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ppt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 社会政治制度,一、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介绍“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是本章的教学目的。二、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三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三是专制主义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生活政治结构。三、难点:探讨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宗法制: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由
2、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一、宗法制度的产生,阶级产生以前,人类的发展是按照先是原始的群居,以后是氏族,继而发展成部落的规律进行的。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到家族,再集合成宗族,结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事实。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统治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共同体。,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家族 家族是个历史的概念。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个个体家庭,家族内部所容纳的个体家庭或多或少,但都持有
3、同姓一家族的观念。在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中,父系家族中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握家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利。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辈份关系和维护家长统治权的需要。,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家庭结构 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典型的父子型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造。以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缘关系。以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一家族中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家族观念(1)血缘
4、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2)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宗法社会中地主阶级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高低贵贱之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等,卑庶之家则称为“寒门”;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一、宗法制度的产生,(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
5、权。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1、“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系(“仁、义、礼、智、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的纲纪。2、人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社会整
6、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二、宗法制度的确立,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3、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在西周建立以后。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礼乐制度的内容有哪些?,二、宗法制度的确立,(一)嫡长子继承制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分明的血缘实体。(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是以嫡长子为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
7、的作用。,二、宗法制度的确立,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民 奴隶,西周宗法制示意图,二、宗法制度的确立,立褒姒为后,取消宜臼的太子地位!,后来,周幽王违背了周公定下的宗法制度,申后,宜臼,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不在考虑之列。,(二)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制度。,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3.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先代贵族,4.分封内容:,土地、人口
8、、物资和武装,5.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6.诸侯义务:,服从政令;定期朝觐;守疆、作战;纳贡,7.特点:,周王与诸侯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分封对象多元化;,层层分封,8.影响:,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稳定了统治秩序,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三)宗庙祭祀制度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据史书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这种宗庙祭祀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祭祀时有严格的程
9、序和隆重的仪式,乐队兴师动众,人员众多)。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天神祭祀是古代祭礼中的重要祭祀活动。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祭祀三种。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地神在祭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神古代称为地祗。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从周代开始确立了宗法制度,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里,尊祖、敬祖的意识浓郁,人们对血亲的祖
10、先和人文的祖先有着很强的追念和依赖心理,定期举行各种祭祀仪式,通过与祖先对话的形式,达到维持现实秩序。,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宗法制,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内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分封制,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力
11、:诸侯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积极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瓦解,原因:诸侯国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表现:出现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结果:被郡县制取代,但在封建社会中经常变相实施。,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B、“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C、“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里,表,核心,宗法制在政治
12、制度上的体现,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秦朝是秦姓的天下。按照秦始皇的设想,从他开始做皇帝,以后各朝代应当是秦姓的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家天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就是一般的平民。普通的知识分子也受其影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之所以在整个一部著作中扬刘抑曹,把刘备看作正宗,无非是站在刘氏江山天经地义的立场上来演义历史。,(一)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本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却又采纳分封制。(汉高祖定下规矩:非刘姓不得
13、封王.)(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皇帝的家族和亲戚一直享受封邦建国的特权。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二)封国制度不断,(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动乱时有发生,战争和动乱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各朝各代,都有一些豪门贵族和大的家族在产生、在发展、在扩大。东晋时流传“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如实的反映了王导家族势力的强大;红楼梦里写了四大家族。,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同性。家国同构的格局导致了“忠孝
14、相通”,把对家长的孝和对国家的忠相提并论。孝敬父母就是忠顺皇帝,忠顺皇帝就是孝忠国家,忠孝同义。这种宗法制度下的产物使得许多中华民族上许多爱国英雄以忠于皇帝为初衷,以忠孝国家为结果。,(四)家国同构,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续。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
15、统得以发扬光大。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制商业。,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它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延续到清末。其社会基础是封建宗法制度,核心是君主专制集权的皇帝制度。君主专制的支柱是庞大的官僚集团和军队,以及宣扬君主神化和君主至上的宗教势力。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与佛教的斗争。,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农耕
16、经济。君主专制依赖于农耕经济,君主专制在农耕经济下愈演愈烈。由于封建小农经济被人为地保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为洪水猛兽,因此历代统治阶级无不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用法律形式把销售量最大、利润最高的一些工商业完全垄断在政府手中,实行官营,禁止私营。西汉政府首先实行盐铁专卖,后来又扩大到酒、茶、矾、香药宝货等。实行这个政策的实质是把最容易赚钱的买卖掌握在封建政府手中,打击私商经营,防止私商迅速发财致富。,1、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地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 概论 第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0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