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技术.ppt
《防雷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雷技术.ppt(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防雷技术,提 纲,一、雷电基础知识二、雷电危害方式三、现代防雷技术四、油(气)田、石油化工、石油销售企业防雷安全技术规定五、接地电阻检测,雷电,雷电是一种大气自然现象,它是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公布的对人类威胁最严重的八大自然灾害之一。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雷电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除了灾难,它留给人类更多的是迷信和恐惧。直到17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实验证实了天电(雷电)与地电的同一性,并发明和使用了“避雷针”,人们才逐步对雷电有了理性和科学的认识。地球上,任何时刻都会有约2000个地点出现雷暴,平均每天要发生800万次闪电,每次闪电在微秒级瞬间可释放出55KWh以上能量。,雷电对
2、人类的贡献,在雷电发生的一瞬间,除了产生极强的电流和高温外,还会产生大量的臭氧,大气中的臭氧层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保护伞,能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危害。雷电也是一种巨大的声波,可使空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丧生。所以雷雨后的空气特别洁净而清新。雷电又是一种高效的天然肥料,雷电发生时,空气中的氮和氧会经电离和化合而形成易被植物吸收的氮肥。,雷电灾害,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雷暴活动十分频繁,全国有21个省会城市的年最多雷暴日均在50天以上,最多达到了134天。据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办公室不完全统计,在1997年2005年的9年间,全国雷击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的雷电灾害事故就有200多起。2
3、006年全国因雷击事故明显多于往年,仅18月全国已发生雷电灾害事故13000多起,直接经济损失近3亿。2006年7月3日温家宝总理做出“提醒各地、有关部门加强防雷工作”的重要批示。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10亿美元,死亡人数在3千人以上,这个数据的统计还不包括我国。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约有3000人至4000人,财产损失在50亿到100亿元人民币。,一、雷电基础知识,(一)雷云的形成(二)雷击(三)雷击三种主要形式(四)雷电的主要特点(五)雷电流的特性(六)闪电的电荷量(七)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一、雷电基础知识,(一)雷云的形成,根据大量科学测试可知,地球本
4、身就是一个电容器。通常大地稳定地带负电荷50万库仑左右,而地球上空存在一个带正电的电离层,这两者之间便形成一个已充电的电容器,它们之间的电压为300kkV左右,并且场强为上正下负。当地面含水蒸汽的空气受到炽热的地面烘烤受热而上升,或者较温暖的潮湿空气与冷空气相遇而被垫高都会产生向上的气流。这些含水蒸气的上升气流上升时温度逐渐下降形成雨滴、冰雹(称为水成物),这些水成物在地球静电场的作用下被极化,负电荷在上,正电荷在下,它们在重力作用下落下的速度比云滴和冰晶(这二者称为云粒子)要大,因此极化水成物在下落过程中要与云粒子发生碰撞。碰撞的结果使其中一部分云粒子被水成物所捕获,增大了水成物的体积,另一
5、部分未被捕获的被反弹回去。而反弹回去的云粒子带走水成物前端的部分正电荷,使水成物带上负电荷。由于水成物下降的速度快。而云粒子下降的速度慢,因此带正、负两种电荷的微粒逐渐分离(这叫重力分离作用),如果遇到上升气流,云粒子不断上升,分离的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形成带正电的云粒子在云的上部,而负电的水成物在云的下部,或者带负电的水成物以雨或雹的形式下降到地面。当上面所讲的带电云层一经形成,就形成雷云空间电场,空间电场的方向和地面与电离层之间的电场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上正下负,因而加强了大气的电场强度,使大气中水成物的极化更厉害。在上升气流存在的情况下更加剧力分离作用,使雷云发展得更快。,一、雷电基础知识,
6、一、雷电基础知识,大约6000 米,-,+,-,+,-,+,-,+,-,+,-,+,-,+,-,+,-,+,+,电磁场,+,+,+,+,+,+,+,+,+,+,+,+,一、雷电基础知识,(一)雷云的形成(二)雷击(三)雷击三种主要形式(四)雷电的主要特点(五)雷电流的特性(六)闪电的电荷量(七)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二)雷击,一、雷电基础知识,所谓的雷击是指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一、雷电基础知识,云层对云层放电,一、雷电基础知识,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一、雷电基础知识,(一)雷云的形成(二)雷击(三)雷击三种主要形式(四)雷
7、电的主要特点(五)雷电流的特性(六)闪电的电荷量(七)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一、雷电基础知识,一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叫做“直击雷”。二是带电云层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荷。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流散电阻大,以至出现局部高电压;或者由于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叫做“二次雷”或称“感应雷”。三是“球形雷”。在雷电频繁的雷雨天,偶然会发现紫色、殷红色、灰红色、蓝色的“火球”。这些火球有时从天空降落,然后又在空中或沿地面水平方向移动,有时平移有时滚动。
8、这些“火球”一般直径为十到几十厘米,也有直径超过一米的。“火球”存在的时间从几秒到几分钟,一般为几秒到十几秒居多。这种“火球”能通过烟囱、开着的窗户、门和其他缝隙进入室内,或者无声地消失,或者发出丝丝的声音,或者发生剧烈的爆炸。这种“火球”虽然发生的几率很小,但发生的次数也相当多。人们常把它叫做“球形雷”。,(三)雷击三种主要形式,一、雷电基础知识,(一)雷云的形成(二)雷击(三)雷击三种主要形式(四)雷电的主要特点(五)雷电流的特性(六)闪电的电荷量(七)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一、雷电基础知识,雷电冲击电流大,甚至高达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时间短,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三个阶段不会超过6
9、0微秒。雷电流有的可达10千安/微秒的变化梯度。有强大的冲击电压高达上亿伏。,(四)雷电的主要特点,一、雷电基础知识,(一)雷云的形成(二)雷击(三)雷击三种主要形式(四)雷电的主要特点(五)雷电流的特性(六)闪电的电荷量(七)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一、雷电基础知识,(五)雷电流的特性,雷击的发生、雷电流大小主要与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季节和气象等有关。典型的雷雨云电荷分布:雷雨云下部带负电,而上部带正电。一次雷击大多数分成34次放电,一般是第一次放电的电流最大,正闪电的电流比负闪电的电流大一般平原地区比山地雷电流大,正闪电比负闪电大,第一闪击比随后闪击大。,一、雷电基础知识,(一)雷云的形成
10、(二)雷击(三)雷击三种主要形式(四)雷电的主要特点(五)雷电流的特性(六)闪电的电荷量(七)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一、雷电基础知识,闪电电荷是指一次闪电中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和的数量。一次闪电放电电荷Q可从零点几库仑到1000多库仑。第一次负闪击的放电量在10多库仑者居多。,(六)闪电的电荷量,一、雷电基础知识,(一)雷云的形成(二)雷击(三)雷击三种主要形式(四)雷电的主要特点(五)雷电流的特性(六)闪电的电荷量(七)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一、雷电基础知识,雷电活动 雷电活动从季节来讲以夏季最为活跃,冬季最少;从地区分布来讲是赤道附近最活跃,随纬度升高而减少,极地最少。雷电日 一年当中该地
11、区有多少天发生耳朵能听到雷鸣的天数称该地区年平均雷电日。,(七)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雷电活动规律及雷击的选择性 我国年平均雷电日数按地理环境分布规律。我国平均雷电日的分布,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西北地区一般15日以下;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平均雷电日在1540日之间;长江以南地区平均雷电日达40日以上;北纬23以南地区平均雷电日达80日。广东的雷州半岛地区及海南省,是我国雷电活动最剧烈的地区,年平均雷电日高达120130日。,一、雷电基础知识,一、雷电基础知识,雷击与地质条件有关。雷击与地形与地物条件有关。雷击与建筑物结构及其所附属构件条件有关。雷击与建筑物内外设备的条件有关。,
12、一、雷电基础知识,易受雷击的部位雷击的地点:第一、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地方,如有金属矿床的地区、河岸、地下水出口处、湖沼、低洼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第二、山坡与稻田接壤处;第三、具有不同电阻率土壤的交界地段。易遭受雷击的建(构)筑物:第一、高耸突出的建筑物,如:采油与修井井架、烟囱、油罐、轻烃塔、水塔、电视塔、高楼等;第二、排出导电尘埃、废气热气柱的厂房、管道等;第三、内部有大量金属设备的厂房;第四、地下水位高或有金属矿床等地区的建(构)筑物;第五、孤立、突出在旷野的建(构)筑物。同一建(构)筑物易遭受雷击的部位:第一、平屋面和坡度1/10的屋面:檐角、女儿墙和屋檐;第二、坡屋度1/10且1/2
13、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和屋檐;第三、坡度1/2的屋面:屋角、屋脊和檐角;第四、建(构)筑物屋面突出部位,如烟囱、管道、广告牌等。,一、雷电基础知识,(一)直击雷危害(二)雷电的二次危害作用(三)雷电反击和引入高电位,二、雷电危害方式,二、雷电危害方式,(一)直击雷危害,二、雷电危害方式,1、雷电流热效应 雷电通道的温度可高达6000 20000,雷击点的发热量约为5002000J。1980年8月和1981年3月,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等单位进行了石油储罐雷击模拟实验,模拟雷电流能量133.4 201.8J,钢板熔化深度为0.076 0.352mm。由于实际雷电流热量远大于模拟实验热量,若按5倍计算
14、,实际雷击点钢板熔化深度应为0.4 1.7mm。,二、雷电危害方式,案例1:1998年7月13日16:00某油库200t柴油4号油罐遭受雷击爆炸起火。事故主要原因是油罐上部呼吸阀无阻火器,油罐上无避雷针,造成雷电直接击到油罐呼吸阀上,引起油罐油气着火爆炸。,案例2:2005年7月10日21:50,某油田公司6#井一号站100m3油罐进油时遭雷击,出油气口上着火。,案例3:某油库铁路装卸作业区,铁路油罐车发生火灾。事故原因:油罐车插入鹤管正在卸油,此时直击雷直接击到鹤管上,引燃槽车上部可燃气体,造成爆炸着火。,二、雷电危害方式,二、雷电危害方式,案例4:雷击装置放空管着火,二、雷电危害方式,易遭
15、直击雷着火的排气管,有的企业在雷雨天将装置排气管通入蒸气加以保护,二、雷电危害方式,二、雷电危害方式,案例5:人遭直击雷 2005年6月15日13时,庄河市吴炉镇和平村两名小学女生在吃完午饭返校途中,被响雷击中头部,其中一人死亡,一人重伤。2004年 7月24日16时左右海南省儋州市光村镇光村小学街老市场发生雷击事故,两名小学生在雷雨中行走,不幸被雷击造成一死一伤。,2、雷电流的机械效应 雷电的幅值可达几百千安,雷电流沿着物体通过时,物体内部的水分受热急剧汽化或分解出气体剧烈膨胀,产生强大的机械力。,二、雷电危害方式,3、雷电流电动力效应 假设雷击导线的电流为100kA,两导线的距离为50cm
16、,这两根导线每米都受到408kg的力。,二、雷电危害方式,(一)直击雷危害(二)雷电的二次危害作用(三)雷电反击和引入高电位,二、雷电危害方式,(二)雷电的二次危害作用,二、雷电危害方式,二、雷电危害方式,1、静电感应,高压架空线路:300400kV低压架空线路:100kV电信线路:4060kV,案例1:五万立方米浮顶原油罐雷击着火 一九八七年八月十一日下午七时四十分左右,某石化公司五万立方米原油罐 103#浮顶原油罐被雷击造成油气着火。职工及时发现报警,厂立即出动了 8 台消防车进行补救,十分钟左右控制住火势。附近文冲造船厂、黄埔港务局以及广州市消防队先后派出 26 台消防车前来支援,至晚上
17、 9 时 30 分油罐火灾全部扑灭。火灾未发生人身伤亡,未影响正常生产,油罐设备未遭受损坏。据事故后调查计算,事故烧掉原油 1.51 吨。案例2:1999年8月27日凌晨2时许,浦东高桥上海炼油厂遭雷击,105号浮顶油罐(储油量2万吨)被雷击中起火。由于厂消防队扑救及时,火势于2时32分扑灭,未造成重大损失。经检查,油罐防雷接地装置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据分析,起火原因是油罐密封胶圈渗漏出的油气与空气混合被雷击中引起燃烧。,二、雷电危害方式,二、雷电危害方式,+,外浮顶油罐雷电静电感应着火示意图,二、雷电危害方式,2、电磁感应,二、雷电危害方式,案例1:黄岛油库爆炸事故 1989年8月12日9时5
18、5分,随着一条刺目的闪电撕破长空,其5号半地下储油罐内储存的1.6万吨原油燃烧,火焰高达数十米,形成3400余平方米的大火。黄岛大火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起油库大火,燃烧104小时(5天4夜)。黄岛油库火灾造成40名消防战士和5名油库职工牺牲,66名官兵和12名油库职工受伤,烧毁油罐5座,原油34.6万吨老罐区所有配套设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并且污染了青岛附近的大面积海域,造成了3万多尾黑鲷鱼、3000只海貂、上亿尾鱼苗死亡,5000亩虾池、1160亩扇贝养殖场和2.2万亩海滩被毁,正值夏季的著名青岛海水浴场被迫关闭了后半个夏季,其间损失不可估量。这起史无前例的国内油火本来完全可以
19、避免,因为它是一起在不该发生的地点,不该缺乏的措施、不该疏忽的管理和不该失误的扑救情况下产生的大火。这四个“不该”有一个做好了,就不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事故原因及分析 事故原因是由于该库区遭受对地雷击产生感应火花而引起油气爆炸着火。根据是:(1)8月12日9时55分左右,有6人从不同地点目击,5号油罐起火前,在该区域有对地雷击。(2)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测得,当时该地区曾有过二三次落地雷,最大一次电流104kA。(3)5号罐的罐体结构及罐顶设施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预制板裂缝和保护层脱落,使钢筋外露。罐顶部防感应雷屏蔽网连接处均用铁卡压固。油品取样孔采用九层铁丝网覆盖。5号罐体中钢筋及金属部件
20、的电气连接不可靠的地方颇多,因感应电压而产生火花放电。(4)根据电气原理,5060米以外的天空或地面雷感应,可使电气设施100200毫米的间隙放电。从5号油罐的金属间隙看,在周围几百米内有对地的雷击时,只要有几百伏的感应电压就可以产生火花放电。(5)5号油罐自8月12时凌晨2时起到9时55分起火时,一直在进油。与此同时,必然向罐顶周围排放同等体积的油气,使罐外顶部形成一层达到爆炸极限范围的油气层。此外,根据油气分层原理,罐内大部分空间的油气虽处于爆炸上限,但由于油气分布不均匀,通气孔及罐体裂缝处的油气浓度较低,仍处于爆炸极限范围。,二、雷电危害方式,案例2 事故过程:2003年5月23日19时
21、55分开始,某石化分公司厂区上空出现雷暴天气,并于24日零时左右结束。本次雷暴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天空布满积云,有多次云对云和云对地之间放电。本次雷暴天气首先是从石化分公司西南方向开始,而后到达石化分公司北方。据当天值班人员介绍,当时雷声很大,并发现厂区事故地点附近地面有火球出现。这说明云对地放电地点在厂区事故地点附近,而且是球状放电,它也证明了云间及云地间放电强度很大。损坏情况:炼油厂原料车间光导一次表18台、光导液位计变送器6台损坏,蒸馏、催化车间2台DCS部分模块损坏,安全栅损坏122个,仪器仪表损坏23台。总计直接经济损失为98万元。,二、雷电危害方式,二、雷电危害方式,事故原因分析:炼
22、油厂位于泥火山角下2.5km处。三蒸馏装置有5座塔,其中减压塔最高为58m,其它4座塔在40m左右。5座塔全部在车间西南角呈东西方向排列,塔体为金属结构。原料车间的南罐区、北罐区的油罐全部为金属罐。该地区处山区,通常积雨云云底很低,而炼油厂塔区炼塔很高,云对地放电使金属炼塔成为接闪器,致使与其相连或相邻的塔体、金属油罐、金属管线上产生了很高的感应电压。同时附近云间放电也会使金属体感应上大量的电荷。感应过电压和感应过电流通过信号线侵入仪器仪表和DCS控制系统中,造成仪器仪表和DCS控制系统损坏。由于雷电流通过安全栅时能量很大,以至使安全栅被击穿,导致安全栅被损坏。由于一级安全栅不能滤掉雷电流,致
23、使控制系统的应用处理器和控制处理器被雷电流损坏。存在的问题:1、电缆、信号线进行了穿金属管或放入金属线槽内,但金属管没有接地,部分金属线槽已损坏,所以起不到屏蔽作用。2、仪器仪表及DCS控制系统的工作地与保护地没做等电位连接。3、仪器仪表及DCS控制系统的电源部分与信号部分没有雷电过电压保护。,二、雷电危害方式,案例3:某石化公司210#内浮顶罐着火事故2005年7月28日凌晨5:00左右,某石化公司210#罐发生雷击着火事故。现场检查情况(1)油罐三个接地点的接地电阻值分别为0.22、0.23、0.31,符合要求。(2)油罐上的码带表液位计、单法兰压差式液位计、高液位重锤式报警器、浮筒液位控
24、制器等一次、二次表均没有被损坏。(3)油罐顶部的通气孔内部金属网用手摸后,有黑灰。固定通气孔上帽法兰有6个螺栓连接,其中以一个螺栓有黑迹。(4)靠近211#罐一侧的浮盘密封橡胶圈烧损。(5)浮盘上的两根接地连线良好。(6)罐顶通气孔见图1、图2、图3(7)通气孔内通气网与油罐间电阻值15k;通气孔内通气网上两条铁丝与油罐间电阻值6M、4.3 M。所以通气网、铁丝属孤立导体。,二、雷电危害方式,事故原因:在检查通气孔时发现,通气网有一处高能量放电的放电痕迹,由此可判定该处发生放电现象。从通气网火燃的方向看,着火点是在通气网上。由于通气网与油罐间的电阻值为15k,当雷电与避雷针发生放电时,通气网被
25、感应过电压,与通气帽形成电位差,从而发生雷电感应高电压高能量放电。罐内存在可燃气体,所以出现油罐空间的闪燃。由于靠211#罐一侧的浮盘密封橡胶圈密封不严,有油气泄漏,所以该处出现着火,被烧损。本次内浮顶油罐着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通孔的通气帽、通气网、固定铁丝没有进行等电位连接,而造成雷电感应过电压放电引燃可燃气体。,(一)直击雷危害(二)雷电的二次危害作用(三)雷电反击和引入高电位,二、雷电危害方式,二、雷电危害方式,雷电反击:受直击雷的金属体,在接闪瞬间与大地间存在很高的电压差,这电压对与大地连接的其他金属物品发生闪击的现象称为反击。雷电引入高电位:直击雷或感应雷从输电线路、信号线路、通信线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防雷 技术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20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