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研究-文字.ppt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研究-文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研究-文字.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研究,文字篇,一、为什么说汉字难学,客观原因:汉字的字音与字形是脱离的,字形没有表音功能,不能按字形自然读出它的字音来,读汉字的字音要靠死记硬背。学习汉字的读音,要通过学习汉字的另设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所列的字母来解决。主观原因:对汉字的性质、特点认识不清,教汉字的方法不对,二、“字本位”理论,(一)“字本位”理论的语言学背景“字本位”是相对“词本位”提出来的语言学问题。词本位与字本位的最大区别是:词本位以语法研究为中心,字本位以语义研究为中心。过去的汉语研究都是以印欧语(主要是英语)的词本位为基础的,都是词本位的翻版,其本质都不是汉语的本位。王艾录、徐通锵、王洪君、潘文
2、国、汪平、鲁川等学者在总结20世纪汉语研究的失误后,结合汉语的特点,先后提出了字本位理论,代表人物为徐通锵和潘文国。他们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因此,汉语研究应以“字”为本位。,什么是词,什么是汉语的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语言学家。而把汉语中的词跟词组区分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所说:“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语言学家的任务是从词分析语素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语言学家的课题是研究哪些字群是词,哪些是词组。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因为本来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其实啊,讲汉语语法也不一定非有词不可。讲汉语语法,也许词不是绝对必要,
3、可是从词汇的角度看,现代汉语的语汇显然不能再以字为单位。用汉字写汉语,这个问题还不十分显露;如果改用拼音文字,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了。”(吕叔湘全集第六卷,辽宁教育出版社,第211212页)。,赵元任先生在1975年写的汉语词的概念机器结构和节奏一文中说:“如果我们深入观察现代汉语的语词构造并试图找出类似其他语言里word 那样的小单位,就会发现,有时候一个音节词像一个word,有时则两个或更多个音节词结合在一起才像一个word。随着中国的当代学者逐渐意识到其他语言里word这一级单位,就开始为它寻配一个新的术语。但由于还没有人能开发出一套以客观的方法处理观念的技术,语言学家只能满足于有形式的标
4、准来作词的标记”。“按西方语言学家的眼光来分析汉语并确定像结构词这样的单位可能有用:一方面跟音节词的字区分开来,另一方面跟短语和句子区分开来,但这不是汉人想问题的方式,汉语是不计词的,至少最近还是如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词则是在许多不同的意义上都是辅助性的副题。”,王力先生说:“汉语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不是以词为单位的”,“要了解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单就这个词的整体去理解它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个词的构词成分(一般是两个字)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解释其整体,才算是真正彻底理解这个词的意义了。”张志公先生1985年讲到汉字和汉字教学时说:“我们引进西方语言学之后,曾经依例要区分字和
5、词,大家发现,这个工作是相当困难的。”,(二),“字本位”理论的基本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弃词而选字,倡导字本位呢?就是由于词是一种舶来品,在汉语中没有根,而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是汉语的载体,而且也是汉文化的根”(“字本位”和语言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徐通锵先生以字本位思想为核心构建出研究汉语的一种综合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的提出在中国语言学界引发许多讨论和争议。英语等印欧语的结构基础是句子,其结构格式11=1表现为:1个主语1个谓语=1个句子。印欧语控制语言结构特点的常数“1”在句法层,词受制于句子,词类划分由句子控制,名词和动词是两大基本类别。以主语和谓语一致原则为基础构成基本的形态句法
6、规则,是语法型语言。汉语的结构关联基点是词,其结构格式11=1表现为:1个音节1个概念=1个词,是语义型语言,突出语义句法。语言结构基础不同决定了它们语法规则的重大差异,需要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去描写。这篇文章是徐先生最早包含字本位思想的论文,但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字”为结构关联的基础,表述为音节与概念、词的关联。但“音节”是语音层面的单位,“词”是语法层面的单位,都是单层次的结构单位,作为结构关联的基本单位都不恰当,只有“字”具有跨层面的内涵。徐先生明确提出这一关联的枢纽就是字,即1个字1个概念1个音节。字作为语言结构关联的基础,应该成为汉语研究的立足点,1997年,徐通锵论著语言论语义型语言
7、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出版,这是徐先生在这一时期字本位理论研究成果的集成,力求摆脱印欧语的眼光,以字为汉语结构的基点,对汉语的语音、语汇、句法做了全方位的研究,构建了汉语结构研究的理论体系。全书分五部分:绪论、一般原理、音韵、字和汉语的构辞法、语义句法。绪论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反思汉语研究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西学东渐后西方语言理论和汉语实际结合的过程,分析了其中得失。认为汉语音韵研究在接受西方理论的同时没有割裂汉语的研究传统,成效显著,而在语法研究中,一方面传统的基础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印欧语的眼光影响了我们实事求是地研究汉语结构。要摆脱印欧语眼光的束缚,就应该立足于汉语的结构基点去吸收西方语言学理论中
8、那些于我们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和方法,这一结构基点就是字。,2005年出版的汉语结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在以往字本位理论的基础又有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汉字和汉语的特有的密切关联和字的形音义三位一体。论著提出汉语书面语的规范化不断巩固和加强“文”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来控制和影响“语”的演变,使其不能超越与“书同文”相对应的汉语结构格局所能控制的范围,前文提到的文白异读现象,就体现了“文”对“语”的演变的影响。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使语言的各个层面粘结在一起,呈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字形中蕴含着丰富的汉语结构信息,对字的研究是对汉语语音、语义、语汇、语法的综合性研究。2.强调语汇研究和
9、语法语用研究的结合,以字为基础研究汉语语汇的生成。论著提出以核心字为基础生成字组是汉语语汇生成的基本途径,而根据此途径形成的生成模式对借字等原无意义的音节进行字化的改造,则是丰富汉语语汇的一条重要途径。,3.提出字的语法化的“阶”的思想,更系统地揭示出字与其他各层次的结构单位的关联。字的特点是以语义为核心,它的线性组合是编码机制的调整带来的语汇化过程,是组字代替造字,也是字实现语法化的第一步。字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过联结的标记而成为表达一个概念的单位,这种联结标记是虚字。这比字组的语法化上了一个台阶,称为次阶。高于字块的结构层次是读,高于读的是句,读和句也可分别称为形句和意句。这一层级的结构单
10、位与字、字组和字块相比,不仅仅是客观的结构单位,而且有说话人的主观因素参与和渗入语句的结构,对所陈述的事件表现出他的主观感情、态度和意向,语气字是重要的表达标记,这是语法化的末阶。三个语法化的阶,使字组、块、读各级单位都能发挥语法的潜能,为“因字而生句”架设过渡的桥梁,随着“阶”的提升,所借助的另一个字的字义的虚化程度也就越高,呈现出语法化的阶与字义虚实的正比关系。4.强调语法结构与思维方式的联系。认为汉语社团“比类取象”、“援物比类”是隐喻的思维方式,与印欧语的推理式思维有很大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与不同类型的语法结构相联系。思维方式的差异根植于语言结构的差异,而由此形成的思维理论则又成为语法
11、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字本位”理论目前尚不属于一种成熟的学说。它并没有为汉语研究提供尽善尽美的答案,甚至在某些方面尚未给出现成的答案,这一理论本身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是,“字本位”理论毕竟提出了汉语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三)字本位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吕必松先生的汉语教学路子研究刍议指出,“一种语言教学的路子必须与这种语言的特点相一致。根据印欧系语言特别是英语的特点研究出来的教学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汉语教学的特殊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汉语特点,找到一条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学习规律的教学路子”。潘文国先生在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同样强调汉语教学应立足于汉语本体,西为中用,。“词
12、本位”语法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造成的弊端 对外汉语教学在英语的语法体系中运行(如采取英语语法中划分主谓宾的方法进行句子分析;采用英语等拼音文字音结合的特点,在教学中教说什么话,就教写什么字),许多语言教学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如用英语的主-谓语句式对“台上坐着主席团”进行句子分析就很难把语法问题讲清楚。甚至同一句子的分析也会因方法角度的不同而分析结果有异。同样,以词为单位的教学法虽然迎合了外国学生,尤其是英语国家学生所熟悉的音义结合的认知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符合汉语以及汉字的特点与要求。把词作为基本语法单位,学生难以对双字词和多字词中的汉字形成独立的概念,也就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外国留学生要真
13、正学好汉语,对汉语的字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汉字具有与西方文字完全不同的性质,这一点索绪尔早已提出。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文字体系: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前者以汉语为代表,后者以印欧语为代表。西方哲学家们认为,语言是人用声音表达出来的。声音的符号是第一性的符号,文字记录声音,因而是符号的符号;而中国古代的哲人们认为,概念是由视觉符号表示的,语音是次生的。中国古代讨论语言起源都是从字形着手的,从易经到许慎的说文解字,莫不如此。正是由于汉字的形成和构造中包含着汉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所以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在比较汉语的字与英语的word以后得出了如下结论:“按西方语言学家的眼光来
14、分析汉语并确定像结构词这样的单位可能有用:一方面跟音节词的字区分开来,另一方面跟短语和句子区分开来但这不是汉人想问题的方式,汉语是不计词的,至少直到最近也还是如此。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字是中心主题,词在许多不同的意义上都是辅助性的副题,节奏给汉语裁定了这一样式。”(赵元任1968)他是最早认识到“词本位”在汉语教学中的弊端并从而提出“字本位”思想的。,1.语音 汉字字音采用声韵调结构而不是元辅音系统,这是字本位理论的体现,是汉字“一形”、“一音”、“一义”三位一体中“一个音节”分析的产物。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必须首先对两种语言,尤其是汉语音韵上的特点有所分析区别,才能让学习者更好掌握汉字字音的
15、学习。例如,明白了汉语一字一音节,各字音节清晰,字与字之间不像英语那样连读,所以汉语的“延安(yianan)”不能读成“叶南(yianan)”。比如,汉语构成音节的方法是前声后韵,声调则附丽在整个音节上,而声调与英语的句调在表现形式上,功能上是完全不同的,让外国学生明白其间的差异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西方来的学生往往在声调的掌握上有很大的困难。又如汉语的音节清晰而拼合过程模糊,比较适合以一个个孤立的音节为单位的文字的需要,这可以让外国学生在学习感到困难的汉字时减轻畏难情绪,等等。汉语语音特点是由字这一汉语的本质特性决定的。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也只有采用声韵调的教学法,外国学习者才能真正掌握
16、汉语语音。,2、汉字 按照词本位的教学法:第一,学单词只讲“音义”结合,不必讲字形。第二,即使讲字形,只讲一笔一划怎么书写,就象把英语字母拼成单词一样。加剧了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畏难情绪,觉得汉字不可理喻、不但难学难认,而且难写难记。其实汉字的构词能力非常强。据统计,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能组成现代汉语所使用的7万个词,平均每个汉字能构成合成词20个。(张凯1997)。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学习阶段,采用字本位的原则,利用字形分析与构字规律来学汉字就有效得多。先学常用字,并尽量控制字的构词数,让学生打消汉字难学的念头,因为汉字学习几乎可以“以一顶二十。”可以先教构字能力强的独体字或别的成字部
17、件,然后再教由它们组成的生字。如先学“方”,再学“房”、“放”、“防”等。潘文国先生认为,“目前中国的小学大量采取认字、组词、扩词的教学方法,这是适合汉语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应该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其中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是辽宁省黑山北关学校1958年创造的集中识字法,即“基本字带字”,把由同一个成字部件即基本字所构成的一组汉字一起教,并用基本字一串一串地带生字。如,工江(jiang江水)红(hong红色)力边(bian江边)劳(lao劳力)动(dong动手)“工”既是部件,也是一个字,所以称为“基本字”。,3.词汇 依据字本位理论,汉语的造字和组词原则是一致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为 第二语言 教学 汉语 研究 文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22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