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管理讲座.ppt
《国学管理讲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管理讲座.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学管理讲座,国学管理培训讲师:18790260136,第一讲 导 论,国学的概念 国学的分类范围 国学的学科定位,嵩山古建筑群之嵩阳书院,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小史中说:,“中国的人生观也许错了,但是中国的经验不会是失败。如果人类将来日益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和幸福,他们就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一、国学的概念,“国学”本意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
2、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集说卷六:,“古者二十五家为闾,同在一巷,巷首有门,门侧有塾,民在家者,朝夕受教于塾也;五百家为党,党之学为庠,教闾塾所升之人也;术当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州,州之学曰序,周礼春秋以礼会民而设于州序是也,序则教党学所升之人;天子所都及诸侯国中之学谓之国学,以教元子(天子嫡长子)、众子(天子的庶子)及卿大夫士之子,与所升俊秀之士焉。”,国家级学校的称谓,历代有所变化。,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称国子监,唐宋时则以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明、清两代设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设学部,国子监的称呼于是废止。,清末佚名
3、撰西巡回銮始末下:,“学堂之设,(光绪)二十四年业已议有章程:县设小学,府设中学,省设大学,循序递进,给照为凭;大学卒业学成,乃咨选京师国学,覆加课试,量才授官。所学皆实用,所取皆通才,而国家收得人之效矣。”,国学从周朝就有了,原来是国家级的贵族子弟学校,逐渐发展为国家的最高学府,优秀的庶民子弟也可进入国学,经过考试,量才授官。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人主张大兴国学,发展教育。所以,我国古代典籍中所指称的国学,是一个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概念。,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所谓学问,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积累与梳理;所谓学术,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研究
4、方法的继承与创新。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由于西学东渐的效应,中西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为了与“西学”相对峙,有人提出了“旧学”或“中学”的概念。张之洞即提倡:“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后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由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张之洞的名言。可见,相对于新学而言,国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国学指中学,它是与西学不同的自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发行国粹学报,出版国故论衡,于是“
5、国学”又有了“国粹”和“国故”的称谓。,胡适指出:“国故这两字,是章太炎先生提出,比从前用的国粹好多了;其意义,即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史,包括一切。”胡适又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外国学者称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一般叫做“汉学”(sinology)、“支那学”或“华学”。至于“中国学”的称谓,则是海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和现当代学术的合称。欧美学术界还有“东亚学”的称谓,其范围包括对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研究。,二、国学的分类范围,(一)考据之学(二)义理之学(三)经世之学
6、(四)辞章之学,踏飞燕铜奔马 中国经典青铜艺术、动物雕塑艺术的象征。,二、国学的分类范围,(一)考据之学考据之学是实事求是地考查真相的学问,又可细分为三项:1.考求文字的真相2.考求书籍的真相3.考求文物的真相,(一)考据之学,1.考求文字的真相 包括研究字形结构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研究字义的训诂学。2考求书籍的真相 包括书籍著录的目录学、研究书籍版本的版本学、研究书籍勘误的校勘学、研究佚书辑录的辑佚学、研究书籍真伪的辨伪学、研究书籍年代的避讳学等。,(一)考据之学,3考求文物的真相 包括调查、发掘、整理研究古迹、文物的考古学,研究钟鼎彝器、碑铭刻石的金石学、研究龟甲兽骨刻写记号的甲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管理 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08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