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鱼我所欲也》实用.ppt
《孟子《鱼我所欲也》实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鱼我所欲也》实用.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孟子,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2011-10-16),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人。是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2011-10-16),关于孟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织教子”,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2011-10-1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想
2、要,也,放弃,选取,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2011-10-1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大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2011-10-16),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超过,胜过,比(重于泰山),做,苟且偷生,祸
3、患,灾难,通“避”,躲避。,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1、“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意味着怎样的结果?,这个“东西”是“大义”;意味着要牺牲生命。,2、在孟子看来,有什么事情会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呢?不躲避灾祸的结果是什么?,做不义的事情;,结果是牺牲生命。,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2011-10-16),3、由此看来,作者在此论述的观点是,义重于生,我们应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4、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心论点、主旨句),4、第5句“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是从 面论证中心论点。,正,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2011-10-1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假如,假使,没有,那么,指代办法、手段,假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
5、恶有甚于死者。,采用某种手段/办法,就,因此,由此,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1、“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意思是什么最重要?,生命最重要,生命比大义重要。,2、如果一个人认为生命比大义重要,会有怎样的后果?,为了活命,为了躲避灾祸会不择手段地干尽一切不义的事情。,3、第6、7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论证的角度是,反面论证,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
6、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2011-10-16),4、“通过某种办法”,是指哪一种方法?,指通过“不义”的手段。,5、通过“不义”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就可躲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用,为什么?,义重于生。,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单,不仅,这种,都,丧失,本性,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有这种本性,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2011-10-16),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要完成这个题目,我们要将这一段话的哪些信息找出来?,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论点,论证方法,舍生取义,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7、首先,孟子用“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对比论证),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贤者”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3、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_,用熊掌比喻 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文中还把_和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也有比_更可怕的东西,即_。,生,义,舍生取义,生,死,生,义,死,不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8、屑也;,就,不,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1、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这是著名的“不受嗟来之食”典故。,2、在这一小节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义重于生,
9、应舍生取义这个观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如果,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实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5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