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十课:诗五首.ppt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十课:诗五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十课:诗五首.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30 诗 五 首,饮酒(其五),陶渊明,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从此不复出仕。其诗作清新朴实自然,世称“田园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五柳先生传等。,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
2、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看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其中有人生的真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结庐:,尔:,相与:,这样。,相伴。,重点词语,构筑房舍。,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2.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
3、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悠闲、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把“见”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作者的主观情感(采菊的悠闲自得)与客观景物(南山美景)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心和自然亲近。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名句,赏析其意境。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
4、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东篱”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俨然是世俗尘世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怡然自乐。,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5、,无车马喧,饮酒其五,心远地偏,采菊悠然,悠闲自得景,日夕飞鸟,生命真谛,闲适自在,内心恬淡,生活宁静,行路难(其一),李白,太白醉酒图,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行路难”是乐府古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6、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译文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羞:,直:,箸:,同“馐”,美味的食物。,同“值”。,筷子。,重点词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译文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
7、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安:,云帆:,济:,哪里。,高高的船帆。,渡。,重点词语,1.诗人引用“垂钓”“梦日边”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2.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两难、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另一方面,积极
8、入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行路难(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
9、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八 年级 下册 第三十 诗五首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1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