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传文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马迁与史传文学.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传文学,一、史传文学的产生(1)时代的需要(2)史学和文学的渊源二、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的生平(约前145前87?)字子长 1 二十岁之前:耕牧、受学阶段 2 二十至四十七岁:三次远游、世袭太史令、改历、写史 记 3 四十八岁至去世:系狱、受宫刑、继续写史记,司马迁祠,影响史记创作的几个因素:1)史官家庭的熏陶,太史令的便利,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和史料 基础;2)三次远游,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收集了许多民间史料;3)“李陵之祸”使其认识到武帝的横暴、法吏的残忍和上层社会 的冷酷,增加了思想的进步性和倾向性。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
2、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2)司马迁的思想 儒、黄老、(董仲舒)新儒学 史记中:1)唯物主义因素 2)进步的社会理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思想,究天人之际: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
3、采取称赞的态度;在研究历史时,注意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司马迁写史记,窃比春秋寄寓理想于其中,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事实的叙述来体现的。(3)创作:史记 报任安书 感士不遇赋,(4)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1)体例:共130篇,其中12本纪(帝王史)、30世家(诸侯 史)、70列传(人物志)、10表(系时事)、8书(详制度)。纪传体“以人系事”,即用人物纪传来反映历史内容的史书体例。由司马迁首创,代表是
4、史记。,史记,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通 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2)思想内容 求实存真 采善贬恶“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1、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高祖本纪:刘邦贪酒好色的流氓品质和残忍本性;吕太后本纪:吕后阴险毒辣;酷
5、吏列传:官吏的暴虐。2、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陈涉世家:“首事”作用,“天下之端,自涉发难”。项羽本纪:“号为霸王”,“政由羽出”。3、颂扬一些中下层人物的可贵品质和智慧才能李将军列传:“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刺客列传: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游侠列传:见义勇为和廉洁退让的高贵品质;廉颇蔺相如列传:勇敢爱国、深明大义的精神,3)文学成就1、人物:把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形象性结合,成功地塑造 了各类型人物。有历代帝王、贵族、官僚,还有各 阶层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出身贫寒的农民、小商 人、士人等。A.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事件突出人物:如项羽本纪 B.运用“互见法”:即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
6、不写入他本人的传记里,而写入他人的传记中。这样做,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既不损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又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如“鸿门宴”C.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如陈涉、项羽、刘邦 D.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和小故事刻画人物:如项羽,文学成就,史记写人物的原则:A.“形”与“神”的统一;B.实录与夸张的统一;C.人物的言行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感情。a.对人物和事件的直接评论;b.通过人物言行的细致描写,表现自己的爱憎;c.借旁人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感情。2、情节:运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戏剧性展现历史的发展。如“鸿门宴”。3、语言:A.人物语言个性化;B.叙述语言
7、通俗、简洁、富于感情;C.常用口语、民谣、谚语、俗语。4、结构:讲究和多样化,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葛洪西京杂记:“司马迁发愤作史记百三十篇,先达称为良史之才。及其序屈原、贾谊,词旨抑扬,悲而不伤,亦近代之伟才。”鲁迅汉文学史要纲: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深厚的人文精神、独立的思考精神、发愤著书的反抗与奋斗精神对后世史家文人的影响;史记的写作技巧、平易简洁的语言特点、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创
8、作;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法、叙事的技巧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史记中人物、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三、班固与汉书(1)生平 班彪史记后传 班昭(八表)马续(天文志)(2)思想 正统的儒家思想,写汉书是为了宣扬“汉德”。,班固,(3)体例: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主要记载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与史记的不同:取消世家并入传,改书为志。共100篇:12纪、70传、8表、10志。(4)特点:材料详赡,组织严密,辞藻富丽,语言精炼,细致工整,绘声绘影。,(5)代表作品 苏武传:为不朽的爱国者形象立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利禄不可诱,饥寒不能摧,私情
9、不能移。以凝练的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人物的对话、细节的描绘和人物的对照(尤其与李陵对照),成功地塑造苏武形象,突出表现其高风亮节。,红釉窑变瓷塑苏武牧羊像,苏武传,作品选讲: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中的“本纪”按体例主要记载历代帝 王的政绩,项羽“未贱天子之位而身首别 离”,司马迁却将他列入“本纪”,且置于 高祖本纪之前。这是因为:项羽虽然没有 称帝,但是曾自称过“西楚霸王”,分天下而 封诸侯 为王。司马迁把灭秦之功首归于项 羽,把他看作秦汉之际的中心人物。“政由羽 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列项羽入“本纪”,不但体现出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远超后世封建正统史家的卓
10、越史识,也反映了他对这位悲剧英雄的崇仰之情。,项羽本纪,项羽本纪记载了秦末反秦斗争和秦亡后楚汉相争过程中的一些大事,既表现了项羽叱咤风云的形象,又反映了秦末汉兴之际波澜壮阔的社会大斗争进程。,思想内容:这篇传记真实地记叙了项羽一生由起义 到灭秦,由与刘邦争夺天下到兵败自刎的过程,热情赞扬了项羽英勇善战的天才,和在反秦战争中建立的卓越历史功勋,同时对项羽的刚愎自用、残暴不仁和政策上的严重失误也没有完全避讳,客观而全面地表现了项羽一生为人的特色,深刻地展现了项羽复杂的悲剧英雄的性格。,艺术成就:一、善于选材和剪裁,以展现历史的进程,突出 人物形象 项羽是秦末反秦起义中的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11、他性格突出特点是勇武过人,所向无敌;为人直率磊落,不善于也不屑于使用计谋;又加上他刚愎自用,残酷暴烈,迷信武力,因而最终遭到失败。作者是把他作为一个失败了的盖世英雄来加以描写和歌颂的。对于这样一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而又在八年之间骤起骤灭的悲剧性人物,作者是抓住他生平至关重要的三件大事加以笔酣墨饱的描写的。,“钜鹿之战”:叱咤风云、勇冠三军、强悍雄壮、英勇善战。“鸿门之宴”:坦率、天真、憨直、粗豪,以不忍之心轻纵 了敌手,以至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和 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夜饮悲歌”慷慨别姬,重情绝望;“东城快战”斩将杀敌,所向披靡;“乌江自刎”不忍偷生,迷信不醒。,二、把人物放在尖锐
12、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对比描写,在相互映衬中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如鸿门宴后,把项羽和范增对刘邦所赠礼物采取不同态度加以对比,显示出各自不同的鲜明个性:项羽的麻木纵敌,对刘邦逃走的严重后果毫无认识;范增虽有远谋,但也无可奈何。三、通过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没有作者的叙述说明,也没有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象现实生活的人物一样,形象既鲜明突出,又亲切自然。,如鸿门宴开始刘邦的语言审慎奸诈而巧言善辩,语言婉转有致。而项羽的语言是快人快语,为刘邦的婉转陈辞所骗,疏于戒备,脱口供出告密者,为后面曹无伤被诛埋下伏因。可见项羽的骄傲自恃,直率少谋。“乌江自刎”前,项羽对吕马童的话,从容、轻蔑中
13、透着憨直。项羽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的细节,不仅表现了他的大志抱负和天赋才气,也让人了解到其性格的弱点:做事不能善始善终,总是半途而废。此外,还有项梁的精细周全,张良的恭谨多谋,范增的老谋深算,樊哙勇猛粗犷等,无不鲜明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四、运用“互见法”,对某些材料作淡化处理或转移到其他人物传记中去叙述 项羽也有剽悍猾贼的一面,司马迁虽然并没有完全回避,但往往是一笔带过,不加渲染,给人印象不深。对他的过失和缺点,在高祖本纪和淮阴侯列传中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这样,从本传看,项羽思想性格的主要特点,鲜明突出;从史记全书看,并没有为项羽“隐恶”,还了项羽的本来面目。,五、带有悲剧色彩 西方
14、一般都认为悲剧主角是命运的牺牲品,黑格尔甚至把它引用到历史中的真人真事上来,认为英雄不过是上苍的工具罢了,免不了当悲剧的主角。不过人类决不满意于被征服的消极描写,而要写出对命运的反抗,至少要写出反抗的意志。即使在知识不发达的古代,艺术家也要竭力渲染英雄的搏斗,写出他对命运的反征服。司马迁写项羽的失败,是客观的,直截了当的;写他的反征服,则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垓下之围”中“夜饮悲歌”那段,写项羽在英雄末路、将失天下之时,所心疼的只有美女和骏马。看似是贬项羽,或说是从儿女情长上同情项羽,实质是悲剧家用弱者的同情反衬强者的可悲命运,是描写他对命运反征服的有意安排。(即美女和骏马烘托出项羽
15、反征服的英雄本色,她(它)们是反征服的伴侣。)“垓下之围”的尾声“欲渡不渡”,则是反征服的最高峰。用虚的“欲渡”反射实的“不渡”,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项羽有二十六骑相随至此,何惧东渡乌江一水?其不肯东渡,正乃英雄本色,欲渡则是一时心情,回光返照。可以有此意气,不必实有此言。),刘邦的无赖性格表现:不喜儒生,有戴儒冠来见者,“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郦生列传)彭城大败于项羽,逃亡中“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项羽本纪)项羽威胁欲烹太公,刘邦云:“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周昌求见,刘邦“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张丞相列传),阅读篇目:陈涉世家(陈涉的政治抱负、卓越的智慧才能、胜利后的骄傲忘本、丧失人性等;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和个性化语言)李将军列传(上郡、雁门、定襄三战,表现李广勇敢机智、精于骑射、爱护士卒、治军简易、正直廉洁等才能和品德;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个性化语言等)苏武传(见前8),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44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