层,而宝石的核心部分是原天然刚玉宝石,宝石的颜色层可通过切磨或抛光部分或全部去除。为此,标准宝石学测试(折射率、比重、多色性、双折率和硬度等)与天然刚玉没有差别,只能测定出它是刚玉宝石,甚至可找到天然刚玉的特征。甚至吸收光谱和紫外线荧光也很难提供经过人工扩散处理的证据。,鉴定扩散处理蓝宝石有效的方法:,油浸和放大观察。,扩散处理的线索:1.型扩散为灰
7、蓝色、蓝色,表面似水淋淋、灰蒙蒙的雾状外观,;型扩散为清澈的蓝-蓝紫色,似天然优质蓝宝石。2.坯料表面呈现出部分反射光和表面烧结物,经抛光可部分或全部去除;,表面烧结,肉眼或显微镜下观察,3.抛光轻时,抛光面常上产生一种双层带状物,放大镜下观察可见一个扩散层。4.表面裂纹或周围孔隙中,常有色料沉积。5.宝石中的包裹体周围常有高压碎片,部分包裹体熔融,如金红石的丝状部分熔融成点状,或被吸收。,色料沉积,双层带状物,1.高凸起,沿刻面接合处和腰围见较深的色线或高凸起 注意色线与宝石色带、包体区别:后者常常不规则。2.斑状刻面,颜色深浅不一的现象,使整个宝石颜色不均匀,或处理、抛光不均匀,扩散层厚度
8、不同引起。,高凸起,斑状刻面,油浸观察:最实用的鉴定方法,浸入浸液后典型特征:,4.蓝色轮廓,扩散处理宝石的边缘都很清楚,显示渗色层的特征。,3.腰围边效应,即腰围常完全无色,整个腰围清晰可见。是热处理过程中,边缘过度熔融、烧结,抛光时不得已加重抛光而出现的现象。,腰围边效应,5.Co2+扩散的蓝宝石,在查尔斯镜下呈现红色。,与天然宝石对比,用透射光照射:天然宝石看不到刻面界限,边缘不清楚。而扩散宝石,刻面接合处清楚,整体呈现清楚的蓝色轮廓。,天然,扩散,在二碘甲烷中,BD,AC,其它鉴别特征 1.荧光特征:短波紫外光下有白垩状蓝色或绿色荧光;长波紫外光下有蓝、绿色甚至橙色荧光。2.紫外-可见
9、光光谱特征:天然蓝宝石以565nm为中心吸收而呈现蓝色,Fe2+、Ti4+离子浓度决定色调深浅。此外Fe3+离子而出现327nm、388nm、450nm的吸收。扩散处理的蓝宝石含少量Fe3+离子,缺失Fe2+离子和Ti4+离子,当深层扩散处理中,原有Fe3+Fe2+离子,并形成Fe2+-Ti4+离子对蓝色。因此,型扩散缺失Fe3+而由其引起的吸收线消失,只存在565nm为中心的吸收。,新型铍扩散处理红、蓝宝石,Be扩散处理刚玉宝石可产生黄色、橙色或者棕色色调,主要是把无色或近无色的刚玉处理成各种黄色和橙色。处理后的颜色很像天然的帕德玛(Padparadscha)蓝宝石。在高温氧化条件下进行Be
10、扩散的,与早期的Ti扩散处理不同(在宝石表面产生很薄的蓝色层),Be元素可以进入到宝石内部较深的地方,有时整个宝石都可产生颜色。随着Be扩散深度的不断增加,宝石颜色也会发生变化,从黄橙黄粉橙橙粉橙色橙红红色。,颜色的改变并不是处理后的唯一结果,在很多Be扩散处理刚玉表面还发现典型的刚玉外生长层,它们在重切后仍旧保留下来。另外,裂隙和水铝矿管道在处理过程中会发生愈合。,诊断性证据 1)大型仪器来测定刚玉中铍的含量 使用次离子质谱仪(Secondary lon Mass Spectrometry,简称SIMS)对刚玉表面进行分析发现,天然刚玉宝石表面铍的浓度为155ppma,而经铍扩散处理的刚玉表
11、面铍的浓度为1035ppma。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和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检测也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有效手段,分析数据表明经铍扩散处理的刚玉中铍呈有规律的分布,近表面浓度大,往中心浓度逐渐降低。,2)色域 在二碘甲烷浸液中观察铍扩散处理的刚玉宝石可以发现,扩散的颜色可以从宝石表层达到内部的任何深度,有时甚至穿透整颗宝石,这主要决定于处理时间的长短。处理后的颜色区域可以是黄色、橘红色,偶尔也会有无色;被色域包裹的中心一般是粉红和红色,也可能是无色、蓝色或是其他色。铍扩散的颜色有时会叠加在天然色带上。,扩散处理红宝石的鉴定特征,因Cr离子进入浅红色刚玉样品表面,形成薄的红色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宝石 改善 扩散 染色 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60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