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ppt
《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古汉语被动表示法(一)关于“被动”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支配对象,这样的陈述句称为被动句。被动句一般同主动句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例如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多用“被”来表示。(二)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在形式上比现代汉语多,1、概念上的被动句(也称意念上的被动句或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特点是:句子中没有表示被动的虚词,在形式上跟主动句没有区别,但在意义上又表示了被动的句子,只能通过判断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来判别其被动性(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被动者、受事者)。具体:无帮助表示被动的虚词动词前往往有能愿动词主语不是谓语动词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往往是其承担者、被动者或受事者,例: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
2、身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去箧,2、有表示被动的虚词的被动句式:该虚词位于动词谓语前或后“於(于)”字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引进施事者例:鲁隐公慈而杀於弟。汉书 诸葛丰传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左传 鞍之战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韩愈圬者王承福传,用“于”引进的被动句,大多可以去掉“于”变成主动句。古人就常采用这种句式,构成主动和被动对比的句子。例: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邪?庄子山木先
3、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 荣辱,“见”字句a.在谓语动词前加助动词“见”来表示被动。例:代君死而见戮,后人臣无忠其君者矣。史记 齐世家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书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b.见于”把“见”字和“于”字结合起来运用,用“见”字表示被动,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被动 表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4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