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胠箧.ppt
《孟子见梁惠王胠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见梁惠王胠箧.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见梁惠王,教学目标,1认识庄子对儒家仁义的虚伪和当时社会的黑暗的揭露和批判。2了解庄子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同时了解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3把握文中疑难词语。,教学难点 儒道的对立和互补。,第一课时,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 散文集。南宋时
2、朱熹将孟子与 合在一起称“四书”。,语录体,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善用比喻,以雄辩著称。,孟子思想,1、
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3、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4、。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句首助词,无义,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 吗?”,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亦:但,只 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征,求取,追逐,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有仁义罢了。大王说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什么对我的封地有利?士、庶人说 什么对我自身有利?上下互相求取
5、利益,国家就危险了。,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不能说不多了。,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苟为:如果,假如 后义:以义为后,即轻视义。后文的“先利”,意思是重视利益。不夺不餍: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译文:(可是,)如果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反过来说,)(从来)
6、没有讲求仁 却抛弃他的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求义 却轻视他的国君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思考题:1、文章开头,梁惠王一看到孟子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核心是什么?,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2、从梁惠王的问话中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君呢?,重利。,直率,一句话就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人,3、孟子见梁惠王给他开出什么治国良药?,答案:仁义。为什么?因为王曰 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
7、者也。,先破后立,用铺排手法,破对方观点,立自己的观点,仁是蕴藏在内的,义是发之于外的,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答案: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探讨1: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什么会失败?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可以说,不是孟子的失败,而是历史的失败,是历史的悲哀。正因为历史没有选择孟子,所以战国才会如此硝烟弥漫,人民才会困顿不堪。历史没有选择孟子,但是我们这个世界还是需要孟子。,在现代社会,当人类的精神家园渐渐
8、荒芜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功利,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了孔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超越了国界,在熠熠生辉!,探讨2、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现实中有什么意义。,面对利字当头的梁惠王,孟子怎样游说自己的观点呢?(也就是说说有什么艺术特色),1.讲求章法 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破对方的观点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平时说话作文要学会这样,增加说理的深刻性,2.善于铺排,重难点探究:,孟子的义利观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他的义利观?,“重义”只是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以义求利,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胠 箧,庄子(约前36
9、9286),名周,字子休或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县,又说河南民权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走近庄子,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
10、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2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充分的表达了庄子至人无己,物我合一,神人无功,不染红尘,圣人无名,不求在人间立名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从这两点看,他不仅仅秉承了老子朴素的道家思想,还将其推向高峰。若干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那沉睡的庄子时,当我们再次一边品茶一边沉迷于庄子的世界时,或许我们所获得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像一阵暖风,像一潭请泉,题 解“胠箧qqi”的意思是打开箱子。取文章开篇的第一个词语。本篇言辞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
11、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是本篇的中心。,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为:为了。胠q:打开。箧qi:箱子。探:掏。囊:口袋。发:打开。匮gu:“柜”。为:做。摄:打结,收紧。缄jin、縢tng:绳索。扃jing:插闩shun。鐍ju:琐钥。揭:举,扛着。乡:通“向”,先前。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
12、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既然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就是为大盗作好了积聚财物的准备吗?,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罔罟之所布:罔罟所能撒到之处,指水上的面积。罔:网。罟g:各种网的总称。耒耨之所刺:农具所能耕耘到的土地,指土地的面积。耒 li:犂。耨nu:锄。刺:插入。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卫财物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相望,鸡狗之声能相互听闻,鱼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见梁惠王胠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5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