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1节.ppt
《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1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1节.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节 文言实词,哲理故事天道酬勤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等了好久曾国藩还在反复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丈夫源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温馨提示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
2、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体验与探究真题体验,一、(2009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张 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
3、栋梁、桷杙、轮舆、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
4、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
5、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解析“季”是“第三”的意思,古代用“孟、仲、季”指代每季的三个月。,A,参考译文 诗经中不是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万物不经受自然界的变化,就不能成材,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暮秋时节,天地刚开始萧肃,寒气将要到来。在这时,天地之间,那些植物生长在春夏雨露之际,花香飘逸,枝节繁茂。等到多次霜雪之后夜晚凋谢落下,早上起来观看,就好像战败的军队,卷起军旗,抛弃战鼓,裹着创伤而逃离,将士脸上没有血色,难道不是这样吗?于是天地闭合一起就成了冬天,那些衰败毁灭的万物超过了一半,这就是自然变化的残酷呀,然而从此那些软弱者更坚强,空虚者更充实,湿
6、润者更干燥,都把自己的荣华收藏于心中,收获成功。深山的树木,上和青云相接,下面,庇护千人,没有不经历磨难的,何况那些蒹葭呢?然而石匠带着斧子在山林中游走,一斧子就把它们砍光了,用来制作屋梁、椽子、木桩、车轮、车箱、辐条、车,大小强弱,没有不能胜任的,这就是所说的损害它是让它发挥作用,毁坏它是让它成功,虐待它是让它快乐。我的同乡有个叫秦少章的,自从我在太学做官时,把他的文章拿给我看,神情严肃地对我说:“只是家中贫穷,遵奉长辈之命勉强作科举文章。”先前他率性地表述心意作诗歌写古文,往往清丽奇伟,比参加科举的文章精巧百倍。元祐六年考中科举,调任临安主簿。考,中举子的人应该比较快乐,而秦少章每次见到我
7、都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我问他其中的缘故,秦少章说:“我是个不合世俗的读书人,本性不喜欢的事不想做,言语不合的人不愿交往,饮食起居、一举一动,不能勉强随和他人。今天一旦做了官,就都失去了自己的本性而只能适应官场事务的需求,稍有差错,后悔和灾祸随着就到。以前被父母资助抚养,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从今以后,就像用油漆洗头而希望头发分得开一样。”我安慰他说:“以前的你,就好像春夏之草木。今日忧虑的你,就像蒹葭之霜一样。人的本性只企求安逸,企求安逸是天下的大灾难。忧患变迁,是可贵的,重耳如果不是在外漂泊十九年,就不能归来称霸,子胥不外逃,就不能进入郢地封王。这两人,当他们困窘忧患的
8、时候,暗中补足了他们的短处而增强了他们所不能具备的才干,并非像那些只是说说听听的浅尝辄止的人。今天你思考以前的行为,可后悔的事很多,你的收获也应该增加很多了。反过来安心处世,那么行走天下就没有可害怕的了。能把食物送给别人的人,是曾经受过饥饿折磨的人;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如果畏惧饥饿害怕步行,那么就会有苟且偷生的心理,这样酿成灾祸的因素不就很多了吗?所以降下寒霜却不能使植物凋谢的,是万物的灾害;贪图享乐一生的,不是人的福分。”,二、(2008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欧阳)公讳颍,字孝叔。咸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
9、、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曰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
10、”,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
11、,遂归焉。以景祐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注】狴(b):监狱。箦(z):竹席。鞫(j):审讯。,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 解析 回:放回。,C,参考译文第2题 欧阳公名颍,字孝叔。咸平三年,进士及第,开始时担任峡州军事判官,有非常能干的名声,不久后,州上授予他秘书省著作佐郎的官职,让他担任建宁县县令。不到半年,峡路转运使薛颜巡视所辖属的地方,(巡视)到了万州,赶走了没有治理才能的
12、太守,说继任的人不是最善于治理的不能任命,于是,就上奏朝廷让欧阳公从建宁县去万州代理太守。欧阳公治理万州时因有政绩而闻名,从万州开始连续九次担任州太守,并治理得很好,多次被推荐到鄂州任职。有两次推辞没去上任:最初是被授予彭州太守,因母亲年老,最终没去任职;最后被授予嘉州太守,,因年老请求退休,也没去任职。实际是治理了七个州,州大的地域广阔,事情繁多,州小的风俗不好,并且奸邪的人多,都是人们所说的难治理的地方。其中最难治理的是歙州,百姓熟习法律,生性喜欢打官司,家家有记事的簿册,凡是听到一点有人暗中干的不可告人的事,(就把他的)一举一动、每一句话都按日按时记录下来,有官司就拿来做证据。他们把入狱
13、戴上脚镣手铐当做戴冠帽系带子,躺在竹席上那样,感到恬然舒适。有一个盗贼在市场上杀死了一个姓董的百姓,三年都没有被捕获,欧阳公到任,就捕获了他,并使他伏法。又有一富家被盗贼打开了他的仓库偷走了财物,主管官吏想出许多计谋,紧急捕,捉,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欧阳公说不用捕捉和悬赏缉拿,只召来富家的两个儿子就行,欧阳公把富家的两个儿子带上脚镣手铐关进监狱里,审讯他们。州里的百姓都说“这两个人向来都是好孩子啊”,(人们)很奇怪要审讯这两个人,更是怀疑欧阳公的做法,不断来提意见。欧阳公坚决不回复,审讯更急了,那两个人终于服罪。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
14、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等)在一个地方搜查出他们所偷来的东西(的时候),大家才都认为欧阳公做得对,然后高兴地说:“欧阳公,真是神明啊!”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欧阳公果断有气魄,外表严肃,内心明智,不可冒犯,他把这些用在政治上,也用这些来约束自己。当初,太祖侍郎担任许田县令,当时丁晋公年纪还小,客居在他任职的县里。太祖认识了他,说这是个贵人,叫欧阳公和他交游,待他非常优厚。等到欧阳公辅助峡州太守时,晋公推荐他,于是被授予著作佐郎。那以后,晋公担任高官,掌大权,天下的士人常常凭借他而登上显赫的地位,但是欧阳公不和他接近。所以他做
15、的官,从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都是按年月考核政绩,按次序提升上去的,治理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都是应当得到的。到后来晋公失败,士人大多没有保住,唯有欧阳公没被牵涉到。,明道二年,欧阳公因年老请求将权力分散出去,他在荆南有田地,于是就回到那里。景祐元年正月二十六日在家去世,享年七十三岁。,真题探究 1.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解读考点(1)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
16、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古今意义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义项。3.命题规律(1)该考点包括:古今异义的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常见通假字,异读字,活用词。重点放在两项。(2)题型 客观题形式,从四个选项中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主观题形式,在文言翻译中重点考查。,整合与点拨知识整合 考点1 多义实词 古汉语以多义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一般来说,各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备考过程中,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
17、见的几个义项,建立某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部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其意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其意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看看其充当的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含义。,【例1】(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在本句中是基本义。(2)祈父,予王之爪牙。“爪牙”在本句中是比喻义,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3)被发行吟泽畔。“畔”在本句中是引申义,“旁边”。(4)亲戚畔之。“畔”通“叛”,假借义,“背叛”。,【例2】下列句子中对“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A.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驱逐)之。B.齐师败绩,逐(追击
18、)之。C.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放逐)。D.一兔走,百人逐(追赶)之,非一兔也。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C项考 查的是“逐”的被动意义,“被放逐”。,C,【例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A.卒破得舟,始皇以为贤勇 得:俘获 B.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度:考虑 C.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略:略微 D.王翦为秦将,夷六国 夷:铲平,削平 解析 正确解释应该是“夺取”,而不是“略微”。此题考查的一词多义的形式是高考考查经常出现的。希望学生在复习中注意积累。,C,考点2 古今同形异义词 从大范围看,古汉语中存在而现代汉语仍保留的词语都可以作古今同形词。其中既包括单音
19、节词,如“书”,也包括双音节词,如“成立”。这里重点谈双音节实词。在双音节实词中,有词形相同、意思相同的,如“伶仃”“慷慨”“逦迤”,这部分实词少,不是考试重点。高考考查实词的重点之一是古今同形异义词。有的词形是古今一样的,但意义或感情色彩等不同。如“走狗”,古义指奔走效劳的人,是中性词;今义指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是贬义词。“成立”,古义指长大成人;今义指有所成就或建立组织、机构等。,古汉语以单音节词语为主,有时两个单音节词语恰好在相邻的位置,看起来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语相同,实际上,这些词形同实异,按照句子结构,它们要拆成两个词。如“众谓予一行为可以救国”(指南录后序),“行”“为”
20、相邻,貌似现代汉语的“行为”,其实,“行”是“出行”“行动”,“为”是“是”。再如“妻子”“地方”“可以”“因为”“祖父”“不行”“突出”“前进”“不过”“十一”等,课本内外,比比皆是。,考点3 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这就是偏义复词。在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须根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例】“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公姥”是“公公和婆婆”的意思,由文意看,此处显然单指“婆婆”。再如:“吾所以为此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1、“出入”应是“出去和进入”的合义,结合本文语境,此处应指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只取一层意思。此类题,近十年来在高考试题中还未曾出现过,在复习过程中应当予以重视。,考点4 活用实词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例1】
2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奴仆那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乘船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上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例2】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臧使者
23、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 仇:报复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笼:用笼子装 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日将暮,取儿稿葬 暮:落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3】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例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做宾客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做门客 君子病无
24、能焉 病:以为病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以为鉴,5.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例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得:收获、心得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都指金玉珍珠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6.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
25、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例6】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7.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例7】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哭泣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文 阅读 第一章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4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