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临考复习.ppt
《古诗鉴赏临考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临考复习.ppt(2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考专题辅导,专题五十:古诗鉴赏综述,第五模块:古诗鉴赏,诗人作诗的目的:言情言志言情言志的方式:写作技巧言情言志凭借的媒介:境,明白三个问题,解读诗歌基本方略,解读标题 明确类别 推断情志捕捉意象 形成画面 品味意境识别技法 表现手法 方式与修辞,诗歌鉴赏的常见出题点:从重点字词处设置,要分析重点字词从关键语句处设置,要读懂关键语句从抒情意象上设置,要把握抒情意象从意境氛围处设置,要体味意境氛围从内容情感处设置,要理解情感主旨从风格情调处设置,要琢磨用词特点从表达技巧处设置,要品味表达构思,考点阐释,1鉴赏形象要点,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
2、象的典型意义,2鉴赏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第二、试题简析(了解怎么考),高考诗歌鉴赏大致涉及到以下类型1、即景感怀类(江西、辽宁、山东、)2、写景抒情类(福建、重庆)3、思乡与怀人(安徽、四川、江苏)4、山水田园类(含隐逸诗)(北京、广东、浙江、上海 全国卷2)5、抒发壮志类(2005浙江、北京)6、讴歌河山类(2005上海)7、
3、边塞军旅类(天津)8、咏史怀古类(2004上海、全国卷4青海)9、伤春伤别类(湖北)10、忧国忧民类(2005天津、山东)11、托物言志类(湖南)12、题画诗类(07年全国卷1),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时间,事件,景,情,想象,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
4、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
5、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
6、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夜已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
7、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亲人(妻子或者母亲等)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第三、如何备考(怎么应考),1、应该让学生适当了解一些诗词的文体知识和文化
8、常识,掌握一些鉴赏术语,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把诗歌鉴赏的一些术语印发给学生。如:,意象 意境 衬托 用典风格 联想 想象 象征对比 渲染,注重平时的积累,2、要注重平时的知识储备,了解和熟悉重要的作家作品 07、08年诗歌鉴赏题,诗人的面孔比较熟悉的不少。中学课本中出现的作家有辛弃疾、苏轼、秦观、王维、王安石、白居易、韦庄、刘禹锡等。选考这些作家的诗词,使得广大考生心里有底,解题时不感到陌生,有利于考生发挥水平。有3份试卷考苏轼的作品、2份试卷考王安石的诗、2份试卷考王维的诗,因此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重点抓住唐宋诗词中代表作家的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轼、李清照、陆游、柳永
9、、李煜等人的诗歌。当然,前秦两汉明清的作家作品也要适当涉猎。,关注诗词的注解(1).介绍写作背景(如2007年福建卷):是在暗示你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思想感情;(2).解释相关词句(如2006年福建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3).介绍作者(如2006年辽宁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4).介绍题目的内容(2007年北京卷):暗示与答题有关的一些内容。,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全国高考辽宁卷)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
10、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全国高考辽宁卷)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
11、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一)诗歌的形象,概念理解,一、形象的含义二、形象的特点三、形象分类四、对形象的认知理解,(一)、什么是形象?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二)、形象的特点: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视觉感受有:明暗阔狭虚实动静强弱急缓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暗相衬,动静结合。,听觉感受有:闹 静 美妙动听 不堪入耳等。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嗅觉感受有:香 臭等。如:“迟日
12、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味觉感受有:酸 甜 苦 辣 咸等。如“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触觉感受有:寒冷 温暖 凉爽 燥热 疼痛 舒适等。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三)、诗歌形象的分类: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
13、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2)景物形象。(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
14、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诗歌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B、作品中其他人物。(偏重叙事的诗歌),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诗人借以表达主观感情的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偏重写景的诗歌),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
15、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自我形象),(四)对形象的认知理解抒情主体形象,例: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答:“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他人形象),例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木兰辞中的木兰:孔雀东南飞中
16、的刘兰芝:,抒情诗中的人物形象:归园田居中的抒情主人公:声声慢中的抒情主人公:,替父从军,孝勇双全,坚守爱情,忠贞不渝,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孤独寂寞,郁闷愁苦,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7、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
18、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后不避坎坷、超脱旷达的形象。,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解读描写手段、借助诗中意象、分析关键词句、学会知人论世,(叙事性强),(抒情性强),(议论抒情处),(作者、注解),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
19、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扩写,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解答不具体,且答非所问。,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
20、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不是本诗的表现,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
21、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总括,分析,总结,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1)概括形象特点;(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指出形象的意义。,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
22、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概括形象特点,分析形象
23、的基本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理解意境的内涵,谈谈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意象:,意境:,小楼深巷,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花,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寂
24、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象:,意境:,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2、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
25、感情与诗中 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可由一个意象来表现,但更多是由多个意象共同来表现的。,(1)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A、触景生情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B、寓情于景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 鉴赏 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44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