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坐标系的建立.ppt
《大地坐标系的建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地坐标系的建立.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大地坐标系的建立,确定地球形状的基本概念垂线偏差测定大地水准差距测定大地坐标系的建立,上一讲应掌握的内容,一、三个基本概念1、大地高由两部分组成地形高部分及大地水准面(或似大地水准面)高部分。2、水准面是个等位面,相邻两水准面的重力位差处处相同3、水准面是不平行的。同一水准面上,靠近两极处的重力值大于赤道附近的重力值。大范围内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理论值不等于零。二、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四种高程系统 大地高系统、正高系统、正常高系统、力高系统。三、正高、正常高、力高理论上区别,上一讲应掌握的内容,四、正常高高差的计算公式,五、正常高与正高的差别在高山地区可达4米,在平原地区数厘米,在海水面上相
2、等。六、高程基准面就是地面点高程的统一起算面。通常采用大地水准面作为高程基准面。严格地讲,大地水准面与平均海水面不同。七、我国的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其水准原点的高程为72.289m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水准原点的高程为72.260m,称为高程异常改正。,称水准面不平行改正 亦称近似正高改正,一、建立大地坐标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回顾),选定或求定椭球的几何参数确定椭球中心的位置(椭球定位)确定椭球短轴的指向(椭球定向)建立大地原点,即三个平移量,参考椭球定位、定向应满足的条件:(1)椭球短轴与指定历元的地球自转轴平行;(2)大地起始子午面与天文起始子午面平行;(3)在一定区域内
3、椭球面与大地水准面最为密合。相应的数学表达式为:,即三个旋转量,(长半径a和扁率等),参心地固坐标系,依据天文测量和高程测量来实现1、一点定位 在大地原点使:2、多点定位 在多点进行弧度测量使 按照广义弧度测量方程,采用最小二乘可求得椭球定位参数和旋转参数及椭球几何参数。,二、实现参考椭球定位的方法,如此确定的椭球中心与地球质心有较大的偏差,故为参心地固坐标系,三、垂线偏差的概念与计算,大地坐标同天文坐标的区别主要是由同一点的法线和垂线不一致,亦即由垂线偏差引起的。地面一点上的重力向量g和相应椭球面上的法线向量 n之间的夹角定义为该点的垂线偏差u。很显然,根据所采用的椭球不同可分为绝对垂线偏差
4、及相对垂线偏差,垂线与总地球椭球(或参考椭球)法线构成的角度称为绝对(或相对)垂线偏差,它们统称为天文大地垂线偏差。为计算表示方便,垂线偏差分解为子午圈分量和卯酉圈分量。,-克西,-艾塔,1、垂线偏差分量、的计算,图中,u是垂线偏差,为垂线偏差在子午圈分量,为垂线偏差在卯酉圈上分量,若已知一点的垂线偏差,便可将天文纬度和经度换算为大地纬度和经度:,2、天文方位角归算为大地方位角的公式,3、天文天顶距Z0归算为大地天顶距Z的公式,或:,上式称为拉普拉斯方程,上面讲的垂线偏差公式和拉普拉斯方程是大地测量基本的、重要的公式。,在经典大地测量中,只能用实测的天文方位角由拉普拉斯方程计算大地方位角。而用
5、现代GPS测量技术可以直接算出大地方位角,而不必再由实测的天文方位角推求。,4、广义垂线偏差公式和拉普拉斯方程,教材上P31的公式(2-30)有误。,四、测定垂线偏差的方法,天文大地测量方法、重力测量方法、天文重力测量方法、GPS测量方法1、天文大地测量方法 在天文大地点上,既进行大地测量取得大地坐标(B,L),又进行天文测量取得天文坐标(,),用垂线偏差公式直接计算,。因天文测量难度大,求定较密点的垂线偏差很困难,只适用于少数天文大地点。2、重力测量方法 建立扰动位与垂线偏差的关系,即扰动位与观测量(重力异常)的函数。由维宁.曼尼兹公式计算垂线偏差,重力测量方法求垂线偏差,维宁.曼尼兹公式,
6、此公式是在假定大地水准面之外没有扰动物质及全球重力异常都已知的情况下推导的。然而这两个条件都还不能实现,所以重力方法至今也没有得到独立的应用。,-普西,四、测定垂线偏差的方法(续),3、天文重力方法 综合利用天文大地方法和重力测量方法来确定垂线偏差。在150200km的天文大地点上用天文大地测量方法算得各自的垂线偏差,在再其周围进行较密的重力测量(异常质量对垂线偏差的影响随着与计算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通过天文大地点上的天文大地垂线偏差同重力垂线偏差的比较,就可得出关于内插区域内点的垂线偏差的数据资料,从而实现内插确定垂线偏差的目的。4、GPS测量方法在GPS相对定位中,只要测出基线长D,大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地 坐标系 建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5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