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物质结构基础.ppt
《第1章物质结构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物质结构基础.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6 学时,在研究氢原子结构时,由氢原子的光谱实验得到氢原子在红外到紫外这一区间呈现出不连续的线状光谱如下图。,氢原子线状光谱,氢原子光谱,E=E2-E1=h h 普朗克常数(6.62610-34 J S)光子的频率,基 态,激发态,定态,能量最低 最稳定,能量较高 不太稳定,E=-2.1810-18/n2,n 主量子数,1、电子在核外沿一定的轨道运动。电子在此轨道运动时,既不吸收也不放出能量,处于一种稳定状态。2、原子中的电子通常处于基态,只有从外界获得能量时电子才处于激发态。3、电子尽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电子在不同轨道上发生跃迁时才吸收或辐射能量。当电子从能量较
2、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原子放出能量,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其频率决定于电子跃迁前后的两轨道之间的能量差。,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 玻尔Bohr根据氢原子光谱不连续的特点以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提出氢原子结构模型:,注意:,对玻尔理论的评价:,(1)优点 冲破了经典物理中能量连续变化的束缚,用量子化解释了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原子轨道能级的概念,引用了普朗克量子化的概念。(2)不足 未能完全冲破经典物理的束缚,在经典力学连续概念的基础上勉强加进了一些人为的量子化条件和假定。由于没有考虑电子运动的另外一个重要特性波粒二象性,使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采取了宏观物体
3、的固定轨道,不仅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分子或固体的光谱;也不能解释氢光谱的每条谱线实际上还可分裂为两条谱线的现象。由于玻尔理论的这些缺陷,必须确立更符合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新的理论系统。,1.1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波函数与原子轨道,量子数,几率密度和电子云,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1.1.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受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发,提出微观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关系式:=hmv,粒子性:,波动性:,实物粒子,1927年,戴维逊(美)电子衍射实验,戴维逊(美)电子衍射实验,图1-2 电子束的衍射
4、示意图和电子衍射图谱,该实验显示出电子的波动性,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属性,1、从衍射图像上可以得出,衍射强度大的区域表示电子出现的次数多,即电子出现的概率大;衍射强度小的区域表示电子出现次数少,即电子出现的概率小。2、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波是具有统计性的概率波。,1.1.2 波函数与原子轨道,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电子,已不再遵守经典力学规律,它们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只有一定的空间几率分布,即电子的波动性与其微粒行为的统计性规律相联系。,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schroding)提出了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波动方程:,E:体系总能量;V:体系势能;m:电子质量;:空间坐标x,
5、y,z 的波函数,物理意义:波函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用空间坐标(如,)来描述波的数学函数式,以表征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式。的空间图象叫原子轨道。,波函数(原子轨道),对薛定谔方程求解,可以得到一系列 波函数 s、s、p.i相应的能量值 Es、Es、Ep.Ei,方程的每一个解代表电子的一种可能运动状态,在量子力学中,用波函数和与其对应的能量来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求解薛定谔方程不仅可得到氢原子中代表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而且可以自然地导出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和磁量子数m。,1.1.3 量子数,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n 1,2,3,l 0,1,2,(n-1)m 0,1,2,3
6、,l,量子:微观体系中,某些物理量不能连续变化,而只能以某一最小单位的整数倍发生变化,这一物理量的最小单位称为量子。,氢原子轨道与三个量子数的关系 P4表1-1(非常重要),得到两个信息:1、n 制约着l,l 制约着 m;2、对于任意一个n值,三个量子数的组合(n,l,m)n2 个,也就是原子轨道数为n2 个,n值越小,该电子层离核越近,能级越低,量子数的物理意义,主量子数(n):反映电子离原子核的平均距离;即表示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离核距离和能级高低。,角量子数(l):表示波函数即原子轨道的形状,s 轨道球形,p 轨道哑铃形,d轨道花瓣形,通常把 l 值相同的原子轨道归属同一电子亚层。各电子亚层
7、的光谱符号为:角量子数:0,1,2,3,4,(n-1),电子亚层:s,p,d,f,g,例:n=4l=0,1,2,3 s,p,d,f,此外:对于多电子原子,l 还影响原子轨道的能级。同一电子层中的l 值越小,该电子亚层的能级越低。,p 轨道(l=1,m=+1,0,-1)m 有三种取值,即三种取向,三条等价(简并)p 轨道,表示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共(2l+1)个。,磁量子数(m),例1:l=1(p 轨道),m=-1,0,+1,这三个数表示p 轨道在空间有三种不同的取向,分别用px,py,pz表示,注意一个概念等价轨道:在无外加磁场时,n 和 l 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相等,称为等价轨道
8、,d 轨道(l=2,m=+2,+1,0,-1,-2):m 有五种取值,即空间五种取向,五条等价(简并)d 轨道.,例2:l=2(d 轨道),m=-2,-1,0,+1,+2,这五个数表示p 轨道在空间有五种不同的取向,如图所示:,(n,l,m)表示一个原子轨道,自旋量子数(ms):,表征电子的自旋状态,取值:,通常用:“”或“”表示。,(n,l,m,ms)可全面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处于哪一电子层?n 哪一电子亚层?l 轨道的形状?l 空间取向如何?m 电子的自旋状态怎样?ms,可以描述:,1.1.4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电子运动有规律,但无法确定其运动轨迹,而是按一定的几率在空间出现。,概
9、率电子在某一区域出现的次数。核外空间某些区域电子出现的机会多,概率大 核外空间某些区域电子出现的机会少,概率小,概率密度电子在原子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电子云:|2的空间图象。通常用小黑点的疏密来表示。,小黑点较密的地方,概率密度较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如 1s的电子云,结论:概率密度=|2 电子云图示是概率密度|2的形象化说明 的空间图象是原子轨道,|2的空间图象是电子云,1.1.5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直角坐标(x,y,z)与球坐标(r,)的转换,r:径向坐标,决定了球面的大小:角坐标,由 z轴沿球面延伸至 r 的弧线 所表示的角度.:角坐标,由 r 沿球面平行xy
10、面延伸至xz 面的弧线所表示的角度.,径向波函数,角度波函数,电子云的分布(电子云图形)是由波函数的具体形式决定的,波函数的径向分布,波函数的角度分布,波函数,的空间图象是原子轨道,|2的空间图象是电子云,(以氢原子的1s,2s,3s 轨道为例),R(r),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像可分解为两部分:,球壳内电子出现的总概率随球壳半径的变化情况。,径向分布图角度分布图,波函数的径向分布图,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s、p、d 轨道角度分布图(剖面图),1、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体现原子轨道的大致外形,反映了角度波函数的极大值和正负号分布。2、图中“+”、“”不代表电性的正负,而表示原子轨道的对称性。3、波函数
11、的角度分布图仅仅反映了Y()随 角变化的函数关系,并不代表电子运动的轨迹。,电子云角度分布立体示意图,氢原子1s、2p、3d电子云示意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Y2()随 角的变化关系图,d轨道,电子云,均为正,波函数,有,略“胖”,略“瘦”,波函数与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区别:,正负,形状,(1)波函数或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不表示波函数或电子云的图像。(2)波函数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只与l,m 两个量子有关,而与主量子数 n 无关。即:n 不同(R(r)不同)l,m 相同,Y(,)相同,注 意,注意:s电子云除外,因为Y1,Y2值更小,1.2 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原子轨道的能级,原子核外电子
12、的分布,核外电子分布和元素周期系,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1.2.1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在多电子原子中,其他电子对指定电子的排斥作用看作部分抵消(或削弱)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这种由于其他电子对某一电子的排斥而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的作用称为屏蔽效应。,(1)屏蔽效应(Shielding effect),有效核电荷,屏蔽常数,1、多电子原子中,原子轨道的能量不仅与主量子数n有关,跟量子数l 有关;2、n 相同,l 不同的原子轨道,随着 l 的增大,增大。,(2)钻穿效应(Penetration effect),电子穿过内层而回避其他电子屏蔽的能力不同,导致具有能量不同的现象;即:外部电子进入原子内部
13、空间,受到核的较强的吸引作用。,轨道的钻穿能力通常有如下顺序:ns np nd。这意味着,亚层轨 道的电子云按同一顺序越来越远离原子核,导致能级按 E(ns)E(np)E(nd)E(nf)顺序分裂,称为能级分裂。如果能级分裂的程度很大,就可能导致与临近电子层中的亚层能 级发生交错。例如,4s电子云径向分布图上除主峰外还有3个离核 更近的小峰,其钻穿程度如此之大,以致其能级处于3d亚层能级 之下,发生了交错,称为能级交错。,(2)穿钻效应,1.2.2 原子轨道的能级,1s,2s,3s,4s,5s,6s,2p,3p,4p,5p,6p,3d,4d,5d,4f,鲍林近似能级图,Pauling,L.C.
14、(1901-1994),7s 7p 7d 7f 6s 6p 6d 6f 5s 5p 5d 5f 4s 4p 4d 4f 3s 3p 3d 2s 2p 1s 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1)当 l 相同时,轨道能级随 n 增加而升高。如:E1s E2s E3s E4s,E2p E3p E4p(2)当 n 相同时,轨道能级随 l 增加而升高。如:Ens Enp End Enf。(3)当 n 和 l 都不相同时,会出现能级交错现象。如:E4s E3d。,多电子体系决定原子轨道能量的因素不仅与主量子数 n 有关,还与角量子数 l 有关。,1.2.3 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1.核外电子分布的原则,a.泡利不相容
15、原理b.能量最低原理c.洪特规则,符合“两原理一规则”:,a.泡利不相容原理,同一个原子中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存在。或者同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轨道总数:n2=4 填充电子数:2n2=8,例如:n=2,每一电子层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b.能量最低原理,6C 1s22s22p2,1s22s22p63s23p63d64s2,26Fe,1s22s22p63s23p64s23d6,内层电子,外层电子,电子总是优先占据可供占据的能量最低的轨道,占满能量较低的轨道后才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c.洪特规则,6C 1s22s22p2 2p2 _ _ _ _ _
16、 _ _ _ _,电子分布到等价轨道时,总是尽先以相同的自旋状态分占轨道。即在 n 和 l 相同的轨道上 分布电子,将尽可得分布在 m 值不同的轨道上,且自旋相同。,无外加磁场时,n、l 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相等,全 空:,半充满:,全充满:,p0,d0,f0,p3,d5,f7,p6,d10,f14,24Cr,1s22s22p63s23p63d54s1,1s22s22p63s23p63d44s2,29Cu,1s22s22p63s23p63d94s2,1s22s22p63s23p63d104s1,洪特规则特例,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电子层填充顺序,电子亚层填
17、充顺序,解决问题,内容,a(n,l,m,ms),b,尽先占领能量最低轨道,电子分占不同轨道且自旋相同,结论,2n2,低高,注意:个别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不服从上述规则。,2.核外电子分布式,书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按电子层由内到外逐层书写,轨道右上角注明电子数。如21号元素Sc的核外电子分布式为:Sc 1s22s22p63s23p63d14s2 注意:电子填充轨道的顺序是先填满4s再填3d。,(2)原子失电子成为正离子时,通常先失去能量最高的最外层电子。试比较Fe与Fe2+、Fe3+的核外电子分布式:Fe 1s2 2s2 2p6 3s2 3p63d64s2 Fe2+1s2 2s2 2p
18、6 3s2 3p63d6 Fe3+1s2 2s2 2p6 3s2 3p63d5 而原子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时,所得电子总是分布在它的最外电子层上。,(3)由于化学反应一般只涉及原子外层价电子的改变,为了简便,有时只写出价电子层构型,即主族元素只写出最外层ns np 轨道的电子分布,过渡元素只写出(n-1)d ns 轨道的电子分布。例如下列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层构型为:15P:3s23p3 21Sc:3d14s2 29Cu:3d104s1。,1s22s22p63s23p63d104s1,1s22s22p63s23p63d14s2,1s22s22p63s23p3,(4)核外电子分布的“两个原理一个规则”
19、只是一般规律。例外的有:41Nb、44Ru、45Rh、57La、58Ce、78Pt、89Ac、90Th、91Pa、92U、93Np 对某元素原子的排布情况,应符合光谱实验结果。,1.2.4 核外电子分布和元素周期系,1.核外电子分布与周期系的关系,a.周期号数=电子层数=原子轨道的最大主量子数,46Pd,注意:,4d10,属于第5周期,主族A:,b.族,族号=最外层电子数,BB:,族号=最外层电子数+(n-1)d电子数,族(包括三列):,(n-1)d68 ns2,零族:,ns2np6,B,B:,最后一个电子填充在s或p轨道,副族B:,最后一个电子填充在d 轨道,根据最后一个电子填入的亚层确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 结构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11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