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文化差异.ppt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宗教文化差异.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讲中西宗教文化差异Teaching content:一、佛教与基督教的差异二、儒家思想三、道家思想,1.佛教的演变过程 佛教创始于公元前约五百年,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来是印度北部一小王国的王子。当时国贫,国境内时有战乱并天灾人祸。王子释迦牟尼四处巡游,遇见许多贫病老弱的百姓,感到人生被生老病死的痛苦所困扰,于是放弃王位,毅然离妻别子,出家修行。他遍访当时的婆罗门教大师,希望寻找能摆脱生老病死厄运的答案。但他始终找不到。印度以婆罗门教为国教,而婆罗门教强调四姓阶级,使整个社会出现贫富十分悬殊的现象,加增人生老病死的痛苦。而释迦牟尼身为王子竟肯出家修道,沿门托钵,到处宣传“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
2、观念,希望打破阶级观念的时弊。根据佛经巴利传的记载,释迦牟尼到了八十高龄,体弱多病,有遭国乱饥荒,当他正在四周乞食时,不幸吃了腐臭的猪肉中毒而死。,如来佛和释迦牟尼非同一人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如来”是“佛”的同义词,是佛的另一种称呼,每位佛都有十个尊贵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很多人也叫他佛祖,佛祖并非佛的十称呼中的一个。,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包括:1.经藏:梵文S-tr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素袒缆藏”,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
3、作。2.律藏:梵文Vinay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毗奈耶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3.论藏:梵文Abhidharm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阿毗达磨藏”,是对佛教教义的解说。,大乘与小乘之分“乘”这字在佛教经典中乃“舟轮”之意,是用来渡人过海的船只。小乘;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原始佛教为“”,因为释迦牟尼只教人藉修道苦行而“自渡”以过人生的苦海。大乘:印度大师龙树和其他大乘的大师则认为这种只渡自己的思想太过狭窄,应该设法普渡众生才对。佛:Buddha,其意思即“知”与“悟”。菩萨:Bodhisattva,其意思则是“觉有情”。罗汉:Arhat 其他神:mast
4、er,2.基督教的来源 基督教始于一千九百八十多年之前,比佛教最少迟了五百多年。神爱人类,就好象父母爱自己儿女一样。虽然看见人类背叛他,但他却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得着拯救。所以神在审判始祖亚当和夏娃之时,就作出了一个奇妙的应许说:“将来女人的后裔要伤魔鬼的头。”圣经创世记三章十五节,人类犯了罪,被魔鬼欺骗了,人类就被死亡所辖制,除非等到将来,女人要生一个后裔,这个后裔就是救世主,耶稣本是神自己的独生儿子,为了爱世人和拯救世人,他降生成为人。后来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果然在一千九百八十多年前藉着一个未结婚的童贞少女马利亚而诞生。,旧约与新约之分旧约39卷书,新约27卷,旧约是预言新约的.“约”字
5、是从希腊文翻译过来的,是“契约”的意思,在这里特指神与人订立的约。“旧约”是指耶和华赐给摩西律法,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当以色列人失败后,上帝又应许与他们“另立新约”。“旧约”是犹太教的圣经。“新约”特指耶稣基督以他在十字架上的流血受死在上帝和人之间所建立的“新约”。,旧约记录:宇宙万物的被造人的被造人的堕落以及有关救世主弥赛亚来临的预言等.旧约为律法之约:律法书(5卷 创始记至申命记),历史书(12卷),诗歌智慧书(5卷约伯记至雅歌)先知书(17卷)神的救赎计划,新约是旧约的应验,记载了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在世上的十字架上的受死,复活升天和有关主再来的预言及末世的审判等,而且还描述了信徒最后的
6、归宿-天国.新约:恩典之约/信心之约 福音书(4卷)历史书(1卷)书信(21卷)预言书(1卷)旧约记失乐园,新约记新乐园;旧约之始乃万物之起源,新约之始乃基督之起源;旧约的结束是咒诅,新约的结束是祝福。,天主教:信徒称其所信之神为“天主”。天主教以梵蒂冈教廷为自己的组织中心,以教皇为最高领导,实行“圣统制”和“教阶制天主教堂中一般有圣母、耶稣、圣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职人员均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须独身。天主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天主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四大瞻礼。教徒在天主教节日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弥撒。望弥撒,准确地说,是参与弥撒。弥撒(MISSA)是纪念的意
7、思。天主教的弥撒就是参与纪念耶稣降生,传道,受难,复活,救赎的历史事件。,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权,没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废除了天主教的教阶制,认为教徒无需神职人员即可与神直接交通。基督教堂中一般没有塑像,只挂一个十字架。基督教的教职人员是主教、牧师、长老、传道员。有男性,也有女性,可以结婚,基督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基督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和圣诞节。基督教节日和星期日信徒到教堂做礼拜。,3.佛教与基督教的差异一、佛教是拜多神,或无神,基督教是独一至尊上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相信天道中的鬼神仍要堕落。耶和华意为自有永有,不是人修行而成的 二、佛教对于世界观以
8、为这是四大因缘和合,而非上帝创造,并无美好目的与计划,基督教却说,这世界是上帝所设计创造的,有美好的旨意在。三、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是悲观消极,基督徒对人生则是乐观积极。佛教看人生,就是苦,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总而言之,做人就是痛苦的。基督徒则不然,他们为人是乐观的,他们乐于服侍家庭、社会、国家,以及全世界,他们觉得越是能多服务,越是能荣耀上帝。,佛家妙语之一: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佛家妙语之二: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佛家妙语之三: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佛家妙语之四: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
9、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四、佛教教义要人逃避世界,基督教教义是要人进入世界。为何释迦佛要出家?原因是他看见了生老病死等苦故决意舍弃老父、爱妻及出生不久的儿子,夜半出城,逃入深山,落发做修行人,以求清净寂灭。基督教则不然,以为婚姻神圣,是上帝所设立,马太福音十九章: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因此基督徒不要离开世界,可以有婚姻,父、母、妻子,儿女的家庭生活,这是上帝的恩赐。,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
10、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侧重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1、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和财物。2、三位一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3、信原罪。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
11、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4、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5、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6、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7、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
12、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8、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五、佛教相信宿命论,基督教只寻求上帝的旨意。佛教教义相信三世因果,以为今生富贵、贫贱、夭寿、祸福,俱系前生作孽或积德的业力所致,比如释迦佛在世时,因乞来的食物不洁而生病,他就说,这是前生业力,原因自己前生是一医生,故章给错药予病人,故今生得此果报。基督徒则不然,基督徒不信宿命论,只寻求何为上帝对该事件的旨意,而去遵行。一次有人带生来是瞎眼的青年到耶稣跟前,门徒遂发疑问:夫子,这人是生来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他自己呢?还是他的父母呢?,
13、他知道,可能是医药不昌明,接生婆不知卫生,致婴儿瞎眼,耶稣只指出不是他自己犯罪,也不是他的父母犯罪,从积极方面来说,应当思想如何救治这瞎眼人的失明痛苦,我现在要叫这生来瞎眼的人能看见,令上帝得荣耀。这是主耶稣的态度。,六、佛教以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平等的,基督教说,惟人是万物之灵。佛教众生指四生,胎卵湿化,一切生物,如胎生的有人、狗、牛等,卵生的有鸡、鸟等,湿生的有鱼类,化生的有毛虫,蝴蝶,这都叫众生,都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四生在六道轮回之中,有时为人,有时为鸡,为牛,为猪,投入畜牲道,故佛教不杀生,不吃众生肉,以免投胎时也要做牲畜,偿还因果债务,也或者因为这些生物是祖先投胎,岂不是吃了祖
14、先?这样三世因果业力报应,佛教认为是真理,连佛也不能废弃。基督教认为人与牲畜不同,人在被造时,赋有上帝形象样式。佛教徒常批评基督徒吃荤,不爱动物,只爱人类,但其实,佛教徒却是太爱动物,反而不爱其父母妻子丈夫儿女,宁愿出家,断绝情爱。,七、佛教劝人修行,出发点是令人离苦得乐,基督徒劝人信耶稣,重点是叫人离罪得生命。佛教徒修行,无论在家出家,持斋念佛,出发点是要离苦得乐。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因为人生有许多痛苦,故发心修行,起初并不重视罪字。基督徒一开始信耶稣,就要认罪悔改,离开罪,要背十字架跟随耶稣。不肯背十字架,就无冠冕,并不害怕痛苦,乃看罪恶为真正可怕。,八、佛教徒修行是靠己力,守戒积功德,自
15、己救自己;基督徒明白人不能靠自己,只有信靠上帝的救恩。当释迦佛将去世时,弟子环立哭泣问:佛离世后,当以谁为师?佛答:波罗提木叉(Pratimoksa,意戒律)是为汝等师,与我在世无异。基督教明白人不能靠持戒得救,保罗说: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但如今上帝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看律法和先知为证,就是上帝的义。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如今却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罪的道,是由这人(指耶稣)传给你们的,你们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就都得称义了。九、佛教教人要持斋吃素,基督教以为食物是为健
16、康,并不关系灵性的事。,佛教之与众不同1.佛法否认上帝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2.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上帝。3.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却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4.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佛却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5.佛法所教的往生净土,和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中西宗教的目的论一致:1.从文化策略上看,宗教文化可以团结人群、增强思想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2.从政治作用上看,宗教文化有助于统治阶级顺利实行统治、维护既有秩序;3.从宗教意义上看,宗教文化为人们的精神提供幻想性的安慰。中西宗教文化差异所在:A.中西宗教精神中神人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 宗教 文化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0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