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ppt
《《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注释】为政以德:即“以德为政”,状语后置,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介词,用、拿。北辰:北极星。即小熊座。极星移动很慢,所以古人错觉地认为极星不动。所:处所,位置。共():同“拱”,围绕,环抱。【评点】“为政以德”是为政篇的纲领,以下各章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
2、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评点】“为政以德”是为政篇的纲领,以下各章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为政以德”包括以下四个具体原则:端正自身原则,犹今之以身作则,这是正人的前提;节用爱民的原则,节用是修已,目的是“以安百姓”,爱民的政策措施是爱惜民力,务民本业;清廉不贪原则,这是仁政的内在要求;取信于民原则,即要求为政者对民众信实不欺。这是孔子对为政者殷切的政治道德期望,在政治文化上至今仍有现实的历史借鉴价值。,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为了缓和消解统治者与被统治
3、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防止“民变”的扩大,首先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谨慎对待与民众的关系,争得民心。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罚”的传统,汲取殷商失德亡国的教训和周朝有德而兴的历史经验。,德治论是一种政治理想主义,它把道德的社会功用夸大了,所以孔子、孟子在当时到处碰壁,并被目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相反富国强兵的法家学说得到了列国的采用。但是道德治国论只是不能独用,却不可或缺。它提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见解和正人先要正已的主张,都是万古不移的真理,它比法治论更具有战略眼光,更符合人道主义的精神。,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道:有两
4、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2)齐:整齐、约束。(3)免:避免、躲避。(4)耻:羞耻之心。(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评点】孔子“道之以德”主张,构成了他的“德治”理论。“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孔子和儒家是“德治”的倡导者。孔子的“德治”思想有很大的优点,就是特别重视民心向背对于国家治理的根本作用。怎样才能赢得民心,获得百姓的真心拥戴呢?孔子认为光靠严刑峻法是做不到的,那
5、只能使百姓害怕,却不能使百姓从内心里拥戴你。要真正获得百姓拥护,必须靠“德治”,即所谓“以德取心”、“以德服人。”,儒家的治国论始终具有泛道德主义色彩,其弊病是往往把道德问题政治化和忽视法律建设,其优点是对领导集团有一种全社会的道德舆论监督,能使道德水平低的为政者树立不起光辉的形象。,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注释】适:到,往。仆:驾车。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管子治国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以比较好治理。民 贫则危
6、乡轻家,犯上作乱,所以难于治理。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地让人民富裕起来。这就是富民政策。管子表达的思想正是孔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评点】此章孔子谈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庶”、“富”、“教”的思想是足食、足兵、民信思想的发展,如果说足食、足兵、民信思想还有重信轻食的偏颇,而庶、富、教的思想则主张先富而后教,比较辩证地看待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先富后教”思想的合理之处在于,它意识到了物质生活条件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注意“富”是“教”的前提。不富难以施教。另一方面,富了必须施“教”。财富只是为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一种可能,并不是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就自动地有道德行为。,物
7、质利益的满足,并不必然地带来道德水平的提高。财富只是为道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质条件,这只是解决道德问题的外在方面。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能否转化大多数人自觉的思想,并通过自然而然的行为表现出来,这需要人们建立起稳定的道德人格。这是内在的方面,只有通过教化,才能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内在的人格素养。,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注释】兵:在论语、孟子和“五经”中,“兵”多指兵器,只有极少数 时候是“兵土”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兵”指军备。,“足食,足兵,民
8、信之矣”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就 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 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 时,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 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 兵”。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必不得已而去”。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评点】本章孔子谈为政、治国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表现了他的仁政思想。孔子认为政治上的大政主要有三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为政者、政府得到老百姓信任。这三项施政要点中,又以取信于民为重。如果为政者、政府失信于民,那就站不住,就会彻底失
9、去民众而跨台。,孔子的深意在于:治理管理国家最要紧的是取信于民,从政人员必须具备信实不欺的政治道德品质。能取信于民则立,能取信于民,老百姓就会讲真话,办实事,不讲假话,不作伪了。这样,上下都不失信,相互信任,国力增强,政通人和。有了这一条,兵器、粮食都可以创造出来;没有这一条,即使兵器充足,粮食充足,但上下离心不能一致,国家还是免不了灭亡。要能互相信任,首要条件是在上的要为在下的着想。在上的如果只知谋取私利,那么,要想得到民众的信任是不可能的。,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2)千乘之国:
10、乘,音,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为政以德 选读 之一 为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0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