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国际贸易导论.ppt
《【大学课件】国际贸易导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件】国际贸易导论.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國際貿易導論,http:/,李嘉圖模型古典貿易理論,http:/,早期的貿易理論,十六至十八世紀盛行的重商主義(mercantilism)以獲取更多的財富為重要目標,信奉勞動價值說(labor theory of value),主張商品的價值應取決於其勞動投入的多寡。採取進口管制以及國內補貼政策休姆(David Hume)指出若大量出口而累積黃金,使得國內貨幣供給增加,物價上漲,將會降低出口競爭力,http:/,絕對利益原理,亞當史密(Adam Smith)主張自由貿易,認為透過國際分工,使得美一國家專業生產其技術較高或具絕對優勢產品,以進行國際交換,將導致雙贏,此即絕對利益原理(princi
2、ple of absolute advantage)。見右例:,http:/,絕對利益原理的貢獻與盲點,可解釋許多國家之間的貿易型態:台灣汽車生產技術不如歐美,所以自歐美大量進口汽車;台灣電子產品技術優於東南亞,所以對東南亞出口該些產品不過,1970年代時台灣各種產品生產技術都遠不如美國,而卻為何能對美國大量出口?此非絕對利益原理所可解釋,http:/,比較利益原理李嘉圖模型,李嘉圖(David Ricardo)指出兩國因相互貿易而獲利是因為相對利益之故,而非技術的絕對優勢。如右例,英國生產布具有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因為其生產布的機會成本(3/4桶酒)小於法
3、國生產布的機會成本(3/2桶酒),http:/,貿易條件,李嘉圖模型是基於勞動價值說,而且勞工可在一國之不同部門間移動,不過不能跨國移動貿易後的均衡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必須介於貿易前的兩個機會成本比(3/4與3/2)之間兩國因專業生產而獲利:假定貿易前兩國個別生產1桶酒與1匹布,貿易後英國將專門生產7/3匹布,而法國則專門生產5/2桶酒,高於貿易前兩國所總共生產的2桶酒與2匹布,http:/,李嘉圖模型的假設,產品與要素市場為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故排除了獨占或寡占,以及最低工資的限制生產投入(勞工)為固定,表示人口暴增或勞動參與率的突然變動不
4、會發生技術水準固定,並決定於模型之外貿易的進行並沒有運輸成本或其他貿易障礙(關稅、配額等)偏好為固定,而且生產因素不跨國移動價格將會變動,產品將會移動,直到進口價值等與出口價值,http:/,生產可能曲線,生產可能曲線(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PPC)顯示在一定的資源水準下,一國所能生產之各種產出水準的組合。其斜率衡量將一產品轉換為另一產品的比率,稱為邊際轉換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MRT),小麥,鋼鐵,180,180,http:/,無差異曲線,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顯示消費者的偏好,表示
5、產生相同效用(utility)水準的所有產品組合,其斜率顯示消費者願意以一產品以取代另一產品的比率,稱為邊際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小麥,鋼鐵,180,180,110,70,封閉經濟下的均衡,http:/,貿易均衡,PPC與無差異曲線可顯示貿易後的均衡(open economy equilibrium),兩國均因消費的提升而獲利,小麥,鋼鐵,180,180,110,70,貿易條件,A,B,160,100,http:/,李嘉圖模型所指出的謬誤論點,自由貿易唯有在本國生產力足以與外國競爭時才會有利?=許多開發中國家生產技術雖不如工業國家,還是可
6、因貿易而獲得利益建立在低工資基礎上的貿易是一種不公平的貿易?=事實上工業國家之工資較高,實因其技術水準較高之故,故無所謂公不公平自由貿易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是一種剝削?=其實開發中國家工資低廉只是反映其勞動生產力低與技術差,並不表示工業國家以其高工資生產產品交換開發中國家低價產品即為一種剝削,http:/,李嘉圖模型的評估,貢獻:i)立論穩固,指出貿易導致雙贏,促成世界的貿易擴張;2)將貿易歸諸於生產技術的差異,讓我們了解技術差異大仍能從事相互貿易缺點:1)預測貿易將使國家集中資源專業化生產,這並未發生在現實世界;2)預測技術差異愈大,從貿易所獲利益亦愈大,實則不然,世界貿易主要還是發生在技術水準
7、相似的國家之間;3)假設只有一種生產要素,故避開了所得重分配的問題,http:/,台灣接單,海外出貨-台灣生產優勢日見衰退的表徵?,1990年代之後,台灣接獲的外銷訂單逐漸不再由台灣生產與出口,轉由海外出口,而中國成為台灣接單,海外出口的主要海外生產地。1998年台灣接單而從大陸出口的比例為7.38%,至2000年此比例已上升至11.43%其原因是為因應全球自由化與國際化風潮,而採取全球運籌策略(global logistics),將訂單交由成本較低的國內、外廠商來生產;同時因台商的加速對外投資,彈性運用全球運籌策略以大陸生產替代台灣生產並不表示大陸技術逐漸超越台灣,只因台灣技術優於大陸,使得
8、平均工資約為大陸的5至20倍,勞力密集產業技術更容易因對外投資而移轉大陸,生產優勢縮小,乃至無法抵銷台灣在工資上的劣勢,促使台商將訂單轉至大陸生產,http:/,Heckscher-Ohlin模型:資源稟賦與貿易,http:/,資源稟賦的差異,國與國間的技術水準也許不會有多大差異,不過資源稟賦通常不一樣,這就是Heckscher-Ohlin模型的出發點。此外,它還假設國與國間消費者偏好差異不大,產品生產技術不會因要素價格的變動而有很大的改變;同時,並不存在運輸成本、關稅等貿易障礙(與前同)=比較利益決定於資源稟賦,一國會輸出較密集使用其相對豐富資源之產品,而兩國因貿易的進行,產品價格會趨於一致
9、,http:/,資源稟賦與資源密集之改變,相對資源稟賦是會改變的,譬如一國可以提升教育水準來增加其人力資本;同時,技術變遷也可能改變生產的勞力或資本之密集性在商品價格不變之下,若一國勞動力增加,其勞力密集財的產出將增加,資本密集財的產出將減少。同理,若一國資本稟賦增加,則資本密集財的產出將增加,勞力密集財的產出將減少Rybczynski 定理,http:/,資源稟賦與生產成本,從經濟學的供需原理可知,勞動豐富國因勞工供給多,工資便宜,因此勞動密集財的生產成本比資本豐富國低廉;反之,資本豐富國擁有較多的資本,資本較為便宜,資本密集財的生產成本因此較勞動豐富國低廉=一國對於密集使用其豐富生產資源的
10、產品具有比較利益Heckscher-Ohlin定理(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大量輸出紡織、成衣、鞋類等勞力密集的產品),http:/,要素價格均等定理,要素價格均等定理:不論兩國的資源型態有多差異,自由貿易的結果都會使兩國生產要素獲得相同的報酬當資源從進口競爭部門轉移至出口產業,生產要素的報酬即會改變Stolper-Samuelson定理:當一產品價格上漲時,該產品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價格(報酬)上漲,而另一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報酬)下跌產品價格的變動影響了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動=自由貿易將使稀少資源遭受損失,而豐富資源則獲利(當然,獲利者可以對受損者予以補償,達到所得重分配的效果),http:/,資源的重
11、配置,上面的討論係假定生產要素可以瞬間從一國的某一部門轉移至另一部門,這當然不是很合乎實際的假定。比較可能的情形應該是,某一產業內的生產要素在短期之內是固定不變的。在此情形之下,貿易將使得那些在進口競爭產業裡的生產要素均受損,而使得那些在出口產業裡的生產要素均獲利唯有當資源從進口競爭產業重配置於出口產業時,前述的Stolper-Samuelson定理才會成立,http:/,生產要素的跨國移動,Heckscher-Ohlin理論的假設之一,是生產要素不能跨國移動。而若生產要素確實跨國移動時,要素移動即取代了自由貿易。譬如,一勞力豐富國對汽車進口課以重稅,這將使國內的汽車價格上升。而由於汽車為資本
12、密集產業,這將使汽車生產要素(尤其是資本)的價格上升。此時若允需資本跨國移動,其他國家的資本將移入本國以從事汽車生產,本國生產可能曲線外移,並使得汽車的生產較為有利,http:/,Leontief矛盾,1940與1950年代對Heckscher-Ohlin理論所做實證研究顯示,美國的出口財較其進口競爭財更為勞力密集,此即Leontief矛盾(美國為勞力相對豐富的國家嗎?)其中一個解釋是,我們只假定產品生產不是資本密集就是勞力密集,而其實有可能是密集使用第三種要素(亦即天然資源),http:/,貿易使所得分配更不平均?,雖然工業化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工資未必因貿易而趨於相等,但貿易卻有促使工業化國
13、家非熟練勞工工資下跌的趨勢譬如台灣在1970年代貿易(尤其是對工業化國家的出口)快速成長,此時台灣還未十足工業化,低所得者的相對工資因此並未下跌,所得分配反趨於平均。反之,1980年代之後,因對工業化國家的出口比重逐步下降,而對勞動相對豐富國家(中國、香港)的出口比重卻逐步上升,使得所得分配轉趨不平均,http:/,台灣實例,台灣在外銷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台灣出口產品仍以勞力密集者為主,顯見競爭對手為中國、東南亞等國。不過,大型企業因產品品質與生產技術與先進國家較接近,故視日本等為競爭對手;反之,中小企業還是以勞力密集生產者為競爭對手台灣藉由原料、半成品與零組件的進口而創造比較利益。在現實社
14、會裡,生產未必只投入勞動與資本兩種要素,故即使台灣資源有限,還是可以進口原料、半成品與零組件,進一步加工後出口,而創造了比較利益,http:/,經濟成長,http:/,生產要素的成長,所有生產要素若同比率成長,PPC外移,產出均增加。不過若只有一要素成長,PPC的外移會傾向於較密集使用該成長要素的產品譬如女性參與勞動的增加,將使勞力密集(布)的生產增加若需求情形不變,布產出的增加將使得布價下跌。而若布為出口產品,勞動力的成長即降低了出口產品的價格,使得貿易條件惡化技術進步就如同生產要素的成長,將使得產出增加。而若技術進步傾向於出口產品,將使得貿易條件惡化,http:/,開發中國家的出口,開發中
15、國家可分為兩大類:i)主要出口為勞力密集產品,ii)較傾向於出口初級產品若出口項目不多的話,出口收入可能會大幅波動,第二類的國家即是如此。為什麼初級產品價格波動較大?因為其需求與供給彈性通常比工業產品為小解決之道:i)價格穩定專案,ii)期貨市場。不過,長期來說,最好是增加出口產品的種類,http:/,初級產品價格的趨跌,國際價格資料顯示,初級產品的出口價格逐漸趨於下跌,也就是初級產品出口國的貿易條件逐漸惡化Singer-Prebisch hypothesis幾個解釋:恩格爾定律(Engels law)指出糧食需求的所得彈性小於一,亦即,當所得上升一個百分點,糧食需求的上升則小於一個百分點技術
16、進步產生了許多初級產品的替代物,譬如人造纖維、纖維玻璃等,http:/,進口替代發展策略,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是開發中國家通常採行的兩大策略進口替代以國內生產來替代工業產品的進口,以關稅和配額來阻擋國外工業產品的輸入,以促進經濟成長。在關稅與配額保護之下,本國廠商得以進入市場,並對消費者提供本來進口的產品,並希望新增加的本國廠商最終可以使產量大過本國市場,進而提升出口的產品項目,http:/,進口替代政策的弊病,經過試驗,進口替代常造成若干負效應:關稅導致過高的國內價格若受保護產品為其他生產的投入,將使得後者的成本上升若使用受保護產品做為投入的產業出口的話,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將較低 若投入於出口
17、產業的產品受到關稅保護,此出口產業的有效關稅率(effective tariff rate)為負,http:/,進口替代導致不當技術的採用,開發中國家的廠商經常從已開發國家輸入技術。而若兩者的的資源稟賦相似,這當然沒有問題。不過,已開發國家通常為資本豐富,而開發中國家卻通常為勞力豐富,所以採行專為資本豐富國家所設計的技術,並非明智之舉。這將使得開發中國家的工業生產缺乏效率,而必須倚賴貿易的保護,同時將使用較少的勞工若針對具出口潛力的產業,採行暫時性的進口替代政策,較有可能會成功。而若將其實施於資本或人力資本密集的產業,將會因不具競爭力而趨於失敗,http:/,加工出口區為另一解決之道,可以設置
18、免稅之加工出口區,針對那些需要使用本國較不利於生產的產品為投入的產業,從國外免稅進口這些投入,進行加工生產,然後輸出,http:/,出口導向政策,鼓勵發展具比較利益的部門以擴大出口,為另一可行之道。此政策強調出口的多樣化,以減低風險。不過,關鍵是如何選擇具比較利益的部門論者建議以市場價格做為引導資源配置的指標,也就是說,促使廠商去面對國際價格的競爭,而非躲藏於關稅保護之後。為了生存,這些廠商乃需提升效率,並降低成本論者經常提出泰國、南韓與台灣為成功的例證。不過主張進口替代者則指出,這些國家實際上都先採行進口替代之後,才進入出口擴張的階段,http:/,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與其他貿易理論,htt
19、p:/,相異的貿易型態,李嘉圖與Heckscher-Ohlin模型分別指出國際貿易的發生是因為技術差異(李嘉圖)或要素稟賦(H-O)的關係。所以,勞動豐富國會出口布(勞力密集),土地豐富國則出口小麥(土地密集)有些貿易型態可以上述理論來解釋,有些則否,http:/,規模經濟,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以及不完全競爭(imperfect competition)為另外兩種有關貿易的解釋有些產業必須投入巨幅與固定的成本(fixed costs)(尤其是研發支出),這使得其平均總成本隨著產出的增加而逐漸降低,而貿易正可使得產出大幅擴張譬如,飛機的製造即需投入大量的研發成本。若其
20、生產只供應國內消費的話,市場可能不夠大到足以支持一家廠商。而若可以出口,加上國外的市場,即可將研發成本分布於更大的銷售量,降低了平均成本,http:/,內部與外部規模經濟,若一廠商成本隨著其產出的增加而遞減,即具有內部規模經濟(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而若一產業內所有廠商之成本均隨著整個產業的擴大而減少,即為具有外部規模經濟(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尤其是在外部規模經濟的情況,也許只有透過貿易的擴張,才能使產出水準大到足以具有規模經濟。也就是說,光本國市場並不足以使成本降低,只有擴大到全球市場才足夠,http:/,規模經濟發生的
21、原因,外部規模經濟的發生,有幾種原因。當一產業大多數廠商均集中於某一地理區位,可能會產生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s),而也可集結眾多的專業勞工,這些都有助於成本的降低內部規模經濟的發生可能是因為廠商投入極大的固定成本,或因為生產具有規模報酬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的特性,http:/,外部規模經濟下的PPC,如下圖,外部規模經濟的存在改變了生產可能曲線的形狀。當一國生產越多的電腦,其生產成本即越低,也就是機會成本遞減。當其進行貿易,隨著出口產品生產的增加,將使無差異曲線達於較無貿易時為高的水準,電腦,汽車,http:/,產品循環理論,V
22、ernon的產品循環(product cycle)解釋隨著時間的轉變,比較利益會有所改變。它將生產的改變分為四個階段:一國產品的開發並銷售於國內(第一階段)當國內生產增加,產品開始銷到國外(第二階段)當專利過期,技術經由其他途徑外移,本國所享獨占利益消失;外國廠商開始生產,本國的市場佔有率逐漸減少本國最後成為產品的淨進口國市場佔有率的消失,意味該進行新的研發了。不過,若第一階段與第三階段間的時間差距降低,企業即較不願從事風險高的產品開發,因為第一、二階段的收入可能不足以彌補投資的成本這種動態的比較利益,對商業與貿易政策具有重要意涵,http:/,產業內貿易,若一國生產產品享有活躍的國內市場,其
23、廠商即可儘量利用規模經濟的優勢,將產量持續擴大,並尋求出口到國外市場的機會當產品可多樣化,譬如說汽車,就可進行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譬如德國可出口BMW汽車,並從英國進口Jaguar汽車;瑞典出口Saab到英國與德國,並從義大利進口Fiat這些貿易的發生,並非相對資源稟賦或技術的差異,而是因為消費者的嗜好,以及內部規模經濟之故,http:/,不完全競爭,不完全競爭是另一個發生貿易的原因。當產業具有獨占性競爭的特性,那麼貿易的開放將使得消費者因更多產品的種類,以及更低的產品價格而獲利若存在Cournot競爭的情形,廠商的產出之間具有互賴(interdependen
24、ce)的關係,所以若能將利潤從國外競爭者轉移至國內廠商,將使本國獲利增加,http:/,廠商的勾結,在不完全競爭的情況下,廠商會嘗試相互勾結。勾結的形式有多種,最明顯的是卡特爾(cartel):多個廠商或國家共同行動,集結其市場佔有率以取得獨占利潤最有名的卡特爾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在1970與1980年代,該組織成員國以巨幅削減石油的供應而促使油價大增卡特爾要成功,必須具備條件為:替代產品極少(若有的話)卡特爾必須包含多數的實際或潛在供應者,http:/,傾銷,出口廠商常被控以傾銷:當不同市場的需求彈性不同,廠商即可以較低價格將產品輸出於較具彈性市場,而以較高價格輸出於較不具彈性的
25、市場,而取得最大利潤掠奪性傾銷(predatory dumping)。廠商以較本國市場為低的價格輸出到國外,並以關稅獲配額保護本國市場;以低價拼倒其出口市場的競爭廠商,即可擴大出口市場的佔有率。這主要是因為其在國內市場享有獨占或寡占的利潤,可彌補其在國外削價的損失。一旦出口市場的競爭消失,即可將價格提升至成本之上,以回收過去的損失,http:/,台灣貿易史,http:/,明朝時期(1624年之前),明朝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海上走私乃大為盛行,中國的海盜和日本的倭寇在東亞的海上一邊打劫,一邊貿易一般私人的貿易船也需要靠行才能自保,海盜們和靠行的小貿易商逐漸形成集團力量。他們不斷移動根據地以逃避官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课件 大学 课件 国际贸易 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2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