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院教学课件第六章:辨证.ppt
《医药学院教学课件第六章:辨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学院教学课件第六章:辨证.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薛霁,第六章 辨证,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 谭华儒,【学习目标】,1掌握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中常见证型的主要临床特点,治疗原则,代表方剂。2结合藏象学的生理功能,熟悉脏腑辨证兼证的病理表现特点,治疗原则,代表方剂。3了解卫气营血辨证和六经辨证的适用范围,常见证型的主要临床特点,治疗大法。,目 录,第一节 八纲辨证第二节 脏腑辨证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 六经辨证,辨证的概念,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和正邪盛衰变
2、化,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返回目录,第一节 八 纲 辨 证,返回目录,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纲领 类别 阳证、阴证 病位 表证、里证 病性 寒证、热证 邪正胜衰 实证、虚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一节 八 纲 辨 证,一、表里辨证,1.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 病位 病程 病情 临床特点,外感六淫 浅表 短 轻 发热恶寒同见,表证入里 脏腑 较长 较重 发热恶寒分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2.表证与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表里转化,由表入里:病势加重由里出表:病势减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表 里,半表半里,二、寒 热,1.寒证与热证的区别,寒证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的 证候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3、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寒证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的 证候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2.寒证与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寒热转化:,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由寒转热、由热转寒,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寒 热,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而表现一些假寒现象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肢冷、脉沉等,寒热真假,真寒假热:阴寒内盛,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表现:里寒极重身热、面红等热象,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寒 热,邪气过盛或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 的证候。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实证,三、虚 实,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血虚证:
4、血不足。脏腑组织经脉得不到濡养出现的证候,气虚证:全身或脏腑功能减退的证候,阴虚证:阴液亏损的证候,“阴虚生内热”,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虚 实,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虚 实,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虚实夹杂,实证夹虚 虚证夹实 虚实并重,(2)虚实转化,实证 虚证(常见)虚证 实证(少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虚 实,(3)虚实真假,四、阴 阳,表证、热证、实证 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 阴证,八纲的总纲,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临床以代谢低下为特点,阳证:邪热壅盛,
5、或阳气亢盛的病变和证 候,临床以机能亢进为特点,阴 阳,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四、阴 阳,1.亡阴证 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 证候特点 阴液衰竭的症状:汗出而粘,身 热口干喜冷饮,舌红而干,脉细数2.亡阳证 阳气严重耗损 证候特点 阳气虚脱的症状:大汗淋漓,畏寒 手足厥逆,舌淡,脉微欲绝,亡阴 亡阳,亡阴证与亡阳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四、阴 阳,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八纲辨证相互关联不能截然分割,1.相互联系,2.相互转化,3.相互错杂,返回目录,返回本节,1.相互联系,表证,表热证表寒证,表实证表虚证,表证 里证,出,入,寒证 热证,转,化,实证 虚证,3.相互错杂,表里同病寒
6、热错杂虚实夹杂,2.相互转化,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 脏 腑 辨 证,返回目录,八纲是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是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脏 腑 辨 证,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心气虚: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病因 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 下,失血过度。,证候 心气虚心悸气短,活动 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则 补养心气方药 归脾汤,返回目录,返回本
7、节,心阳虚:是指心脏功能衰退,温煦不足的病理变化。,病因 由心气虚弱,气损及阳进一步发展而来。,证候 心 阳虚心气虚的证状,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则 温补心阳方药 养心汤,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心血虚,证候 心血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淡脉细。,治则 补血养安神方药 归脾养心汤,病因 久病体虚,脏器衰弱,饮食伤脾,血液化源不足,过度劳神或心血不足。,心血虚: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液衰少,心神失养的病理变化。,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证候 心阴虚心血虚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 滋补心
8、阴,养心安神方药 天王补心丹,心阴虚: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心阴虚,心血虚:以血虚为主因,重点表现为血脉失充和神明失养。心阴虚:以阴虚为主因,重点表现为阴不涵阳,虚热内盛而引起的心阳独亢。,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区别,症候 发热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口舌生疮,舌体糜烂,舌红苔黄,脉数;吐血衄血高热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治则 清心泄热方药 导毒散 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病因 七情郁而化火,六淫内郁,过食辛辣,温补之品。,心火炽盛:是心火炽盛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
9、节,心火炽盛,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证候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胸痛痛引肩背,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重者见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治则 活血祛瘀,温通心阳方药 丹参饮,参附汤,病因 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或过食肥甘。,心血瘀阻: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血液运行不利的病理变化。,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心血瘀阻,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证候 意识模糊,语言不清,面色晦滞,表情淡漠,脘闷作恶,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突然神昏不省人事,口吐痰沫,喉中痰鸣,双眼上窜,舌苔白滑,脉滑。,治则 祛痰开窍方药 礞石滚痰丸,温胆汤,痰迷心窍:是指因情志不遂,
10、气结痰凝,痰浊蒙闭心神所致的证候。,病因 多因外感热病或其它疾病恶化所致。,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痰迷心窍,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证候 发热面红气粗,口苦咽干,痰黄,喉中痰鸣,狂躁诈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打人骂人。,治则 清热祛痰方药 安宫牛黄丸,礞石滚痰丸,痰火扰心: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病因 情志不遂,气机不舒,郁而化火,浊津成痰,内扰心神。,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痰火扰心,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均有痰阻和神志失常的表现,多为元气本虚,属阴,主静,无热象,主要以气滞痰凝,神明被蒙为特点为实证,是郁火挟痰,属阳,主动
11、,主要以燥热,痰盛为特点,鉴别,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证候 心中烦热,口渴喜饮,口舌生疮,尿频急痛灼热,血尿,舌红苔黄。,治则 清利小肠实热方药 导赤散,八正散,小肠实热: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小肠实热,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 喘咳无力,动则气短,面色白光白无华,体倦无力,语音低微,痰清稀,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脉虚弱。,治则 补益肺气方药 参脉散 玉屏风散,肺气虚:是指肺气不足,肺主气的功能衰弱,宣降无力的病理变化。病因 多见于久病久咳,禀赋不足或他脏影响及肺。,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肺 阴 虚,证
12、候 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稠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 滋阴润肺止咳方药 灸甘草汤参麦饮,肺阴虚: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病因 久咳伤阴,或肺痨,或邪热伤肺。,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 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白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 麻黄汤,荆防败毒散,风寒束肺: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致的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风寒束肺,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 发热恶寒,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口喝咽干,咽喉疼痛,目赤头痛,舌尖红,苔薄黄。,治则 疏风清热宣
13、肺止咳方药 桑菊饮,银翘散,风热犯肺:是指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风热犯肺,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 发热微恶寒,干咳无痰,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唇舌口鼻干燥,头痛或胸痛或痰带血丝,舌红苔黄少津,脉浮数或细数。,治则 清肺润燥止咳方药 桑杏汤,燥热犯肺:是指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燥热犯肺,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犯肺,感受外邪,病位在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 恶寒发热,头身痛,咳嗽咳痰,鉴别,风热:黄稠痰,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口渴,咽干,燥热:干咳少痰,口鼻咽干燥,痰中带血或咳不出,舌干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或细数,
14、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犯肺,感受外邪,病位在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 恶寒发热,头身痛,咳嗽咳痰,风热:黄稠痰,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口渴,咽干,燥热:干咳少痰,口鼻咽干燥,痰中带血或咳不出,舌干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或细数,风寒:清稀痰,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风热:黄稠痰,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口渴,咽干,燥热:干咳少痰,口鼻咽干燥,痰中带血或咳不出,舌干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或细数,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 发热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咯痰黄粘稠量多或痰中带血或咯脓血痰,有腥臭味,胸痛,心烦不安,口渴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 清热化痰止咳方药
15、 麻杏石膏汤,清全化痰汤,痰热壅肺: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表现出的实热证候。病因 外感温热之邪。,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痰热壅肺,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 咳嗽痰多,痰色白而粘不易咯出,胸闷气喘,喉中痰鸣,恶心,舌苔白腻,脉滑。,治则 祛痰止咳平喘方药 二陈汤,导痰汤,痰湿阻肺:是指痰湿阻滞于肺而表现出的证候。病因 久咳伤肺,肺不布津,水湿停聚,而为痰湿;或由脾虚生湿,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或感受寒邪,肺失宣降,水液停聚而为痰湿所致。,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痰湿阻肺,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 肠痛腹泄,泄下臭秽或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喝喜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 清利
16、大肠湿热方药 白头翁汤,大肠湿热:是指湿热结于大肠所表现的证候。病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不洁之物,或暑湿侵犯肠胃所致。,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大 肠 湿 热,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 大便干燥,难于排出,口唇干燥,咽干口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 润肠通便方药 麻子仁汤,大肠津亏:是指大肠津亏液少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病因 热病后或汗吐下后所致。,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大 肠 津 亏,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 身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腹痛胀满,拒按,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起芒刺,脉沉实而滑。,治则 峻下热结方药 大承气汤,大肠热结:是指邪热结于大肠所致的实热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17、,大 肠 热 结,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三、脾与胃病的辨证,证候 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淡无味,大便溏泄,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倦怠无力,消瘦,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缓弱。,治则 补脾肺气方药 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脾气虚: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而出现的证候。病因 饮食不节或失调,或过度劳倦,或他病影响损伤脾气所致。,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脾 阳 虚,证候 脾气虚的证状兼见形寒肢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或肢体困重浮肿,大便溏薄清稀(下利清谷)或白带量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则 温补脾阳方药 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脾阳虚: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病因 脾气
18、衰败,或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脾与胃病的辨证,证候 脾气虚的证状兼见脘腹有坠胀感,便意频频,肛门坠重,脱肛,久痢不止,内脏下垂,头晕目眩,少气无力,食少便溏,脉细弱。,治则 补中益气方药 补中益气汤,脾气下陷:是指脾气虚弱,升举功能失常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病因 久病虚弱,劳倦伤脾或脾气不升及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脾 气 下 陷,三、脾与胃病的辨证,证候 脾气虚的证状兼见有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月经过多,崩漏,面白无华,脉细弱。,治则 补气摄血方药 黑归脾汤,脾不统血:是指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 久病脾气虚弱所致。,返回目录
19、,返回本节,脾 不 统 血,三、脾与胃病的辨证,证候 脘腹痞闷,食少便溏,恶心欲吐,口粘无味,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肢体浮肿,尿短少,白带多粘稠,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治则 健脾燥湿方药 六君子汤,二陈汤,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脾阳受困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 贪凉饮冷,过食生冷瓜果,或居住潮湿,或内湿素盛所致。,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寒 湿 困 脾,三、脾与胃病的辨证,证候 发热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口粘而甜,肢体困重,便溏尿黄,身目发黄或皮肤发痒,汗出热不迟,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则 清利脾胃湿热方药 茵陈蒿汤,脾胃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所表现的证候。病因 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或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药 学院 教学 课件 第六 辨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36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