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虚词用法.ppt
《古代汉语的虚词用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的虚词用法.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虚词用法一、古汉语虚词概说,第一,掌握古汉语虚词的作用绝对量:古汉语虚词通释收549个;【副364个,介77个,连85个,助70个,叹23个,代58个,助动23个,不定数3个】相对量:韩非子10.8万字,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虚词。之5248次,占1/80;而3096次,占1/35;也2940次,占1/37;以1897次,占1/57;则1349次,占1/80;于1290次,占1/84;,2、古人遣词造句,虚词更重要。刘淇助字辨略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盖以文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
2、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唐)刘知几史通浮词中说:“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徐音以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宋稗类钞载欧阳修昼锦堂记原文:“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两个“而”字乃后加),第二、古汉语虚词的特点与研究 1、由少到多,来源不一 王世舜尚书译注说:“和左传国语不同,尚书不用或很少用也、乎、哉一类的文言虚词,而这些文言虚词则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运用这些虚词,不仅可使语义明确,而且也可使句子琅琅上口,显得通顺流畅。尚书中不用或很少用这些文言虚词,所以显得非常拗口。”,如:“
3、古【者】我先后既【已】劳乃祖乃父,【则】汝共作我【之】畜民。【若】汝有戕则在乃心,【则】我先后【必】绥【于】乃祖乃父。【若是,则】乃祖乃父乃断弃汝,【而】不救乃【之】死。”,虚词来源有三: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乌,孝鸟也。借为叹词。焉,焉鸟,出于江淮。借为合音词,“于之”。而,頰毛也。借为连词。则,等划物也。借为连词。,二是实词虚化。如:为,役作。介词,替,给;益,水溢出。副词,更加,越发。颇,头偏也。副词,偏颇。本,植物下基。原来,本来。,三是通用假借。如:徒、只、但、特、独(仅独副词)若、汝、而、乃、尔(第二称代词)不、弗、毋、无、亡、勿(否定副词)何、曷、胡、害、阖(疑问代词),在通用
4、假借过程中,方言变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收集西周162器,列国164器,其中用“女(汝)”字137次;用“尔”字6次,只限于齐、晋之器,可见“尔”是方言词。,特点之二,一词多类,一类多能。如:之(1)代词;(2)助词;(3)连词;以(1)介词;(2)连词;(3)助词;而(1)代词;(2)连词;(3)助词;所谓一类多能,指一个词在一类意义中,有多种含义。如:“而”当连词用,可分别表示“并列、转折、因果、假设、递进”等诸多关系。,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一)、辞训式的研究;第一种,训诂方法。如:,(1)“何则,何者,何也、是何也、是何、何哉、何以、何如、如之何、此皆文中自问
5、之辞,所以引起下文来”(卢以纬助语辞)(2)“能不、能无、能勿、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袁仁林虚字说)(3)“论语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虽告之曰犹云若告之曰,亦假令之辞也。”(刘淇助字辨略),这种方法源远流长。墨子:“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尔雅:“朕、余、躬,身也”。“粤、于、爰,曰也。”说文“乎、语之余也。”“兮、语所稽也。”“者,别事词也。”“宁、愿词也。”“乃、曳词之难也”“皆,俱词也。”,第二种,语法的方法吕叔湘文言虚字;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第三种,虚词来源的研究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第四种,历史比较的方法如:丁声树:释弗不;,四,掌握古汉语虚词的方法第一、三
6、定:定性【词性】、定义【语法和词汇意义】、定用【在句中的用途,翻译】第二,分析比较,舍同求异。第三,突出重点,解剖麻雀。【最常用的3050个】,第二节 古汉语代词的用法及特点一,人称代词的用法(一)第一人称代词:尔雅释诂:“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尔雅释诂:“台、朕、赉、畀、卜、阳、予也。”,例证:(1)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匏有苦叶(2)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4)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葛覃(5)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谷风,结论:“我”字用法最全,时间最长,最为稳定。“余”字最初作主语。“吾”最初
7、用“鱼”,金文用“”;尚书用“吾”二次。诗经不用吾字。,春秋之后,“吾”的使用范围扩大。可作主语、定语、兼语,宾语等;如:(1)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3)吾问焉而不吾告。庄子达生(4)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也?庄子盗跖(5)何由知吾可也?孟子()(6)待吾为子杀之。墨子,(二)第二人称代词:第一组:“女(汝)、尔、若;”“女”作主语、宾语;“尔”作定语;“汝”有感情色彩,如:(1)见公卿,不为礼,皆汝之。隋书杨伯丑传(2)祢衡与孔融为尔汝交。后汉书文士传“若”在殷商时代产生。“尔”最初作“爾”,中古时期作“尔”,见唐写本世说新语。后加偏
8、旁作“你”,玉篇广韵已记载。,第二组:戎;见于诗经,乃方言产物。(1)戎虽小子,而式弘大。民劳第三组:而、乃;【二字一声之转】一般作定语。,也有例外。(1)尚书康诰:“朕心朕德,惟乃知。”(2)左传:“余知而无罪也。”(3)史记:“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作“而”;,(三)第三人称代词。先秦没有专用的,解决方法有三:第一,重复名词。(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史记,第二,省略不说。(3)郤子至,请伐齐,晋侯弗许,【】请以其私属,【】又弗许。左传(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
9、与【】会。史记,第三,借指示代词之、其、彼、夫(5)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周颂天作(7)吾何畏彼哉?【宾语】(8)枉道而从彼,何也?孟子(9)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孟子(10)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1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史记【兼语】(1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定语】,第四,“他”先秦用作旁指代词。(13)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14)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褰裳(1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巧言至魏晋以后,有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16)还他马,赦汝罪。后汉书(17)适来饮他酒酺,宁无情乎?搜神记(18)仙人在郎旁,玉女在郎侧;酒无沙糖味,为他通颜色。乐府圣郎曲,二、人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虚词 用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4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