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品德发展与培养,雷峰精神,雷锋精神!?,近日,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大妈的女儿得知此事,在网上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2010年8月1日京华时报)“被救者感谢登报都不过分,但讨出来的,味道就差了。”“如果做好人好事做到这个份上,还是值得大家来学习的榜样吗?”八十岁老人救人,人格素质绝对高尚。俺非常敬佩,应该弘扬,赞扬。,“挟尸要价”的启示,照片素材来源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
2、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的事情。,这是怎么了?,第一节 道德品德的结构与形成,一、品德与道德的涵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反映内容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的一部分,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对象。方式、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
3、社会关系有维持和调节作用。品德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制约因素的差异 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 品德不仅受社会规律支配,还受个体心理、生活活动规律的支配,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社会道德是通过个体品德而存在的;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社会道德风气和家庭环境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
4、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人民日报,2006年3月5日,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道德,人类十个最基本的美德:同情、责任、友谊、勤劳、勇气、坚毅、诚实、忠诚、自律 美德书,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大山深处孤身支教:22岁的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这个自称只是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的普通农家子弟放弃读研机会,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村,孤身支教。颁奖辞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
5、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2004),田世国当代孝子捐肾救母:38岁的田世国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颁奖辞“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洪战辉永不言弃:颁奖辞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
6、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仍然文弱,但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评委感言:他在苦难中表现出坚强,在冷漠中执着于善良。(2005),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非常复杂,它是多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整体。“四因素论”,品德的心理成分说,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品德,“四 因 素 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
7、原则、规范的认识。,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道德行为的动力,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个体品质的外在表现和形成标志。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品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由林崇德(1989)提出:三个子系统:1.深层心理结构(道德动机:利他动机 Vs 利己动机)和表层心理结构(道德行为方式)2.心理过程与行为活动系统(知情意行)3.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关系,2.品德的心理结构说,章志光(1990)提出: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3.品德功能结构说,品德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在外界影响下,产生道德行为的中介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相互关联和制
8、约的模式。,生成结构 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 时的心理结构。,诱因,需要,行为方式(意向),一般认知,规范认知,规范行为经验、是非感、定势习惯,行为,道德行为,社会评价或强化,反馈,规范的社会影响,生成结构模式(章志光,1990),执行结构 指个人在道德性生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及其结构。,道德认知情感系统区,道德观念,道德体验,信念、理想、价值观,道德需要 动机,注意与知觉,道德情境,移情,道德判断,责任意识明确态度,行为抉择,意动,道德行为,自我评价归因分析自我强化,
9、社会强化,反馈,心理空间,过滤,定向,调节,定型结构 指个体具有品德(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优势的道德信念 需要动机,优势的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价值观,认知,道德情境,社会强化,定型结构(章志光,1990),(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三、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为对偶故事法通过研究儿童对对偶故事的道德判断来探究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范。A 有一个小女孩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替母亲剪衣服,因为不能很好的使用剪刀,把衣服剪了一个大洞。B 一个叫玛
10、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刀玩,因为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刀,结果把衣服剪了一个小洞。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他律水平(10岁之前)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单纯的尊重准则的倾向,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自律水平(10岁之后)公正判断的以公平不公平、公道不公道为标准,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二)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海因兹偷药”,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
11、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个体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取决于外在的要求。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
12、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习俗水平(9-15岁):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少数人):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惩罚与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原则取向,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避罚服从阶段。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阶段2:相对功利阶
13、段。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阶段。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阶段4:遵守法规阶段。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
14、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只要违反了规则,并且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好的。,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阶段6:普遍原则阶段。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
15、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9岁以下的儿童大多使用第一二阶段的推理;青年和成人使用第三四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的推理;10%的少数人在20-25岁后才能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契约取向、良心或原则取向)。,(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也成为替代性学习或模仿学习,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而引起的行为变化。,暴力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班杜拉攻击模仿实验,研究者把儿童带到一个幼儿园相似的房间里,室内有花、图片等物品,还有一个充气娃娃,儿童可以在房间里自由玩耍。一组儿童在玩耍过程中,一个成人榜样走进来,对充气娃娃敲打
16、、辱骂,表现出攻击行为。另一组儿童在玩耍过程中,成人榜样没有做出攻击行为。结果发现,看到成人榜样打充气娃娃的儿童也表现出形同的攻击性行为。,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个体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获取有关的信息。2.保持过程: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表象保持起来。3.运动再现过程: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调整行为以做出正确的反应。4.激发动机过程:通过强化激发和维持行为。,有效榜样应具备的条件,1.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2.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要有相似性。3.榜样示范的行为对学习者要具有可行性。4.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5.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
17、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强化的作用,强化:在学习过程中,当个体表现出正确行为后,给予奖励;表现错误行为时,施以惩罚的过程。强化对人的行为具有控制和调节的作用。Walters“抗诱惑”实验,把儿童带到有玩具和字典的房间内;儿童可以翻字典但不能玩玩具A榜样+正强化:看影片片中一男孩玩那些不允许玩的玩具,他妈妈进来后夸奖他并和他一起玩B榜样+负强化:母亲训斥了男孩,男孩很害怕C没看影片结果A组儿童克制时间为80S,B组为7min,C组为5min,第二节 品德的影响因素及培养,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内因社会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学因素外因学校家庭社会,1、社会生物学因素,比较心理学的观点(本能)猴子会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 发展 培养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4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