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知识及技能概论.ppt
《传染病防治知识及技能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治知识及技能概论.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染病防治知识及技能概论,感染科主任医师 辛建文,培训内容,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操作规范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疫情报告预防传染病的处置规范与处置流程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操作规范,法律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规2003年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6年 艾滋病防治条例规章2002年 消毒管理办法2003年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4年 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2005年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2006年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及标准2001年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3年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03年 医
2、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2004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年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2004年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2005年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5年 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2008年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2009年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6个技术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010年 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
3、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掌握的内容,-1989年2月21日第七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于2004年12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掌握的内容,新法共9章80条 总则 传染病预防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疫情控制 医疗救治 监督管理 保障措施 法律责任 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掌握的内容,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
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掌握的内容,某些传染病病种的特殊管理对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的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艾滋病防治条例重点内容,明确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权利。不得歧视艾滋病病
5、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有关信息;医疗机构不得推诿或者拒绝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其他疾病进行治疗;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应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艾滋病防治条例重点内容,规定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应当接受有关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
6、意传播艾滋病;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艾滋病防治条例重点内容,将“四免一关怀”政策制度化、法律化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向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治疗和咨询。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遗留的孤儿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免收杂费、书本费;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应当减免学费等相关费用。对生活困难并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
7、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和工作。,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第五条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一)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
8、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第八条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一)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二)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三)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发生以下情
9、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发生以下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医务人员艾滋
10、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第十一条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第十三条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
11、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
12、程序。,传染病流行动态,2013年(2013年1月1日零时至12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6416418例,死亡16592人,报告发病率为473.87/10万,死亡率为1.23/10万。2013年,全国共报告甲类传染病发病 53例,死亡1人,报告发病率为0.0039/10万,比2012年下降30.36%,死亡率为0.0001/10万,与2012年持平。乙类传染病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它共报告发病3057410例,死亡16300人,报告发病率为225.8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分别较2012年下降5.43和3.
13、00。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3.26%,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流行性出血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8.09%。同期,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358955例,死亡291人,报告发病率为248.07/10万,死亡率为0.02/10万,分别较2012年下降10.50%和51.25。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丙类报告发病总数的99.29,报告死亡数居前三位的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
14、行性感冒,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8.28。,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WS(卫生行业标准),甲类传染病,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 1.1 临床表现 1.1.1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 48h 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1.1.2 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1.1.3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综合征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1.1.4 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1.1.5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1.1.6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
15、克综合征。1.1.7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后创面也呈灰黑色。1.1.8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浑浊。1.2 接触史 1.2.1 患者发病前 10d 内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1.2.2 在 10d 内接触过来自鼠疫疫区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1.2.3 患者发病前 10d 内接触过具有 1.1.1 及 1.1.4 特征的患者并发生具有类似表现的疾病。1.3 实验室检验结果 1.3.1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尸体脏器、管状骨骺端骨髓标本中分离到鼠
16、疫菌。检验材料的采取及分离步骤见附录 A 和附录 B。1.3.2 上述标本中针对鼠疫菌 caf 1 及 pla 基因的 PCR 扩增阳性,同时各项对照成立。1.3.3 上述标本中使用胶体金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反相血凝试验中任何一种方法,检出鼠疫菌 F1 抗原。1.3.4 患者的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动血凝试验检测,针对鼠疫 F1 抗原的抗体滴度呈 4 倍以上增长。,2 诊断原则 2.1 具有 1.1.1 项临床表现;或具有 1.2.1 项接触史,同时出现 1.1.2 至 1.1.8 中任何一项临床表现者为急热待查。2.2 发现急热待查患者具有或项接触史,或获得项实验
17、室检验结果,应作出疑似鼠疫诊断。2.3 急热待查或疑似鼠疫患者,获得 1.3.1 项、或 1.3.2+1.3.3 项、或者 1.3.4 项检验结果,应作出确诊鼠疫诊断。3 诊断分型 3.1 按临床表现 1.1.2 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腺型鼠疫。3.2 按临床表现 1.1.3 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败血型鼠疫。3.3 按临床表现 1.1.4 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肺型鼠疫。3.4 按临床表现 1.1.5 诊断的鼠疫病例,为眼型鼠疫。53.5 按临床表现 1.1.6 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肠型鼠疫。3.6 按临床表现 1.1.7 诊断的鼠疫病例,为皮肤型鼠疫。3.7 按临床表现 1.1.8 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脑
18、膜炎型鼠疫。4 排除鼠疫诊断 4.1 在疾病过程中,确诊为其他疾病,可以解释所有的临床表现,且针对鼠疫进行的所有实验室检验结果均为阴性。4.2 在疾病过程中未确诊鼠疫,发病 30d 后,针对鼠疫 F1 抗原的抗体检验结果仍为阴性,或达不到滴度升高 4 倍的标准。,霍乱(WS 289-2008)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 1.1.1 生活在霍乱流行区、或 5d 内到过霍乱流行区、或发病前 5d 内有饮用生水或进食海(水)产品或其他不洁食物和饮料等饮食史。1.1.2 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1.2 临床表现 1.2.1 轻型病例 无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常无发热和里急后重表
19、现。少数病例可出现低热(多见于儿童)、腹部隐痛或饱胀感,个别病例有阵发性绞痛。1.2.2 中重型病例 腹泻次数频繁或剧烈,粪便性状为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等休克表现。1.2.3 中毒性病例 为一较罕见类型(干性霍乱),在霍乱流行期出现无泄吐或泄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1.3 实验室检测 1.3.1 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 O1 群和(或)O139 群霍乱弧菌,操作方法见附录 A。1.3.2 在腹泻病患者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 O1 群和(或)O139 群霍乱弧菌,操作方法见附录 A。1.3.3
20、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毒素基因 PCR 检测阳性。1.3.4 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快速辅助检测试验阳性。2 诊断原则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判断。,3 诊断 3.1 带菌者 无霍乱临床表现,但符合 1.3.1 者。3.2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诊断:3.2.1 具备 1.1.2 加 1.2.1 者;63.2.2 具备 1.2.1 加 1.3.3 者;3.2.3 具备 1.2.1 加 1.3.4 者;3.2.4 具备 1.2.3 加 1.3.3 者;3.2.5 具备 1.2.3 加 1.3.4 者;3.2.6 具备 1.2.2 者。3.3 临
21、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诊断:3.3.1 具备 1.2 中的任一项并具备 1.3.2 者;3.3.2 在一起确认的霍乱暴发疫情中,暴露人群中具备 1.2 中的任一项者。3.4 确诊病例 3.4.1 凡具备 1.2 中的任一项并同时具备 1.3.1 者;3.4.2 在疫源检索中,粪便培养检出 O1 群和(或)O139 群霍乱弧菌前后各 5d 内有腹泻症状者。,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 286-2008)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1.1 发病前 14d 内曾经接触过疑似或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 SARS 病例,尤其是与其密切接触。1.1.2 病例有明确传染他人,尤其
22、是传染多人发病的证据,他人或多人被诊断为疑似或临床或实验室确诊 SARS 病例。1.1.3 发病前 14d 内有与果子狸或相关野生动物的接触史,如曾经到过饲养、贩卖、运输、加工、烹饪果子狸或相关野生动物的场所和环境,直接接触过其分泌物和(或)排泄物等。1.1.4 从事SARS-CoV 检测、科研的相关实验室工作人员。1.1.5 发病前 2 周内居住在或曾经到过 SARS 流行的区域(由卫生部组织专家评估确定)。1.2 临床表现 SARS 的潜伏期通常限于 2 周之内,一般 2d10d。,1.2.1 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自发病之日起 2 周3 周内病情都可处于进展状态,主要有以下三类症状:A)发
23、热及相关症状: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体温一般高于 38,常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头痛、乏力、肌肉和关节酸痛。在早期,使用退热药可有效;进入进展期,通常难以用退热药控制高热。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对热型造成干扰。B)呼吸系统症状:咳嗽不多见,表现为干咳,少痰,少数患者出现咽痛。可有胸闷,严重者逐渐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多见于发病 6d12d 以后。C)其他方面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2.2 体征 SARS 患者的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偶有局部扣浊、呼吸音减低等少量胸腔积液的体征。
24、1.2.3 实验室检查 1.2.3.1 外周血像 a)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减低。b)大多数 SARS 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减少,随病程进展呈逐步减低趋势,并有细胞形态学变化。判断淋巴细胞计数减低的临界值为 1.2109/L。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0.9109/L。c)发病后期常容易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1.2.3.2 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细胞计数减少,以 CD4+亚群减低为著。CD4+/CD8+正常或降低。1.2.3.3 其他 部分患者伴有肝功能及肾功能异常,LDH、ALT、AST、CK 的升高。,1.2.4
25、影像学表现 SARS 患者的胸部 X 线和 CT 基本影像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和肺实变影。a)磨玻璃密度影:磨玻璃密度影在胸部 X 线和 CT 上的判定标准为病变的密度比血管密度低,其内可见血管影像。在 X 线胸片上磨玻璃密度影也可采用低于肺门的密度作为识别标准。磨玻璃密度影的形态可为单发或多发的小片状、大片状,或在肺内弥漫分布。在 CT 上有的磨玻璃影内可见细线和网状影,为肺血管分支、增厚的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质的影像。磨玻璃密度影内若合并较为广泛、密集的网状影,称为“碎石路”(crazy paving)征。有的磨玻璃影内可见含有气体密度的支气管分支影像,称为“空气支气管”(air bronch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防治 知识 技能 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20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