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隋唐五代图书事业发展的背景,隋唐的统一,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法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方面,用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文化从南北对立开始南北文化的大融合。文人的思想活跃,“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风尚。,图书的典藏与整理,隋唐政府都非常注意对图书的搜集和整理。对于政府藏书的整理工作,隋编隋大业正御书目录9卷。唐编隋书经籍志、群书四部录、古今书录。唐的私人藏书比南北朝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许多藏书超万卷。五代时期,战乱频仍,政府和个人无暇顾及图书的收集和整理。,政府对图书事业的管制,隋唐五代时期,政府除了搜集图
2、书、大兴文教外,对不利于其统治的书籍大加禁毁。隋禁谶纬之书,谶纬之学在民间基本灭绝。针对魏晋以来私史众多,以已意评论政治得失、人物贤否的现象,隋禁撰私史。唐将对图书事业的管制法制化、经常化。在唐律“造妖书妖语”条规定:“诸造妖书及妖言者绞。传用以惑众者亦如之。其不满众者,流三千里。言理无害者,杖一百。即私有妖书,虽不行用,徒二年。言理无害者,杖六十。”为防止人们利用书籍作反唐宣传的工具,凡内容威胁到其统治的都可以称为妖书。,雕版印刷出现以后,唐统治者把管制的触角深入这一领域,“禁断印历日板”。835年,唐文宗下令:“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五代十国时期,对阴阳、卜筮、占算等为当时百姓喜爱的图书
3、不再禁止了,对于民间私印日历则规定:“候朝廷颁行后,方许私雕印传写”。,隋唐五代的编纂机构及编辑活动,隋代沿袭南北朝,仍以秘书省作为图书事业的领导机构,设监、丞各一人,下辖著作、太史二曹,总编制为48人。唐代仍设秘书省,是当时中央“六省”之一。设秘书监一人、少监二人、丞一人。下辖著作、太史二局,并在机构编制中增设各类技术人员,如熟纸匠、装潢匠、笔匠等。唐代初年开始,由于政府的编纂活动十分频繁,乃仿照魏晋南北朝的做法,相继设立一些文馆,如弘文馆、集贤院、史馆等,这是正式形式了中国历史上的馆阁制度。此后馆阁逐渐取代了秘书省,成为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秘书省则“但主书写校勘而已”。,馆阁制度,弘文馆设
4、立唐高祖武德四年,初称修文馆,位置在门下省旁边。唐太宗即位后,为阐扬文教,在弘文殿中聚集四部图书二十万卷,乃将修文馆移至殿侧,改称弘文馆,选当时在朝的著名学者轮流宿直。召集弘文馆学士讲论文义、商量政事。主要职责是详正图籍,并参议国家大事。集贤院,设于唐太宗开元五年,最初称为乾元院,负责在乾元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后又改称丽正修书院,集贤院。主要职责为“刊辑经籍”、如搜求佚书、网罗贤才。史馆是贞观三年为修隋书而设立的。在此之前,凡国家修史皆特设修史局,隶属于秘书省著作局。唐太宗设立了这个专门的独立机构。以后,这种特设史馆修史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为保证史馆征集史料工作的正常进行,唐代还制定了
5、“诸司应送史馆事例”。,政府主持的图书编纂活动,编制书目。这一时期在政府的主持下曾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书目编制工作,如隋大业正御书目、唐秘阁四部书目、开元四库书目。这些书目大多以四部分类,时人对其评价不高,而且都已失佚了。编纂活动:(1)编纂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初学记(2)刊定经典:代表性著作五经正义(3)编修史书:魏书、魏史、五代史(4)修订医书:本草经集注、唐本草,编纂类书,隋代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部类书北堂书钞,现存最早的类书。共分19部,其内容主要是汇辑古书中可供吟诗作文之用的典故、词语及一些诗文摘句。此书在编辑体例上存在着一个缺陷,就是引文首尾不完,又未将所引书
6、名、篇名注出,影响了使用价值。艺文类聚的具体编辑体例是,卷之下为部,部之下为子目,每一子目先列出经史百家之言,即所谓“事”,每条“事”均注明其出处,“事”后则列诗文,诗文以不同文体类别排序,其类别均加注明。类别下所收诗文按作者时代顺序罗列,时代、作者、篇名均注明。条理清晰,便于查检,首尾完整、意义明了。,唐文思博要,规模巨大,1200卷。失传。武周扩编文,补充佛、道二教的经典,名为三教珠英,首次将佛、道经典引入类书,已经失传。初学记,便于皇子们学习、作文,全书30卷,每一类目下均分“叙事”、“事对”和“诗文”三部分,由于此书是供初学者所用的,因此在叙事部分一改过去类书逐条抄写,单纯罗列的方法,
7、将类事经过组织、连贯成一篇文章。这在类书编纂体例中别出一格。,刊定经典,隋唐五代时期对儒家经典的刊正一直没有中断过,其中以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成就最高。唐太宗时期,命颜师古在秘书省中考订五经,并将其校订的五经定本颁行天下。为解决对经文的解释不一的混乱,唐太宗又命孔颖达、颜师古等共同撰写五经义训,赐名五经正义。正义、义训、义疏、疏等都是同一种编辑体裁,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在经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古代语言、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后世人难以读懂经文的注,产生了为注做解释的需求,注是解释经文,疏是解释注文的。,编修史书,隋和唐初开展过大规模的修史活动由于组织机构及其一些原因,诸史未能最后定稿。唐太
8、宗特设一专门的独立机构史馆,晋书、五代史陆续修成。除前代史外,唐代史馆还编辑了不少“实录”和“国史”。,修订医书,自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后,一直为医学界奉为典范。唐高宗时期,在政府主持下,先后两次对此书进行了修改增订。唐本草。此书在编辑体例上大致遵循原书,以药物分类。所不同的是,在形式上有一定改进。凡集注所增文字都用墨笔书写,此次新增内容也用墨笔书写,前面加上“新附”字样,以示区别。,各类编著形式的发展,1、韵书体例的定型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韵书,但其编辑水平一直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水平,直到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出现,韵书的编著体例才大致定型。切韵在编辑上采用二级标目。先用四声分卷,5卷之下206
9、韵。按声韵的线索查索起来十分方便。,2、政书的产生,政书就是记载一朝或数朝典章制度沿革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书。政书的编纂可以追溯到专讲职官制度的周礼。史学家刘秩将这一编纂体例加以发展,广采经史百家之言,对各门类、各职官分别加以诠释,编成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职官之书政典35卷。在编排上未能突破周礼原来的结构,使许多与典章制度相关的资料无法收入在内。针对这一情况,政治家杜佑对职官书从编辑体力上加以改造,从而编成中国第一部政书通典。,杜佑与通典,丰富的政治阅历,使他对各项典章制度及其沿革都很熟悉。通典的编纂前后历时35年,全书共200个,记事范围大大超过以往的职官之书。材料丰富,“考唐以前之掌故者
10、,兹编其渊海矣”。编辑体例上采用二级标目,分八门,每门之后都有一个类似序言的论述,对此书的内容及发展源流作一个总的概括。门之下分一千多个小目,小目则是将与此相关的史实、材料按时间顺序罗列起来。全书条理明晰、脉络清楚,因而被后来政书编纂者视为典范。,编辑手法:,1、自觉地以编辑作为表达思想的手段。不但通过书中的文字,甚至还通过编辑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西汉以后,编著者进而在著作中以“自叙”、“自纪”的形式来简述自己的履历、编辑意图,并罗列篇目顺序。而第一次在序言中明确表示要通过编辑来表达自己思想并对其表示方法加以诠释的则为杜佑此书。此书的目的是要通过“采群言、征诸人事”,以便“将施有政”。从此,
11、通过编辑来表达作者思想的这一传统,开始由模糊和不自觉转向明确和自觉。2、在借鉴其他编纂形式的基础上开创新的编纂形式。总起来看,属于类书与纪传体正史中志书相结合的产物。不但丰富了我国的编辑体例,而且为其他编纂形式的产生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借用纪传体正史和志书的方式,先以主题为线索,横向地将政治典制及于之相关的内容剖析成大大小小许多项目,然后再以时间为线索,纵向地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描绘。,医书编辑体例的发展,隋唐五代时期编著的医书很多,但在编辑体例上有所发展的仅有唐代王焘所编的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分1104门。具体编辑体例为,每一门类之前,均冠以内经或诸病源候论等经典医书中的有关论述,其后则
12、列医方,医方主要采于经典医书之中,且一一注明其出处,来源。可以说是部实用而严肃的工具书性质的医书。,佛经翻译的发展,隋唐两代都曾有大规模的译经过动。唐代贞观至贞元年间是中国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最有成就的是翻译家是玄奘。629-645年,先后17年,行程5万余里。抄得佛经657部。归国后建立大规模的翻译机构,并得到唐太宗的大力支持。为保证译经质量,玄奘对译经工作做了细致的分工,在翻译佛经时,先由“译主”口译,旁边有“证梵语”随时纠正梵文的差误,又“笔受”记下“译主”的译语,再由“缀文”进行语法加工,使其合乎汉文语式。再由“润文”对其进行加工润色,使句子流畅优美。然后由“正字”检查纠正译文的文字错
13、误,由“证义”检查译文之义与佛经原义是否有出入。之后,将译稿交“监护大使”监阅,最后交“书手”抄录成清稿。玄奘译经前后达19年之久,先后译佛经、律、论75部,1335卷,合1300多万字,在佛经翻译史上可谓空前。,形式姓氏谱与地记的发展,唐人修撰族谱的风气很盛,对前代谱盛的传存亦颇致力。唐谱学不仅只是六朝谱牒的延伸,氏族志“崇重今朝冠冕”,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然后才是名门望族。714年撰写的大唐姓族系录是唐代最后一部官修的大型谱牒书。除了官修谱牒以外,私人撰述的也很很多,以家谱为主。,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是一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原稿的图文进行复制的技术。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大量、经济地在各
14、种承印物(主要是纸张)上复制图文,以便于其广泛传播和长久地保存。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现代文化更具有重要意义。雕版印刷术是活字印刷术 的先驱。,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时间的争议,多数人认为纸起端于汉,印刷术始于唐。产生于唐的推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勃兴,科举制度日趋完备。同时道教及其他宗教在唐代得到发展。宗教的发达引起了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对外交流及公文下达,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纸、墨字体的积累。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留下最早的一篇讲制墨工艺的合墨法。曹植诗中提到“松烟墨”,不仅是优良的书写材料,也是印刷的上好着色材料,用来印书,字迹清晰均匀。,捶拓和制
15、作印章的技术被认为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出现。千佛像。花布上的图案也是印上去的。在具备了这些物质和技术条件,印刷术已应运而生。印刷术具体的发明时间: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术发明于我国唐代。唐代文献中的多处记载和唐代印刷品实物的屡屡发现,已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印刷的实物上看:,(1)敦煌发现的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是现知世界上最早的刻印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文字图画浑朴凝重,印刷清晰,这些都表明其时印刷术发明已久,技术已臻成熟,绝非发明初期的产品。(2)今天可见的最早的印本历书乾符四年(877年),除了记载节气和月大、月小及日期外,杂记有阴阳五行、吉凶禁忌等,与后
16、来的历书并无太大差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本图书。(3)印本陀罗尼经咒于1944年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的唐墓中电线,约一尺见方,上刻古梵文经咒语,四周和中央都印有小佛像,为“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4)近年来,为编制全国善本书总目,曾组织专门人员到全国各地对古籍情况作巡回调查。唐墓中有出土的雕版印刷品经咒。,印刷术不可能是某一天突然出现的,逐渐由雕刻印章和捶拓技术演变而来的。其次,印刷术从发明到应用,特别是能印书首尾完整、图文并茂的书籍,也需要一个提高的过程。印刷术是由人民大众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首先在一般民众中间流行,直到它发展到一定规模,足以影响上层统治阶级或受到知识分子注
17、意之后,才能见之于史书或其他文献记载。因此,我国印刷术至迟发生在7-8世纪之间(初唐至盛唐时代),也就是唐代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时期,而到了9世纪的中唐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印刷术发明的意义,印刷的书籍具有省时省力,制作容易、复本量多、便于收藏及利于流通等优点,所以是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有了印刷术,图书才可以说得上“上版”。从此开始有了不断发展的印刷出版事业,知识才得以广为传诵。直至今日,印刷术仍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隋唐五代的出版事业,写本书的鼎盛:隋唐时期,特别是6-7世纪之间,是中国写本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图书主要是依靠抄写
18、。隋唐政府都在中央设置了负责抄书的官员,他们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分工细致。政府所藏写本数量众多。知识分子自抄自用的现象也很普遍。当时民间抄书及寺院写经之风也很盛。在近代发现的敦煌石室遗书中,隋唐五代时期抄写佛经经卷占很大比重,可见风气之盛。,唐代的早期刻书事业,印刷术发明后,就出现了刻书事业,当时虽然还没有“出版”这个名词,但从购置底本、雕刻书版、印刷、出售,甚至于保护版权等一系列组织活动,都随之产生。可以从刻书地区、刻书数量、刻书质量、刻书者、刻书内容等几个方面。四川程度地区是我国最早的刻书中心。从刻书者来看,除了部分佛经是寺院所刻外,大部分为民间坊刻。从刻书内容看,唐代刻印最多的是历书和佛经
19、。历书是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次,字书、小学和诗文集刻也较多。从整个图书事业来说,在唐代,写本书仍然是主流,印本书只处在一个发育的初级阶段。到了五代,写本书时期才过渡到了印本书时期。,五代刻书事业的发展,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五代刻书事业比唐代大有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刻书地区的扩大、刻书者及刻书数量的增多和刻书内容进一步丰富等几方面。五代时期,刻书者由民间进入上层统治层,在民间及寺院刻书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私人刻书和政府刻书。,隋唐五代的图书贸易,图书贸易的活跃: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随着写本书进入鼎盛,图书贸易也呈现出十分活跃的景象。许
20、多新抄书及从故家大户中流落出来的书也出现在书肆中。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印本书也开始大量进入流通市场。四川与江浙一带成为印本书的生产与销售中心。初期的印本书贸易,其种类范围较窄,仅局限于诗赋、术数书、日历及字书,其购买者及从业者多为下层知识分子及稍识字的平民百姓,中上层知识分子所读经史百家书仍需到书肆购买抄写本或直接雇人抄写,这种情况直到五代时期才有所改变。,五代时期,印本书贸易有所发展,由政府机关国子监主持其雕印并负责“雕印卖之”的,也即由政府机关国子监主持其雕印并负责售卖发行。从此,儒家经典开始进入印本书贸易领域,其购买者也从普通百姓扩展到中上层知识分子阶层。而国家政府机构成为图书贸易中的销
21、售者。从总体上说,五代时期的图书贸易不如隋唐发达。但其印本书贸易中销售者及购买者层次的扩大,却为此后图书贸易的再次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在中国出版发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图书贸易的方式及书价,这一时期图书贸易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以实物交换;二是直接售卖。“开成中,物价至贱。村路卖鱼肉者,俗人买以胡绡半尺,士大夫买以乐天诗”。直接售卖的情况在当时较为常见。至于价格,则因印本、抄本的不同而有两种标准。抄本价格大约每1卷1000文。印本书约为十分之一。,隋唐五代的图书形制,隋唐时期的图书形制处于卷轴形式向册页制过渡阶段。书籍的卷轴形式到隋唐时代已发展到最高峰,帝王贵族之家的藏书,其卷轴装饰是非常讲究的。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经折装的优点制作简便,免去加轴、接缥等操作之劳,而且翻阅省时省力,便于保存。缺点容易散开或撕裂。经折装和旋风装都是从卷轴装发展演变过来的,比卷轴装有所改进,仍保留着卷轴的某些特点。五代时期的监本九经以册为单位,标志着我国的图书发展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印本书时期。,复习思考题:,1.隋唐五代时期政府有哪些大的编纂活动?2.该时期各类编著形式的发展情况如何?3.杜佑的通典在编辑手法上有哪些特点?4.名词:馆阁制度、艺文类聚、五经正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49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