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文阅读.ppt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文阅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文阅读.ppt(1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篇,2012年中考总复习,目录,第13课时课外诗词鉴赏第14课时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第15课时文言文比较阅读第16课时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第二篇古诗文阅读,第13课时 课外诗词鉴赏,第13课时课外诗词鉴赏,人教版,第13课时 浙考解读,人教版,中考说明要求考查学生初步鉴赏浅易古诗词的能力。浙江中考对于古诗词鉴赏题的考查已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一是与高考接轨,二是考查学生的能力,三是体现由积累、感悟到运用,由理解到赏析再到审美的课标精神。从近几年中考考查古诗词鉴赏的题目来看,考点主要有:,第13课时 浙考解读,人教版,(1)品析词语;(2)赏析诗句;(3)理解诗歌内容;(4)把握诗歌意境;(
2、5)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主要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兼及客观题。主观题的考查内容以诗词的内容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为主,诗词中的名句赏析会成为新的热点,更侧重学生个人情感的体验,提倡学生创意答题。,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类型一画面描绘型,例12011湖州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淮上渔者 唐 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注 逐:跟随。浦:水边,岸边。荻: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_、_。,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诗歌,只有找准“诗眼”“题眼”,才能快速理解
3、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注意题干中的提示:从第二句中找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字。,2诗的第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思路分析 描绘诗句画面,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把握诗句意境,理解诗人情感,然后才能增加适当的细节描写,达到描写具体细致逼真,语言细腻形象生动。_,诗的第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荻花丛中吹火煮鱼。(意思对即可),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类型二诗句赏析型,例22011杭州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春山夜月 唐 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
4、台深翠微。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分析诗歌的情感,一可以结合写作背景;二可借助诗眼分析;三可解读意象,挖掘诗歌情感;四可根据用典,探寻作者情感。本题题干告诉我们从诗眼入手,寻觅作者情感。_,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然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简要赏析。,思路分析 品味诗歌的语言,
5、主要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如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等;品味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_,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类型三阅读评价型,例32011丽水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访城西友人别墅 唐 雍陶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注 澧(l)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枳(zh)壳花:枳树的花。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诗人在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直接表
6、达,一种是间接表达。直接表达借助抒情、议论、说明来完成;间接表达依靠叙述人物、记叙事情来完成。解答此题,可结合题目和“日高”之景来体会。_,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此题以评价的方法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要求学生能了解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如烘托、对比、用典、起兴等。本诗运用的就是以境烘托的手法,诗人没有像其他访友诗篇那样,把主要笔墨花在描写抵达友人处所后的见闻上,也没有渲染好友相逢时的情景。在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未露面,他的别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写到踏进友人
7、村庄寻访就戛然而止。然而,就从这个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中,读者也能想像到这位友人的风采。_,符合题意。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让读者想像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类型四情感把握型,例42011衢州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的特点。,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最终用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
8、达出来的文学形式。较其他文学形式,诗更具含蓄美。在读诗时,读者要探究诗人借助于意境所要抒发的情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本诗的前两句诗,虽没写月,但“地白”是月色皎洁所致,在这样大的夜晚,“露”是“冷”且“无声”的,“鸦”是栖息着的,“桂花”是湿漉漉的,这就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古诗的提示入手,理解内容和情感。古诗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往往会给我们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以有益的启示。(2)从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入手,分析概括思想内容,把握情感态度。(3)从作品、诗人的相关背景资料
9、及语言风格入手,准确理解作品意旨,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人生志趣。_,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类型五点评随感型,例52011温州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 唐 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补充点评。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_之情的自然流露。,依恋(不舍、挽留),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2完成随感。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
10、因为_。,示例一: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示例二: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借助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出题比较新颖,是以补充点评的形式出现的,但学生只要把握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就可解答此题。,第13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赏析诗歌,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诗中的“意”,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所以,诗人笔下的景物都是饱含感情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明白了这一点,首先把握诗人的情感,再加上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就可完成。,第13课时 点石成金,
11、人教版,诗歌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题型,在作答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句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抒情、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从作品、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及诗句的原意。,第13课时 点石成金,人教版,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从作者的风格(豪放
12、、婉约)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沉郁顿挫)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意和表达的情感。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者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第13课时 当堂检测,人教版,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除夜作 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1)首句诗人是如何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的?_,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第
13、13课时 当堂检测,人教版,(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_,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念“我”,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含蓄。,第13课时 当堂检测,人教版,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东栏梨花 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_,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
14、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第13课时 当堂检测,人教版,(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惆怅。诗人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第13课时 当堂检测,人教版,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江南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请展开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前两句诗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_(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
15、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第13课时 当堂检测,人教版,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鹧鸪天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2)词的上片描写春天的景象,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_,农村(田园、乡村)风光,破、鸣、点,第13课时 知识衔接,人教版,不可不记的几个概念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
16、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第13课时 知识衔接,人教版,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
17、,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第13课时 知识衔接,人教版,古代诗歌内容分类送别诗无限眷恋、依依不舍、离愁别绪。怀古诗渴望建功立业或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思乡诗思念家乡亲人;征人厌战思家,渴望平静的生活。边塞诗奋勇杀敌的爱国激情;对统治阶级无休止开拓疆土的不满。闺怨诗哀怨青春易逝,向往幸福未来;对人生的感慨,对亲人的思念。咏物言志诗赞美所咏之物,表达思想、品格、精神。借景抒情诗“景语”即“情语”,景物与人物思想感情高度一致。即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诗人的喜怒哀乐或远大抱负。,第13课时 知识衔接,人教版,古诗词中景、物的象征意义杨花:写离情。青草:喻离恨。春雨:喻愁绪。大海:喻愁绪。西风
18、:写愁绪。猿啼:写愁绪。骏马:喻志向。流水:喻愁绪。丁香:指愁思或相思。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第13课时 知识衔接,人教版,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乌鸦:表现凄清的氛围。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鸿雁:寄寓乡愁。杨柳: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燕子:燕子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菊花: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品格的象征。梅花: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第13课时 知识衔接,人教版,竹子: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月亮: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青松:它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因此常被看作有刚正节操的象征。莲花: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又由
19、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寒蝉: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在旦夕,一番秋雨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了。,第14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第14课时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 阅读,人教版,第14课时 浙考解读,人教版,浙江中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有着明确的要求: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2理解重要句子的意思。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综观浙江近几年的考查情况,课内文言文考查以三大题型为主:1解释加点词。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词;(2)通假字;(3)
20、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词的感情色彩变化;(6)重点实词。重点实词指的是课文注释中明确单独作出解释的实词。,第14课时 浙考解读,人教版,2翻译文言句子。从句式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除此之外,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词类活用;(2)古今异义词;(3)多音多义词;(4)通假字;(5)文言句式。3阅读理解。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内容包括: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这既可以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也
21、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材料、运用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这种题型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第14课时 浙考解读,人教版,根据“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201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应该还是以上述这些基本题型为主,但仍会有些新颖题型,以体现“求变”“求新”“求活”的思路。浙江2011年考试说明中文言文阅读的变化是:“采用现用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或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一句中原有“(带*号的篇目除外)”这句话,2011年就去掉了,所以要求考生也能关注带*号的文言篇目。这一点,在2011年的中考中已经有所体现。,第14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例 2011温州 阅读下
22、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第14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体会,领会,爱好,特别喜欢,期望,已经,第14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B,思路分析 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方式有:(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3)通假字;(4)词类活用等。要
23、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去判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第14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的辨析与理解能力。据浙江近几年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大多是指定若干词让考生作解释,而虚词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且重点放在常用的虚词上,如“之”“其”“而”“者”“以”“乃”“于”等。,第14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要正确翻译文言语句,一是要把握准文言语句的结构,尤其是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本句是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是“于贫贱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在翻译时要注意;二是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文言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
24、活用、通假字等),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到位、不遗漏,并且能够连词成句,语句表达通顺,如句中的“戚戚”和“汲汲”是关键词;三是要掌握“换”“调”“补”“删”的翻译技巧;四是要考虑古今句式变化的特点。_,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第14课时 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要求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的形象。要做好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把握所给句子所蕴含的信息,然后结合主题思想,适当考虑写作背景,知人论世。_,4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得
25、到精神的快乐;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第14课时 点石成金,人教版,文言文是中考的必考题目。中考文言文阅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要求学生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对文言知识分类归纳,培养迁移运用能力,是应考的必备策略。1准确熟记文学和文化常识。对与所选文段有关的文学常识,应该准确熟记,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识记作者时可以从名、时、地、评、作五方面进行把握。2掌握规律,准确朗读。准确朗读,就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结构原则;第二,意义原则。,第14课时 点石成金,人教版,(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予/独爱/莲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复习 课件 古诗文 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1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