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路隧道灾害事故处置课题研讨.ppt
《城市公路隧道灾害事故处置课题研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公路隧道灾害事故处置课题研讨.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交通运输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各种交通设施日益增加,城市公路隧道在交通运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隧道火灾一旦发生,疏散扑救难度大,极易造成严重的伤亡和损失。为提高消防部队应对城市公路隧道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结合宜昌公路隧道实际,就处置对策进行探讨。,城市公路隧道基本情况城市公路隧道灾害特点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规程城市公路隧道技战术训练,课题研讨主要内容,城市公路隧道基本情况,城市公路隧道定义:城市公路隧道是指修筑在城市地下或 山体内部供汽车和行人通行的通道。,隧道建筑形式特点:,城市公路隧道主体结构物为永久性
2、建筑,包括洞门、支护衬砌、各附属风道、风井、洞室、防排水设施、路面板及隧底填充等。,城市公路隧道基本情况,隧道洞门,隧道衬砌,隧道路面,隧道排水设施,城市公路隧道基本情况,隧道建筑形式特点:,隧道断面多呈扁坦状、大断面,隧道多为单孔,具有边墙效应,通风量大、时间长,城市公路隧道基本情况,城市公路隧道分类:,1、按隧道的长度分类:短隧道:L250m 中隧道:250mL1000m 长隧道:1000mL3000m 特长隧道:L3000m;,3、按隧道的埋置深度划分:浅埋隧道、深埋隧道。,2、按隧道横断面积分类:极小断面隧道:2-3 小断面隧道:3-10 中等断面隧道:10-50 大断面隧道:50-1
3、00 特大断面隧道:100;,城市公路隧道基本情况,湖北省城市公路隧道分布统计表,城市公路隧道基本情况,隧道内部消防设施,排烟设施,安全疏散设施,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火灾自动报警与监控系统,城市公路隧道基本情况,隧道管控运行情况,车辆大流量通行和隧道内部阴暗、湿滑的环境特点等给城市公路隧道带来极大安全风险,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城市公路隧道内部一般限速40-60公里/小时,禁止危化品运输车辆等危险性大的车辆通行,并在部分时段限制货车等车辆通行。,城市公路隧道灾害特点,城市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原因,隧道不同起火原因所占火灾事故的比例,城市公路隧道灾害特点,城市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特点,(一)烟雾浓,能见度
4、低。隧道发生火灾时,火灾区域会充满浓烟,由于通向外界的孔洞有限,使得火灾生成的烟气在隧道内大量聚集,能见度随之降低。(二)燃烧速度快,温度高。隧道内空间狭小、封闭,隧道中空气不足,着火源多为不完全燃烧,发烟量较大且难以及时排出隧道,这就导致隧道内的温度迅速上升,并产生较强的热冲击。(三)火灾蔓延快。隧道内车辆运载货物多样,各种物品着火点高低不一,火灾产生的热量以传导、辐射和对流的方式进行传递,当热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即使车辆之间有一段距离,火灾仍能够跳跃式蔓延。,城市公路隧道灾害特点,城市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处置难点,(一)火情侦察难。公路隧道内发生火灾事故时,隧道内温度较高,且由于隧道内断电或是
5、浓烟的影响,使得隧道内能见度较低,因此,消防员很难对公路隧道直接实施内部侦察。(二)火场排烟难。隧道内有人员被困的情况下,不能盲目对隧道内实施大功率的通风排烟,避免因风流的原因引起隧道内部的烟气层紊乱;排烟机很多只能满足小空间、小体量场所的排烟,对长距离的隧道排烟作用不明显。,城市公路隧道灾害特点,城市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处置难点,(三)车辆、人员疏散难。公路隧道内发生火灾事故时,车辆改变行驶方向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实施交通管制,将会有大量车辆驶入火灾事故隧道,易造成严重堵塞,加之隧道内火势蔓延速度快,很容易造成火势顺着车辆蔓延,增加疏散的难度。(四)近战灭火难。公路隧道内发生火灾事故时,隧道内部情
6、况复杂,近战灭火的难度大。发生火灾事故后,隧道内的能见度低、高温和隧道垮塌等情况都直接影响着灭火救援工作。,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一、组织指挥二、火场供水三、火场排烟四、人员疏散五、火灾扑救六、紧急避险七、通信联络,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一、组织指挥,城市公路隧道一旦发生灾害,需要进行火灾扑救、疏散人员、救治伤员,需要维护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需要进行恢复和消除灾害造成的各种影响。所以城市公路隧道的应急救援工作,需要有当地政府和隧道管理部门,以及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救护、驻军、通信、供电、供水等部门参加。,城市隧道灾害应急指挥体系组成框图,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一、组
7、织指挥,应急指挥体系的组成和职责任务:(1)总指挥部。组成:总指挥:市政府。副总指挥:市公安局、市安监局、隧道管 理部门。总指挥部成员: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 交通局、市住建委、隧道管理部门等。职责任务:负责灭火及抢险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指挥,协调、调动所有灭火抢险救 援力量并监督发挥职能作用。,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一、组织指挥,应急指挥体系的组成和职责任务:(2)现场灭火抢险救援指挥部 组成:指挥:市公安局 副指挥:市消防支队。指挥部成员: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救护、通信、供电、供水、供气、隧道管 理等部门。职责任务:在总指挥部的领导下,负责贯彻执行总 指挥部的各项指示、命
8、令,组织实施灭火 和抢险救援行动。,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一、组织指挥,应急指挥体系的建立:(1)建立的原则:指挥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从快和职责代理 的原则。(2)根据灾害的不同和大小,建立不同的指挥体系作战指挥的指导思想: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统一行动、科学决策、有效施救,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一、组织指挥,作战指挥要点:应急处置关系全局:从隧道火灾发生到公安、消防队到场,大概10-15分钟左右时间。这段时间应急处置是否正确和有效,直接关系到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指挥要正确果断,行动要快速有效。确保照明、排烟送风不间断,要打开车门让群众逃
9、生,其他车辆要远离着火点。指挥组织群众迅速撤离着火地点,要保证疏散通道畅通。集中优势兵力:力量调集要迅速并加强第一出动力量。由于隧道灾害处置复杂和困难,在装备上需要调集大功率水罐车、照明车、排烟车、抢险救援车、防化车和充气车。公安、消防、交通、急救等灭火抢险救援力量到场后,要周密部署,各负其责,争分夺秒进行施救。,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一、组织指挥,(4)进入火场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保证自身安全。全力营救被困人员,送至隧道出口安全地带。急救中心进行处置并送往医院救治。努力控制火势范围,尽快扑灭火灾。注意周边防控,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和保持治安秩序。保证器材装备供应。发挥各参战部门自身通
10、信网的作用,尽快建立指挥通信网,利用广播、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多种形式,保证上传下达和信息反馈畅通。对媒体进行管理,对灾害的宣传报道达到统一口径。对灾害的善后工作做好安排和移交。安全撤离。,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二、火场供水,(一)测试与分析 1、测试科目(1)将纱布贴于空气呼吸器面罩上模拟浓烟效果(能见度为1m),消防战斗员使用6.8L空气呼吸器,气瓶压力为28.5MPa,利用固定消防设施和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进行出水测试。浓烟状态下利用隧道内固定消火栓出水。1名战斗员深入至隧道内,利用固定消火栓铺设水带在距隧道口100米处直接出一支水枪。采集战斗员出水时间、空气呼吸器消耗量、水枪射程等
11、数据。浓烟状态下铺设水带深入隧道出水。1名战斗员铺设水带至距隧道口100米处,在相同位置直接出一支水枪。采集战斗员出水时间、空气呼吸器消耗量、水枪射程等数据。,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二、火场供水,浓烟状态下利用隧道内固定消火栓出水。2名战斗员深入至隧道内,利用2个固定消火栓铺设水带在距隧道口100米处直接出2支水枪。采集战斗员出水时间、空气呼吸器消耗量、水枪射程等数据。浓烟状态下铺设水带深入隧道出水。2名战斗员从隧道入口铺设水带至距隧道口100米处,在相同位置直接利用分水器出2支水枪。采集战斗员出水时间、空气呼吸器消耗量、水枪射程等数据。,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二、火场供水,(
12、一)测试与分析 1、测试科目(2)在能见度1020m的情况下,消防员使用6.8L空气呼吸器,气瓶压力为28.5MPa,采取徒步和消防摩托车两种方式进行运送水带测试。携两盘水带在隧道内徒步在隧道内行进,记录到达200米、400米、600米、800米、1000米处时的时间、气瓶压力和报警时所行进的距离。携两盘水带驾驶消防摩托车在隧道内行进,记录到达200米、400米、600米、800米、1000米处时的时间、气瓶压力和报警时所行进的距离。,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二、火场供水,(一)测试与分析 2、测试地点:宜昌市云集隧道 3、测试数据:,供水测试数据表,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二、火
13、场供水,(一)测试与分析 3、测试数据:,水带运送测试数据表,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二、火场供水,(一)测试与分析 4、测试分析(1)浓烟状态下,深入隧道内部利用固定消防设施出1支水枪比利用消防车直接出水在速度上优势明显,在有效射程上均能满足一般火灾要求;利用固定消防设施出2支枪时,在速度上依然要比利用消防车直接出水快,但有效射程比消防车直接出枪出水要小,一些大型火灾可能无法满足灭火需求,此时应考虑通过水泵接合器为隧道内固定消防设施加压供水。(2)能见度较低情况下,消防员采用徒步携两盘水带行进至测试点体力消耗量大,气瓶耗气量大,行进速度慢。而采用消防摩托车行进速度快,但受浓烟干扰大,受
14、路面行车状况影响大。隧道两侧有人行道或隧道内车辆人员已完全疏散,行车不受干扰,行车安全能够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可采用消防摩托车深入隧道运送铺设水带供水,提高供水效率。,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二、火场供水,(二)供水方法 1、利用固定消防设施供水。当城市公路隧道发生火灾时,初期阶段应充分利用固定消防设施进行供水,通过隧道内消火栓或水喷漆系统迅速出水控制火势,消灭火灾。使用固定消火栓应携带齐水枪、水带、止水器、转换接口等,并按下消火栓处的远程启泵按钮。无法启动消防泵时应安排专人到消防泵房启泵供水,确保灭火用水流量和压力满足要求。,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二、火场供水,2、利用移动消防装
15、备供水。利用消防车铺设水带供水灭火时,要根据起火点距洞口距离合理选择水带铺设的线路和方法。若需要隧道内长距离铺设水带时,在能够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可优先利用消防摩托车等机动装备辅助运送铺设水带,以节省消防员的体力和时间,提高供水效率。3、固移结合,以固为主。出入口处设有水泵接合器的城市公路隧道,发生火灾事故时,消防泵、喷淋泵未启动或隧道内给水系统压力和流量达不到灭火需求时,应利用消防车向水泵接合器供水,以满足灭火供水需求。使用时要分清消火栓与喷淋水泵接合器类型,分清水泵接合器覆盖区域范围,及时开启接合器的进水阀。当水泵接合器损坏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消防车连接隧道口的消火栓,给隧道内消火栓管网补
16、水,以满足现场灭火用水需求。,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二、火场供水,(三)注意事项 1、铺设水带线路时,要尽量紧靠右侧墙角,并防止与疏散人流对冲。要充分利用机动辅助设备,提高作战效能。2、城市公路隧道内一般每隔40-50m设置一个单口单阀的室内消火栓,没有配备任何辅助器材。要一次性带足支线水带、止水器、分水器、接头、水枪等装备。3、城市公路隧道内的排水设施排水能力有限,当用水量较大或内部排水泵不能满足排水需要时,可利用消防手抬机动泵、抽水泵、潜水泵等进行排水或循环利用灭火。4、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用灭火剂,提高灭火剂效能,减少水渍损失。,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三、火场排烟,(一
17、)测试与分析 1、测试科目 在距隧道口100米、200米、300米、400米、500米处,打开5个发烟罐模拟火场烟气情况,利用隧道内风机、消防排烟车、2台机动排烟机、2支水枪喷雾射水这四种方式分别测试排烟效果。2、测试地点:宜昌市云集隧道,云集隧道内无通风排烟口,只能通过隧道出入口排烟。,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隧道风机排烟,机动排烟机排烟,喷雾水枪排烟,排烟车排烟,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排烟测试数据表,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三、火场排烟,(一)测试与分析 4、测试分析(1)利用隧道内风机排烟的方式进行隧道排烟,操作简单便捷,排烟速度快、效果好,且不需要人员进入隧道内操作
18、,安全性高。可通过风机正转或反转选择排烟方向。发烟点距离通风口(隧道口)越近,排烟效果越好;但风机与发烟点的距离对排烟效果也有一定影响,风机距发烟点距离近时,排烟效果更好。(2)利用排烟车排烟的方式进行隧道排烟,排烟车排烟的排烟点与排烟方向均可灵活调整,靠近发烟点向距离较近一端的隧道口排烟,距离排烟口越近,排烟效果越好。前提是隧道内车辆疏散后排烟车可靠近排烟点,否则在隧道口排烟则效果较差。,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三、火场排烟,(3)利用机动排烟机进行排烟,由于隧道内部空间相对较大,排烟效果并不明显。虽然测试采用了2台机动排烟机,但在发烟点距洞口100米处时,排尽烟雾也需要11分钟,距隧
19、道口400米时,则无法完全排尽烟雾。因此,在隧道火灾中,使用机动排烟机只能在局部改变烟气流动方向,应针对实际情况灵活选取排烟点,为灭火进攻和疏散救人营造有利条件。(4)利用喷雾水枪进行排烟测试,排烟效果较机动排烟机稍好,因为2支水枪喷出的水幕可完全覆盖隧道横断面,阻截或驱赶烟气不留死角。但发烟点距隧道口400米时,也无法完全排尽烟雾。且铺设水带出喷雾水还需耗费大量水带、人力,短隧道或发烟点距隧道口非常近的情况下,可采用此种排烟方法。,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三、火场排烟,(二)排烟方法 1、利用固定排烟机排烟。城市公路隧道发生火灾初期,应调整通风系统风机运行数量,降低风速,避免因纵向风流
20、的湍流和涡流作用而使洞内烟雾弥漫,烟雾扩散太快,不利于起火点附近的人员迅速疏散。火点附近人员疏散后,再开启排烟风机,提高风速,向人员疏散的反方向进行排烟。2、利用消防排烟车排烟。将事故前方车辆引导疏散后,排烟车可开入隧道内部,接近起火点进行排烟作业,向人员疏散的反方向进行排烟。如果起火点在隧道中部,隧道两端均有人员疏散,则可架设排烟风管,利用排烟风管直接将烟雾排出隧道。,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三、火场排烟,(二)排烟方法 3、利用移动排烟设备改变烟气流动方向。移动排烟设备在隧道内排烟效果有限,但可以对局部进行正压防烟或负压排烟,在有限空间内形成一个暂时的无烟区,为营救伤员、灭火作业创造
21、有利环境。4、利用喷雾水枪降低烟气温度。利用喷雾水枪排烟效率较低,一般情况下不采用此种排烟方式。可通过喷雾水枪喷射喷雾水降低烟气温度和颗粒含量,掩护灭火、救援、破拆、排烟等行动。局部或短隧道喷雾排烟可在水中加入消烟化学药剂,以增强排烟效果。,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三、火场排烟,(三)注意事项 1、火场指挥员必须综合考虑火场情况,既要防止火势蔓延扩大,又要确保疏散、救援人员的安全,采用合理的排烟方式,选择正确的排烟方向。2、做好射水准备。为防止高温烟气在排出途中引燃其他可燃物,造成火势蔓延扩大,应对这些可燃物进行射水保护。同时,对排烟口也要进行相应的保护。,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
22、三、火场排烟,(三)注意事项 3、加强排烟人员自身安全防护。隧道内发生火灾,热量难以散开,温度高,危险性大,排烟人员深入内部排烟必须做好安全防护,靠近火点排烟需着隔热服,佩戴好空气呼吸器,用喷雾水掩护排烟,并加强通信联络,随时报告现场排烟等情况。4、火灾扑灭后,还要继续进行排烟,快速将烟雾从隧道口或隧道内风洞排出,便于隧道尽快恢复通车。,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四、人员疏散,(一)测试与分析 1、测试科目 将纱布贴于空气呼吸器面罩上模拟浓烟效果(能见度为1m),消防战斗员使用6.8L空气呼吸器,气瓶压力为28.5MPa,测试利用搀扶方式疏散营救具有半自主行动能力的被困人员,和利用担架疏散
23、营救失去自主行动能力的伤员。(1)1名战斗员携带空气呼吸器面罩从隧道口深入隧道内部100米、200米、300米、400米处,搀扶一名人员(戴上空气呼吸器面罩,与救援人员共用一个气瓶)返回隧道口,记录从进入隧道至返回时间,气瓶压力和报警时所行进的距离。,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四、人员疏散,(一)测试与分析 1、测试科目(2)2名战斗员携带救生担架、空气呼吸器面罩和医疗箱深入隧道内部100米、200米、300米、400米处,抬出一名人员(戴上空气呼吸器面罩,与其中一名救援人员共用一个气瓶)返回隧道口,记录从进入隧道至返回时间,气瓶压力和报警时所行进的距离。,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城
24、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四、人员疏散,4、测试分析(1)浓烟状态下,深入隧道营救疏散具有半自主行动能力的被困人员,并与被救者共用一个气瓶,被救者在距隧道口400米处时,救援行动用时15分08秒,气瓶在将要出隧道时报警,出隧道时余气不足5MPa。被困人员距隧道口超过400米时,空气呼吸器无法满足施救者与被救者的呼吸需求,不能盲目派出救援人员徒步深入隧道内部进行救援。,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四、人员疏散,4、测试分析(2)浓烟状态下,深入隧道利用担架营救疏散丧失自主行动能力的被困人员,并与被救者共用一个气瓶,被救者在距隧道口400米处时,救援行动用时15分39秒,救援人员与被救伤员的共
25、用气瓶在将要出隧道时报警,出隧道时余气不足4MPa,另一名救援人员出隧道时气瓶余气为13.2MPa,未报警。利用担架运送被困人员比搀扶被困人员速度稍慢,差别不大,而且在运送途中2名抬担架人员可视情况交替为伤员供气。被困人员距隧道口超过400米时,空气呼吸器无法满足施救者与被救者的呼吸需求,不能盲目派出救援人员徒步深入隧道内部进行救援。,城市公路隧道灾害处置专题研讨,四、人员疏散,(二)疏散方法 1、引导被困人员自主疏散。通过城市公路隧道内部应急广播或者便携式扩音装置进行喊话,稳定被困人员情绪,引导具有自主行动能力的被困人员沿紧急逃生标志逃离隧道,进行有组织的疏散,防止因恐慌而迷失方向,造成更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公路 隧道 灾害 事故 处置 课题 研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5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