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公选课教案(PPT).ppt
《京剧公选课教案(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剧公选课教案(PPT).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京剧音乐欣赏,公共选修课,授课人:电气院 朱志杰,序 言,京剧瑰宝灿烂文化,流派纷呈显芳华。先师们一代代耕耘播撒,培育了百花园万朵奇葩。,千锤炼万推敲珍贵无价,后来人继伟业英姿勃发。外国人赞京剧精深搏大,中国人恋京剧如恋中华。,无论是在天涯还是海角,听一声皮黄腔想国又想家。愿京剧这民族艺术流芳天下,世代弘扬永放光华。,课程定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大家对“国粹”-京剧有所了解,产生兴趣,初步入门。达到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面的目的。通过京剧音乐欣赏,陶冶情操,同时也受到一些古典文化与艺术的熏陶。了解“京剧”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助于精神文化层次的提高。,教学内容:,一)京剧剧种简介二)怎样欣
2、赏京剧三)传统京剧唱腔赏析四)现代京剧唱腔赏析五)京剧唱腔伴奏浅谈,京剧从形成到现在已有200多年历史。京剧汇集和融化了各地方剧种的艺术精华,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我国戏曲从宋代后期产生开始,经历了宋南戏与元杂剧、明昆曲的两次高潮,京剧的产生形成了我国戏曲及戏曲历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一、京剧剧种简介,(一)我国综合艺术典范京剧,时间上追溯到由高郎亭第一个徽班“三庆班”入京开始。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京剧具有我国戏曲艺术的一切特征。其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达到了完美的新的高度,京剧音乐不仅以音乐本身的面貌出现(如唱腔、伴奏、过场音等),且亦作为控制整个舞台节奏和使语言
3、具有优美的韵律原则来全盘考虑的。,京剧表演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京剧综合艺术包含“唱、念、做、打”唱不仅指演唱,实际是指演唱、演奏的整个音乐部分,唱占第一位。,京剧唱腔曲调丰富、板式多样。京剧唱腔分为两类:曲牌体唱腔(由诗、词、曲发展而来);板腔体唱腔(以板的变化带动曲调旋律等一系列的变化,形成多种不同节拍、节奏的板式,根据不同的剧情和人物的需要适应戏剧的宣叙性和抒情性。),板音乐表现中,呈强弱周期规律变化时,音响强度大的时段称之为板,强度小的时段称之为眼。周期称之为小节。板体现出音乐表现中的节奏轻重缓急。一般音乐结构中有原板(宣叙)、慢板(咏叹)、快板等。,原板为基本板式慢板把原板的
4、曲调节奏速度放慢,同时旋律加花发展而成。慢板曲调繁复冗长,演唱细腻,便于永叹抒情。快板把原板的曲调节奏速度加快,同时旋律抽简而成。以表现轻快、活泼、激动、争辩等情绪。适应更激烈的戏剧冲突场面的需要。,京剧板式有原板、导板、摇板、散板、回龙、三眼、流水、快板、跺板等。板腔体结构,就是一种“以板带腔,以腔生板”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基本腔调的多种快慢节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化更主要地包含了旋律曲调的变化,因而表现的情绪也多样,具有鲜明的我国民族音乐特点。,京剧板腔体在我国戏曲乃至民族音乐中发展最为成熟。它不仅表现出具有多样板式,而且形成了旋律曲调性格化的衍变,这就是不同行当腔调的产生与同一行当中各流派唱
5、腔的纷呈。,不同行当腔调的产生,是戏曲音乐板腔化发展的重要进程阶段。他是在剧种基本腔调上赋予技术性处理,以突出各行当的性格差异。行当腔调的区分,是我国戏曲唱腔的显著特点。京剧在继承昆曲的行当基础上发展得最为全面。,行当腔调可以分为男腔与女腔音域音区两大类。男腔即生腔,主要指老生所演唱的腔调,另有净(花脸)腔、小生腔。女腔即旦腔,主要指青衣、花旦所演唱的腔调,另有老旦腔。,老生较多表现壮年与老年人,曲调委婉兼苍劲,演唱宽亮而沉着。净(花脸)较多表现粗犷豪壮人,因此发声共鸣大,整个演唱幅度大,雄壮强劲,气势磅礴。,行当的基本情緒与类别在曲调旋律上的体现:净的用音较老生稍高,音区及活动范围也稍高,腔
6、句的落音也常高些。尤其西皮唱腔上句多落在3音,形成一种开放性的火爆气势。曲调旋律上的用音以简单朴素为主,音程跳动大且富有棱角,再加上特殊洪大发声法就能充分表现其粗犷直率的行当性格特征。,老旦在演唱上需要高亢兼柔美的嗓音,反映在腔调上音的级进多,高腔多,拖腔也多且腔幅长大,装饰音和小甩腔更被广泛使用,表现的情绪较为婉转曲折缠绵。小生和旦腔,在演唱音区上基本相同,小生用假声唱。,除了不同行当腔调区分外,同一行当中的流派唱腔特点,更是戏曲音乐板腔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同一行当唱腔中的流派,是指在曲调旋律上富于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腔调及唱法。,(二)京剧的形成与名称由来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
7、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京剧腔调胚胎 皮黄调,即京剧以“西皮”与“二黄”为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京剧唱腔来源多源化,集南北腔调之大成。,西皮腔源于西秦腔,有明显地域特点:西皮腔扩散分两条路径:一是黄河以北,由西向东,演变成各地梆子腔;二是从陕西向南进入四川,尔后向江南地区及南方各省扩散。向南扩散中,流入湖北襄阳,结合当地声腔,衍变为“湖
8、广调”,亦称为“楚调”,京剧二黄源于徽剧的二黄调:二黄调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源于湖北黄陂、黄冈故称二黄;有说源于安徽安庆;有说源于江西宜黄腔,由于语言之讹称作二黄。不争的事实是:与二黄相近的腔调大都早已存在于徽调中。,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始,由高郎亭率领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及四喜、和春、春台等四大徽班相继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清初徽班活动在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徽班流动性强,与其它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且吸收了其它一些杂剧。,京剧孕育期(1780-1845年)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
9、腔艺人魏长生由川入京搭双庆班演出轰动京城开始至道观二十五年(1845年)形成徽汉合流期间。(各领班均为老生担任),乾隆年间(1779年),四川魏长生将秦腔(梆子腔)带入京城,引起轰动,(当时京城还时尚吴歌高腔,如昆曲等),一度呈现压倒诸腔的态势,为尔后的秦徽合流打下基础。由于清朝廷以魏的演出有伤风华,将魏逐出京城。,京剧形成期(1845-1860年)道光中期湖北楚调进京,湖北艺人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等把楚调带到京城,促进了徽汉合流。其间主要原因是楚调发声采用兼有南北语音的“湖广音”与传统的“中州韵”,使得腔调能兼顾南北观众,实现了北方声腔(西皮)打入了南方声腔(徽调),从而形成皮黄腔。,楚调进
10、京进一步强化了皮黄二调的结合。促进了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的同时,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京剧。,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统一伴奏乐器对京剧的形成,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胡琴代替笛子,不仅具有统一各腔调的调性功能,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是不同腔调的调式风格更突出、更富于特点。当然,统一伴奏乐器滞后于揉合个腔调本身。同治、光緒年间,皮黄腔开始真正脱胎为京剧时,各皮黄班中才出现以胡琴代笛,成为伴奏的主奏乐器。,标志一:曲调板式完美丰富 标志二:音乐伴奏表现力强 标志三:行当大体完备 标志四:形成一批京剧剧目 标志五:形成标志型演员,老生三杰(“状 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
11、花”余三胜)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京皮黄经过从腔调到伴奏一系列改革后,实质内容和形式都起了很大变化。不再适宜沿用浓烈地方色彩的西皮(秦)、二黄(徽)腔调来命名剧种了。而且它极盛行与京城,客观上必然需要另外加以命名。,京剧名称的出现:最初上海称来自京城的戏班所演的皮黄戏为京戏以区别本土戏班所演的的皮黄戏。可见京剧名称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不是仅植身于京城的地方剧种。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被京班掌握,于是皮黄戏就统称为“京戏”。(南方称戏北方称剧),1872年6月4日申报首次提及“京班”(“洋泾浜戏园林立,其最著名者为丹桂茶园、金归轩,皆京班也”)1876年2月7日申报首次出现“京剧”一词。,京剧成熟期
12、(1883-1918)咸丰、同治、光緒年间皮黄在京城到达极盛,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老生后三杰”,慈禧嗜好京剧,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生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1883-1911年先后有150余人入宫,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使得京剧声势日强。涌现出许多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京剧鼎盛期(1917年以来)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京剧 选课 教案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14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