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基础-辨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疗基础-辨证.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诊疗基础,第六章 辨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第三节 脏腑辨证,第二节 气血辨证,第四节 其他辨证,第六章 辨证,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诊断正确是立法处方有效的前题。辨:分别,分析,明察 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第一节 八纲辨证,1、什么是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合称为“八纲”。是中医学辨证的纲领,学习和掌握八纲辨证,对整个辨证体系的学习和运用具有指导性意义。,第一节 八纲辨证,2、八纲辨证的定义:医生通过诊法所得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病变部位表里 病情性质寒热 邪正盛衰虚实 病证类别阴阳 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任何疾病都可以运用八纲对病情进
2、行辨别归类,从而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八纲是辨证的纲领。,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辨别病变部位。躯干表 脏里脏腑里 腑表外有病属表,病情较轻内有病属里,病情较重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病邪出表一层,病浅一层,(一)表证,(二)里证,(三)半表半里证,(四)表里证鉴别要点,二、寒热辨证,寒热辨证:辨别疾病性质。病邪有阳邪与阴邪正气有阳气与阴液疾病产生的原因:邪气偏胜,正气虚衰。阳邪盛则热,阴邪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一)寒证,(二)热证,寒热喜恶,辨证要点,口渴与否,面色赤白,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三)寒热证辨别要点,三、虚实辨证,虚实辨证:辨别邪正盛衰。虚与实
3、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则泻之,取其有余。虚则补之,益其不足。,(一)实证,(一)虚证,四、阴阳辨证,阴阳辨证:辨别病证类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也,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阴阳辨证是辨证的基本大法。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证、热证、实证均属阳证。抑制、沉静、衰退、灰暗等里证、寒症、虚症均属阴症。,(一)阳虚证,(二)阴虚证,(三)亡阳证,(四)亡阴证,汗质稀稠,辨证要点,汗质冷热,面色赤白,身
4、体温凉,脉微脉疾,结合病情,等等,(五)亡阴亡阳辨别要点,五、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概括一方面的病理本质。用八纲来分析、判断、归类证候,并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间可有相兼、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五、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证候相兼: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 证、里实热证等。证候错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 杂等。证候真假: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真虚假 实、真实假虚等。证候转化:表证转里、寒证转热、实证转 虚等。,第一节、八纲辨证,本章节重点知识:掌握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掌握八纲证候的表现及病机分析。,第二节、气血辨证,气血辨
5、证,就是根据气、血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特点,从而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气血亏损或运行失常证候存在的辨证方法。一方面为气血的亏虚,主要有气虚、血虚,属虚证的范畴;一方面为气血运行失常,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一般属实证的范畴。,第二节、气血辨证,辨气(一)虚类证(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二)实类证(气滞、气逆、气闭)辨血(一)虚类证(血虚、血脱)(二)实类证(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气滞,气逆,气闭,血虚,血脱,血瘀,血瘀,血热,血寒,第二节、气血辨证,本章节重点知识:掌握气血辨证中常见证候的概念、特征。,第三节、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
6、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即以脏腑为纲,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第三节、脏腑辨证,一、心病辨证:虚类(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实类(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心窍、痰火扰神),(一)心血虚,(二)心阴虚,(三)心气虚,(四)心阳虚,(五)心阳虚脱,(六)心火亢盛,(七)心脉痹阻,(八)痰蒙心窍,(九)痰火扰神,第三节、脏腑辨证,二、肺病辨证:虚类(肺气虚、肺阴虚)实类(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风水相搏),(一)肺气虚,(二)肺阴虚,(三)风寒犯肺,(四)风热犯肺,(五)燥邪犯肺,(六)肺
7、热炽盛,(七)痰热壅肺,(八)寒痰阻肺,(九)饮停胸胁,(十)风水相搏,第三节、脏腑辨证,三、脾病辨证:虚类(脾气虚、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实类(寒湿困脾、湿热蕴脾),(一)脾气虚,(二)脾虚气陷,(三)脾阳虚,(四)脾不统血,(五)寒湿困脾,(六)湿热蕴脾,第三节、脏腑辨证,四、肠胃病辨证:虚类(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肠燥津亏)实类(寒滞肠胃、胃热炽盛、肠热腑实、饮留肠胃、食滞肠胃、胃肠气滞、肠道湿热、虫积肠道),(一)胃气虚,(二)胃阳虚,(三)胃阴虚,(四)肠燥津亏,(五)寒滞肠胃,(六)胃中炽盛,(七)肠热腑实,(八)饮留肠胃,(九)食滞肠胃,(十)胃肠气滞,(十一)肠道湿热,
8、(十二)虫积肠道,第三节、脏腑辨证,五、肝胆病辨证:虚类(肝血虚、肝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实类(肝郁气滞、肝胆湿热、寒凝肝脉、胆郁痰扰、肝风内动),(一)肝血虚,(二)肝阴虚,(三)肝郁气滞,(四)肝火炽盛,(五)肝阳上亢,(六)肝胆湿热,(七)寒滞肝脉,(八)胆郁痰扰,(九)肝风内动,实证: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虚证:阴虚风动、血虚风动,第三节、脏腑辨证,六、肾与膀胱病辨证:虚类(肾阳虚、肾虚水泛、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实类(膀胱湿热),(一)肾阳虚,(二)肾虚水泛,(三)肾阴虚,(四)肾精不足,(五)肾气不固,(六)膀胱湿热,第三节、脏腑辨证,七、脏腑兼病辨证:虚类(心肺气虚、心脾两
9、虚、心肝血虚等)实类(肝胆湿热、肝胃不和、肝火犯肺等)虚实夹杂类(肝郁脾虚等),第三节、脏腑辨证,本章节重点知识: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 脏腑辨证中常见证候的概念、特征,第四节、其他辨证方法,一、六经辨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第四节、其他辨证方法,二、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外感温热论 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第四节、其他辨证方法,三、三焦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 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并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第四节、其他辨证方法,四、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第四节、其他辨证方法,五、病因辨证:六、津液辨证:本章节重点知识:了解其他辨证体系的基本内容,谢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08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