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第一篇.ppt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第一篇.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中国哲学史,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哲学教研室 谭贵全,导 论,一、哲学与中国哲学,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史)自北大于1914年设立中国哲学门,以及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出版而产生,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诠释中国思想的结果,是以西方的名言范畴系统裁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资料的结果。因此,从那时起,就伴随着“哲学在中国”和“中国的哲学”的争论,“何谓哲学”、“中国有无哲学”的争论,“中国哲学”就存在所谓合法性危机。,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导 论,一、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史?,中国的哲学史?,导 论,二、中国哲学史的特
2、点,一般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对人的特别关注;道德哲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象征类比与整体化的思维方式等。,导 论,二、中国哲学史的特点,1.封建社会的哲学历史最长,内容特别丰富。2.宗教化的儒学占有极大优势,是中国哲学的主流。3.中国哲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色彩。4.中国古代哲学有光辉的唯物论无神论和辩证思维传统。,导 论,三、中国哲学史的分期,中国哲学史的七个阶段,先秦诸子百家时期两汉经学时期魏晋南北朝玄学兴盛隋唐佛学时期宋、元、明理学时期清代考据学时期近现代文化反思、中西碰撞时期,导 论,四、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 1.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学习中国
3、哲学史,有助于我们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导 论,四、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 2.宗教化的儒学占有极大优势,是中国哲学的主流。3.中国哲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色彩。4.中国古代哲学有光辉的唯物论无神论和辩证思维传统。,导 论,四、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1.封建社会的哲学历史最长,内容特别丰富。2.宗教化的儒学占有极大优势,是中国哲学的主流。3.中国哲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色彩。4.中国古代哲学有光辉的唯物论无神论和辩证思维传统。,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
4、哲学的萌芽、兴起和奠定其基本格局的时期。中国哲学首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这主要是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派学者而言。所谓“诸子”、“百家”,概举其成数,司马谈、刘歆、班固都对其有详细说明。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道家,以墨子为代表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等。而在诸子百家兴起之前,中国哲学已走过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和萌芽时期。正是有这样一个深厚的思想渊源,先秦诸子才掀起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第一个高潮。诸子之学以秦王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天下一统为标志而宣告终结。秦汉以后,儒、道两家成为中国哲学的两大主流和基本价值导向。,第一编 先秦时期
5、的哲学思想,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一、殷周时期的天命思想二、变易和合的思想(一)人们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观察、分析和解释中,逐步萌发了变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周易中(二)、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五行相互交杂以生成百物的以五行为本原的宇宙生成论(三)、伯阳父“天地之气,不失其序”的气化有序性的思想,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1、周易介绍2、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易经基于对人事吉凶、祸福、悔吝、休咎的占问,直观地、不自觉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对待矛盾现象。由于自然社会普遍存在着对待矛盾现象,从而促使事物的变化。易经对待事物相互
6、转化的观念,来自人们在农业牧畜业生产劳动中对于“日月递照”、“暑往寒来”的观察,也是对殷周之际“人事代谢”,“殷亡周兴”的社会转化的理解。同时,人在认知自然社会过程中,也逐渐认识了人类自我。提出了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以及自身行为的道德原则。易经倡导待人处事应该恭敬。,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一、说儒(一)司马谈:“夫儒者以六艺为法”(论六家之要指)(二)班固艺文志关于“儒”之起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三)章太炎国故论衡分儒为三(四)胡适:说儒,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7、儒 家,二、孔子(一)生平和影响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年幼丧父。少好礼,有志于学。,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孔子历史地位和影响:“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二千五百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二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钱穆),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二)孔子对周礼的态度1、公开维护周礼:(1
8、)批评僭礼行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反对铸刑鼎(3)不患贫而患不安2、对周礼的补充:(1)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2)用德化加强礼制:“导之以德,齐之以礼”(3)以贤贤补充亲亲:“近不失亲,远不失举”(4)以“仁”为“礼”的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三)孔子仁的思想1、仁的内容(1)“仁者爱人”(2)“仁”的根基则是“孝弟”(3)“克己复礼为仁”(4)落实到行动上的以“恭、宽、信、敏、慧”等来律己(5)强调“仁”给他人和社会带
9、来益处2、仁的内在性、自觉性(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为仁由己。”,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四)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性,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子曰;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时中。小人之反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过犹不及”,“攻其异端,斯害也已。”“执其两端”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君子 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
10、也,义与之比。”,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五)天命鬼神观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客观必然性的天2、“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获罪于 天,无所祷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肯定天(命)至高无上的价值理想3、“五十而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人在天命面前并非无所作为4、“子不语怪力乱神”和“祭神,如神在”生死:“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 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六)知与行1、“生知”、“学知”、“困学”、“不学”2、“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11、”,故强调“学知”、“困学”,强调“多 闻”、“多识”3、学思并重4、慎言敏行,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三、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90前305年),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被尊为“亚圣”。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一)仁政思想1、贵民,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养民。仁政必自经界始。强调制民之产,不违农时,使“民养生送死 而无撼。”3、倡王道反霸道,“保民而王”“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 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
12、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4、义利之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事其君者也。”,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二)性善论“仁政”的基础:“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1、何谓人性2、人性的内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 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 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3、圣人与我同类
13、“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三)道德修养1、扩充本心“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扩充的方法“尽心”“养气”2、求其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则得之,舍则上之。”3、尽心、知性、知天(四)历史地位和影响,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四、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是先秦百家争
14、鸣中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一)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社会历史观1、“隆礼义”,“统礼义”“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 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2、肯定法治的思想“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法者,治之端也。”3、尚贤“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4、王霸并用,礼法双行“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5、“明分使群”。,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二)明于天人之分天人观1、天行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15、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2、明于天人之分“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物,不能治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制天命而用之。”,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三)“解蔽”与“虚壹而静”求知说1、“缘天官”与“心有征知”2、“解蔽”与“虚壹而静”“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 之公患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3、学至于行而止“不闻不若闻
16、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论1、“察乎性伪之分”“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 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2、性恶与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3、与孟子性善论比较(五)历史地位和影响,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章 道 家,一、道家概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哲学史 一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0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