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培训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培训胡.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内部培训,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3.4 勘察大纲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应充分收集、分析工作区的地质、地震、采矿、气象、水文、设计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踏勘,明确勘察的重(难)点和技术质量要求,编制勘察大纲。3.4.2 项目勘察大纲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概况:包括任务依据、工程的建设规模和标准、路线走向、工程结构设置、工作区已做过的地质工作和研究程度;(2)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3)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概况:包括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分布与发育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影响线位或工程结构设置的重大或关键性地质
2、问题等;(4)勘察实施方案:包括勘察的内容、采用的勘察方法、勘探点布置原则及主要工作量,以及针对重大或关键性地质问题采取的勘察对策、措施和专题研究等;(5)组织机构、人员组成、设备配置、计划进度、质量管理、安全和环保措施;,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6)提交的成果资料;(7)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3.4.3 当现场地质条件、工程结构设置、勘察要求等发生变化时,勘察大纲应根据变化情况进行调整。,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3.5 工程地质调绘3.5.1 工程地质调绘应与路线及沿线工程结构设置紧密结合,为路线方案比选、工程场地选址以及勘探、测试工作量的拟定等提供依据。调绘目的3.5.2
3、工程地质调绘应充分收集、分析工作区既有的各种地质资料,结合遥感解释,辅以必要的勘探手段进行。对控制路线方案或影响工程结构设置的地质界线,应采用追索法或穿越法进行工程地质调绘。调绘程序在开展工程地质调绘工作前,充分收集和研究工作区既有的各种地质资料是了解区域地质情况,初步确定工作的重点、难点,制定工作计划,做好工程地质调绘的基础。,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遥感解译是进行工程地质调绘的一种重要手段,既可以进行区域宏观分析,又可指导地面地质工作,大大减轻地质人员的劳动,减少调绘的盲目性,提高调绘质量。但作为一种勘察方法,遥感解译受信息处理和比例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4、,也有其局限性,图像失真、假象或对一些地质现象难以识别等难以避免。采用遥感解译与地面地质调绘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可以取长补短,对调绘资料相互补充验证,提高调绘的质量和效率。对一些隐伏的地质界线通过地面观测往往难以进行定位和追踪,应借助挖探、物探等勘探手段进行调查。,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工程地质调绘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地形地貌的成因、类型、规模、形态特征等;(2)地层的成因、年代、层序、厚度、岩性和风化程度等;(3)地质构造的类型、产状、规模、分布范围及活动性断裂与公路工程的关系;(4)地下水的类型、埋深、赋存、补给、排泄和径流条件,以及水系、井、泉的分布情况等;(5)特殊岩
5、土的类型、名称、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性质等;,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6)不良地质的类型、分布范围、规模、形成条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程度等;(7)既有工程的使用情况等。3.5.4 工程地质调绘的底图的比例尺不宜小于工程地质图成图的比例尺。工程地质调绘采用的地层单位应与公路基本建设程序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深度和成图比例尺相适应。,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3.5.6 工程地质调绘应沿路线及其两侧的带状范围进行,调绘宽度应满足工程方案比选及工程地质分析评价的要求。测绘范围3.5.7 工程地质调绘点在图上的密度每 100mm100mm不得少于4个。点距要求本次规范修订
6、,对工程地质调绘点的密度规定为在图上每 100mm100mm 不得少于4个调绘点是综合各方面意见确定的低限值。在实际工作中,应以查明地质条件为准。,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调绘点布置原则:工程地质调绘点应布置在各种地质体的边界以及能够说明地质体属性的代表性位置,并综合现场地质条件、地质体距离路线的远近和路线上的工程结构设置情况等确定调绘点的密度,不应机械地采用等间距布置。3.5.8 工程地质调绘点应布置在地貌单元的边界、地层接触线、断层、地下水出露点、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体的界线、具有代表性的节理和岩层露头及大桥、特大桥、长隧道、特长隧道、高填深挖路段等部位。点位要求,3、公路工程地质
7、勘察的技术要求,工程地质图上的地质界线与实际地质界线的误差在图上的距离不应大于3mm。对控制路线位置、工程设计方案、工程结构设置的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地段,地质点和地质界线应采用仪器测绘。精度要求公路是线性工程,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有的地区植被茂密,受测量手段等限制,精度要求过高,有时难以达到。从工程实践来看,从工程实践情况来看,对一般的地质调绘点,尤其是远离线位的调绘点,精度稍加降低,对成图质量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对通过路线或工点的地层界线、断层线、特殊性岩土界线、不良地质界线等对工程地质评价和成图质量意义重大,应确保测绘精度。,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3.5.10 图上宽
8、度大于2mm的地质现象应予以调绘。对公路工程有影响的滑坡、崩塌、断层、软弱夹层等地质现象,在图上的宽度不足2mm时,宜采用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标注其实际数据。3.5.11 需判明环境水、土的腐蚀性以及岩土性质时,应采集样品进行分析。3.5.12 工程地质调绘应提交文字说明、工程地质平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工程地质断面图、照片以及相关调查图表等。,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3.6工程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应在工程地质调绘的基础上进行。采用的勘探方法及勘探工作量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工程结构设置、勘探的目的和要求等综合确定。应采用全站仪、GPS等工程测量仪器布设工程地质勘探点,并符合下列规定:
9、(1)勘探点位置定位误差:陆地不应大于0.1m;水中不宜大于0.5m;当水深流急,固定钻船困难时,不应大于1.0m,并应在套管固定后核测孔位;,(2)勘探点地面孔口高程误差:陆地不应大于0.01m;水中不应大于0.1m;钻孔中地层分层误差不宜大于0.1m。受潮汐影响的桥位,孔口高程测量应进行实际孔深换算;(3)勘探完成后,应复测勘探点的平面位置及高程。勘探点的位置应以坐标和里程桩号表示,并做好测量记录。挖探应符合下列规定:(1)探井、探槽的深度不宜超过地下水位,竖井和平硐的深度、长度和断面尺寸等应根据工程地质勘探的目的和要求确定;,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2)探井、探槽和硐探提供的成
10、果资料应包括文字描述、断面图、展示图和代表性部位的照片等。钻探应符合下列规定:(取消了一般性钻孔和技术性钻孔)(1)钻机类型、钻探工艺和取样方法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和勘探的目的确定,并详细记录、认真分析钻探资料和岩芯情况;(2)钻孔深度应根据构筑物的类型、规模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评价的需要确定;(3)钻探应根据地层条件、取芯和取样要求,严格控制钻进的回次长度,钻进回次长度不得大于岩芯管长度;,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4)岩芯的采取率在完整的岩层中不宜小于90(85%),在强风化岩层中不宜小于65(50%),粘性土层中不宜小于85(80%),砂类土层
11、中不宜小于65(65%),破碎岩层、碎石土层不宜小于50(50%),断层破碎带等重点研究孔段宜提高岩芯采取率,不得遗漏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软弱夹层和滑动面等;(5)岩芯应按采集的先后在现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排列。每回次钻进采集的岩芯应填写岩芯卡片,标明工点名称、钻孔编号、岩芯采集的深度,岩芯采取率、钻进回次编号和必要的地质描述,并留存全孔岩芯彩色照片。,(6)高边坡、特大桥、特长隧道、地质情况复杂的工点以及不良地质路段,应选择代表性钻孔采集的岩芯装箱保存;(7)钻孔孔径应满足岩土试验对取样的要求,必要时,尚应结合原位测试、水文地质测试(抽水试验)、地应力测量的具体要求确定;(8)钻探现场记录
12、应按钻进回次及时填写,详细描述地层、地下水、岩芯采取率和钻进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等;(9)采取的岩石、土、水样应具有代表性,原状样品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持密封、不得扰动;,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10)用作长期观测的钻孔应做好维护,对交通、环境、安全有影响的钻孔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封孔作业;(11)钻探应提供现场原始记录、钻孔柱状图和岩芯照片等。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物探方法时,应具备下列条件:(1)被探测的地质体与周围介质之间具有明显的物性差异;(2)被探测的地质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埋藏深度,具备相应的施工和观测条件;,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3)干扰背景不影响有
13、效信号的观测和识别;(4)不利的地形、地物不致影响正常的推断、解释。2 采用的物探方法和技术参数应结合现场地形、地球物理条件和勘探目的在方法试验的基础上确定;3 物探成果的解释应与其他勘探资料相互对比,综合分析,并有钻探加以印证;4 物探应提供现场原始记录、物探解释图、照片等。,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被测地质体的天然物理场或人工物理场是物探采集的基本信息,物探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来了解地质体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态,从而达到勘探的目的。由于物探的使用效果和探测精度往往会受到现场地形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的影响,对这些因素必须加以考虑。被测地质体与围岩的物理性质具有显著的差异且具有足够的厚度和
14、体积是物探使用的基本条件。地形的起伏会使地质体的物理场在地表的分布发生畸变,地物也会影响到测线测网的布置,而电、磁、振动等干扰会使仪器的观测发生困难或造成误差,因此,物探的有效性和使用效果还取决于现场的地形地物条件以及现场受干扰的程度,3.7原位测试 原位测试是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探测地层分布,测定岩土特性,确定地基承载力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但各种原位测试方法获取的岩土参数不同,且获取的试验数据,造成误差的因素较为复杂,可由测试仪器、试验条件、试验方法、操作技能、地层条件等所引起。应根据现场岩土条件、勘察目的、设计对岩土参数的要求等选择测试方法,并对各种可能引起误差的不利因素
15、有基本估计,剔出异常数据,提高测试数据的精度。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应强,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调各种原位测试方法之间,原位测试与勘探试验资料之间的相互配合使用,获取符合实际情况的地质参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岩土特性有很大差别,原位测试数据与岩土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乃至物质组成诸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又因土质状态、结构不同而异,且往往具有地区特点。因此,原位测试数据的应用应以地区经验的积累为依据。,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原位测试方法可根据勘察目的、岩土条件及测试方法的适用性等按下表选用。,备注:很适用 适 用 较适用,原位测试应结合地区经验
16、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供岩土参数。原位测试应提供现场原始记录、原位测试曲线图表、照片等。,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3.8室内试验室内试验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岩土性质等选择岩石试验、土工试验、岩土矿物分析试验、水质分析等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室内试验应符合现行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等相关标准的规定。工程地质勘察宜在现场设置试验室,原状土的室内试验宜在现场设置的试验室内就地进行,试样不得长时间存放或长距离运输。,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3.9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岩土参数应按工程地质单元和层位分别统计,并综合考虑下列因素评价其可靠性和适用性
17、:(1)取样和试验方法及其他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2)不同测试方法所得结果的分析比较;(3)测试结果的离散程度及其原因分析;(4)岩土参数的测试方法与计算模型的匹配性。岩土参数应分类汇总,参与统计的数据应分析离散原因,剔除异常数据。,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岩土参数统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岩土参数应按同类地质条件和相同层位进行统计;(2)参加统计的测试数据个数不应少于6个;(3)平均值、标准差 和变异系数 应按下式计算,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岩土参数测试值;,同类地质条件和同层位测试的数据个数;,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4)岩土参数的标准值 应按下式计算:,3、公路工
18、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统计修正系数,正负号按不利组合确定。,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提供下列岩土参数值:(1)岩土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岩土参数的数据分布范围和数据量等;(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所需要的岩土参数标准值。3.10报告编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应充分利用勘察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在使用前均应进行整理、检查、分析,确认无误。,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资料完整,内容详实准确、重点突出,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所作的结论应依据充分、建议合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包括总报告和工点报告,总报告和工点报告均应由文字说明和图表
19、部分组成。总报告文字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1)前言:任务依据、目的与任务、工程类型与建设规模、技术要求和执行的技术标准、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布置、勘察工作过程等;,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2)自然地理概况: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和交通条件等;(3)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的类型、性质和物理力学参数、新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地震与地震动参数、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发育情况、建筑材料等;(4)工程地质评价与建议:包括公路沿线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工程建设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和影响程度评价、环境水或土的腐蚀性评价、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其设计参数评价、工程地质结论与建议等。,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总报告图表应包括路线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路线综合工程地质纵断面图、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一览表等。对于路基、桥梁、涵洞、隧道、路线交叉、料场、沿线设施等独立勘察对象,应编制工点报告。工点报告文字说明应对第条第13款的内容进行简要叙述,并应针对工点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与建议等进行说明。,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工点报告图表编制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工点报告应按工程结构的类型进行归类,综合考虑其建设规模和里程桩号等按序编排、分册装订。,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28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