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研论文的写作-许应华.ppt
《化学教研论文的写作-许应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研论文的写作-许应华.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许应华,化学教研课题的提炼与教研论文的写作,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QQ:17419484 Email:,问题 教师有必要搞课题、写论文吗,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为什么会带来幸福?研究使教师职业充盈着自由的快乐 研究使教师职业焕发着创造的幸福 长远的眼光,教研选题,学术分享、获取学术共同体验证 争取研究经费补助 晋升职称 了解领域趋势,帮助教学 肯定自我、名留青史 借由发表论文激荡创意并建构完整的想法 现实的视角,教研论文写作基本问题,初中师资的尴尬 学历没有高中教
2、师高,知识没有高中教师深;学历不比小学教师高,“三字一话”“吹拉弹唱”不及小学教师好 全省论文评比或课题评审,初中质量明显不如高中和小学 课题及科研成果,初中教师明显少于高中与小学教师,教研选题,重庆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年度,共437项,1、课题的选择,发现问题的策略选有价值问题的策略,教研选题,问题 课题与教学实践无关吗1个探究案例,斑马为什么是黑白纹路的?为什么不和其他动物一样与周围颜色相近呢?Nature,教研选题,斑马条纹的意义在于,受到攻击时,整个斑马群都会骚动起来,开始一起奔跑。由于黑白条纹的作用,使个体很容易融入整体,群居的动物经常采用这种伪装手法。与周围环境颜色
3、相近,那是独居动物的手段,是个体融入到环境中去。,研究问题的选择,发现问题的具体策略 1:文本启发,相关杂志的选题指南或征文指南相关国际国内研讨会的议题指南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教育教学政策性文本国内外重要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育研究手册博士硕士论文论文评比指南,注:尽量选择自己有兴趣或擅长的内容,研究问题的选择,发现问题的具体策略 2:怀疑策略,质量守恒定律是谁发现的?姜鹏.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的讨论(化学教育2008年第9期)氧气是谁发现的?袁振东.托马斯库恩的氧气发现观浅析(化学教学2005年第1-2期),研究问题的选择,发现问题的具体策略 3:变换角度,盛焕华高考“3+X”考题
4、化研究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9年第8-9期)翟新民谈“3+X”高考模式下的化学教学(教学月刊:中学理科版1999年第12期)陆军“3+X”高考综合理科试题命题探微(化学教育2000年第4期),研究问题的选择,发现问题的具体策略 4:类比与移植策略,浅谈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数学教学 1992年第1期、1994年第1期)提高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心理换位能力(广东教育1994年12期 琐议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中学化学1995年第2期)教师应替学生着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第5期),(1)发现问题的前提 要对自己从事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保持经常的关注 要具有
5、好思索、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兴趣:对从事的领域有了解,并保持经常的关注 好奇心与创造力(联想力)观察力与分析能力(组织能力)接纳与分享 诚实乐观 阅读与讨论 要具有好思索、不安于现状的性格,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者的素养,研究问题的选择,问题 什么样的课题有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 论点具有科学性 课题具有新颖性 研究具有可行性,研究问题的选择 等于成功的一半,氯酸钾分解反应催化剂研究课题的实施(化学教与学)具有还原性的氧化物不宜做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催化剂的用量要考虑阻止熔融状氯酸钾的流动,案例1要有具体预设,研究问题的选择,案例2要有明确的观点,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但又可以互相
6、渗透。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辨析即将发表于化学教育,研究问题的选择,案例3要有具体指向,来源:“白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有组织的专业活动”。“阅读专业书刊”、“同事问日常交流”、“教科书”、“在职专业培训”“职前培训”、“作为中小学学生时的经验”。,专家型教师成长的研究已经成为备受关话题。一些研究指出,新手与专家型教师的主要在于教学知识的差异。专家型化学教师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发展他们白身的教学知识的?他们的教学知识主要来源是什么?不同来源的相对重要如何?,许应华.专家型化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途径,化学教育2011年第6期,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准 确“初中生化学学
7、习兴趣的调查”,研究对象、研究的问题清楚如“学生化学观念的改进”,不清楚。有学者建议,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专家型化学教师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化学教育,2011年6期),教研选题,规 范指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所以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陈述句,慎用疑问句“探究教学对中学生学习成绩有何影响”,可改为“探究教学对中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或“探究教学与中学生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简洁名称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醒目课题新颖,使人一看就留下深刻印象。如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推进
8、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发表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底1期,2、论文的写作及案例,教研论文的写作案例中学化学教研论文的分类,教研论文写作案例,问题 论文中的理论与实践1个案例分析,基于析因实验方法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践 孟献华.化学教学.2004.11,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是无机化学中一个重要实验,国外早有多种方法介绍并对选用试剂做出定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已形成了不能选用生成气体的物质燃烧测定氧气含量的认知。美国JCE杂志介绍了一个以棉花纤维为燃烧物进行的实验并引发争论。,1 问题背景提出,教研论文写作案例,利用棉花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图,2 创设悖论情景,引发多维反思,A Simpli
9、fied Determination of Percent Oxygen in Air.J.Chem.Educ.1998,75,5859,教研论文写作案例,3 提出多种假说,探究本质原因,4 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分析实验,5 重新提出假说,通过实验验证,6 回顾与反思阶段,2 创设悖论情景,引发多维反思,1 问题背景提出,这样的文章能发表吗?,教研论文写作案例,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析因实验是指为了寻找、探究影响事物发生和变化过程的主要原因而安排的一种实验,其特点是:结果已知,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未知。它常通过排他的方法来寻求原因,当造成结果的可能原因有多个因子时,逐一排除这些因子,观察结果有何变化
10、。如果排除的因子未引起结果的变化,则该因子不是原因。,析因实验的理论分析,教研论文写作案例,1 问题的提出2 析因实验的理论分析3 一个析因实验探究设计3.1 问题背景提出3.2 创设悖论情景,引发多维反思3.3 提出多种假说,探究本质原因3.4 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分析实验3.5 重新提出假说,通过实验验证3.6 回顾与反思阶段4 活动的体会与收获,一个标准的学术性论文结构,基于析因实验方法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践,教研论文写作案例,问题 什么是学术性论文,学术性论文的外延特点 学术性而非知识性 思辨性而非传授性 论证性而非叙述性 阐释性而非赏析性 首创性而非重复性 理智性而非感想性 规范性而非随
11、意性,教研论文写作案例,学术性论文的内涵特点,教研论文写作案例,案例从理论到实践的写作,探究式教学是我国新理科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方式,近年来被大力提倡,以致教师们言必称“探究”方可显示其教学水平。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的瑰宝,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然而,很多教师对两种教学方式认识不清,往往将启发式教学误认为探究教学。,问题的提出基于当前教学实践的反思,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辨析,教研论文写作案例,案例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启发式教学案例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启发式教学教师:大家都知道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如何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教师接着说:首先应该收集一集气瓶
12、空气,选什么地方的空气好呢?能否选高山上的呢?学生:应该选我们现在平原上的空气,因为高山上的空气比较稀薄。教师:这个集气瓶中装的就是刚才收集的空气,里面究竟有多少氧气呢?学生思考。教师:能否把这个集气瓶中的氧气取出来?学生:不行,无法取出。教师:那怎么办?学生:应该消耗掉里面的氧气?教师:怎么消耗?学生1:放一只老鼠。学生2:,教研论文写作基本问题,教师:对,但如何看出氧气消耗了多少呢?学生:氧气消耗了,会导致集气瓶中压强减少。教师:如何看出压强减少呢?学生:通过水倒吸,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教师:说得很好。选什么物质燃烧消耗氧气比较好?这里有木炭、红磷、硫粉、铁丝、蜡烛几
13、种药品。学生3:选木炭。学生4:木炭不行。因为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产生新的气体,我觉得应该选择红磷。教师:对。所选药品能够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且不产生其它气体。选择红磷是因为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教师:我们现在清楚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现在大家可以根据原理来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实验,教师提供指导,对学生的错误给以纠正。最后根据设计好的实验证明了氧气占空气的体积约为1/5的事实。,教研论文写作案例,案例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探究式教学,教师: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大家能否设计实验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桌上提供了可能用到的仪器
14、和药品。教师:必须先设计好实验方案才可以进行实验,大家先分组讨论实验原理,以便设计方案。学生开始探究,教师在巡视中提供指导。一段时间后,教师请各小组回答。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必须用燃烧的方法消耗掉空气中的氧气来测定氧气的含量。各小组主要提出以下一些思路。小组1:用木炭燃烧消耗其中氧气。小组2:用蜡烛。小组3:用镁带。小组4:用红磷。小组5:细铁丝。小组6:用硫粉。经讨论,大家认为小组3的方案不行,因为镁带能在点燃条件下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小组5的方案也不行,因为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小组6方案虽然可以,但考虑硫粉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硫,有污染,最好不用。,实验药品确定了,一些学生提
15、出“如何测量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的问题,通过大家互相论证,最终确定用水上升的体积等于空气中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来测定。这时一个学生提出观点:既然消耗掉空气中的氧气导致压强减少,但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不会导致压强减少,因此药品不能选择木炭。学生们都表示赞同。同时一些学生受此启发,提出了蜡烛也不行的观点,因为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导致装置中的压强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也有学生反驳,认为蜡烛可以,因为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针对反驳的观点,一些学生提出相反意见,他们认为二氧化碳虽然能溶于水,但溶解度有限,因此最好不要选择燃烧能产生气体的药品。教师对这个学生的观点表示支持。这时,又有小组学生提
16、出可以用木炭、蜡烛作为燃料,只要把生成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就可以了,此时教师提供“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支架,大家都表示赞成。最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教师在巡视中给以指导。,教研论文写作案例,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小组1将燃着的木炭放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集气瓶中,并立即塞紧瓶塞,发现木炭很快熄灭,水位上升不到1/5,经小组讨论,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原因是木炭并未完全消耗尽集气瓶中的氧气。小组2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把点燃的蜡烛固定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用一个100mL的小烧杯罩住蜡烛并压入水中,发现水位上升幅度超过杯高的1/5,该组学生多次重复,结果依然如此,该组同学经讨论
17、仍不知原因。教师发动大家讨论,有学生认为是生成的二氧化碳未完全溶解,但这个观点与证据不符,因为过了较长的时间烧杯中的水位仍然不变;有学生认为可能是用小烧杯罩住燃着的蜡烛瞬间,烧杯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溢出了部分,等蜡烛熄灭后,气体冷却,导致水位上升幅度超过杯高的1/5,大家都认为这个解释合理。小组4和小组6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测定氧气占空气的体积约为1/5。小组3也用红磷,但发现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经认真分析,他们发现红磷放的太少,用足够的红磷重新实验得到与小组4相同的结果。小组5实验设计和小组2一致,但用400mL的大烧杯罩住燃着的蜡烛,结果发现水位上升小于杯高的1/5,小组讨论后也不
18、知原因。教师邀请大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蜡烛燃烧时大烧杯中的空气膨胀,溢出的气体比小烧杯少;二是大烧杯中的氧气估计消耗的比小烧杯少。至于是否是这样的原因,还有待验证。最后,大家共同得出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教研论文写作案例,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第一,两者都是以问题引发。第二,启发教学只有包含探究的要素,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探究式教学也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才能更好地“探究”。第三,都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两者都反对教师独白式和灌输式的教学,都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体验,以达到
19、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能够迁移和应用的目的。第四,两者都需要教师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能力。,教研论文写作案例,两者间的区别也很明显。第一,两种教学方式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第二,启发式教学始终由教师驱动,而探究教学是学生自我驱动。第三,两者的教学程序有差异。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逻辑性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虽无固定程序,但大约是围绕着“问题、科学解释、收集证据、互相论证,得出结论”等要素循环进行。第四,两者的开放和生成程度不同。第五,探究式教学更强调师生、学生小组、各小组之间合作建构知识。因此,探究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同时,又要体现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启发式教学一般
20、是师生之间对话,生生之间虽然也有交流,但不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第六,两者适用范围有所差异。对难度较大,抽象复杂的科学理论最好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启发式教学一般在课堂中进行,而探究教学在课内、课外都可以用。,教研论文写作案例,启示,我们不能因为探究式教学更好而否定启发式教学。任何教学方式都应根据我国的传统和实际情况,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历史悠久,教师也易于实施,尤其我国还基本上是大班制的客观现实,实施探究式教学实属不易。另外,只要有教师讲解的存在就需要启发式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应该作为当前教学的主流。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无法替代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教研 论文 写作 许应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3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