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第4讲柏拉图的理念论.ppt
《《西方哲学智慧》第4讲柏拉图的理念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智慧》第4讲柏拉图的理念论.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讲 柏拉图的洞穴,授课教师:苗春荣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主要内容,一、理想国二、两个世界三、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四、对理念论的反思五、通种论六、幕仿创世说,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柏拉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他对哲学的贡献就在于把巴门尼德一苏格拉底的思路确定下来,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柏拉图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二十岁左右与苏格拉底相遇,回家把诗
2、稿统统烧掉,从此醉心于哲学研究。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城邦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寻求治国安邦的灵丹妙药,时间达十多年之久。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学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柏拉图学园-直延续了900年之久,要不是在公元529年被皈依了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封闭了的话,也许今天还在招生呢。,我们这一讲的主题是柏拉图的洞穴。洞穴是柏拉图说明其哲学思想的一个比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比喻不仅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思想,也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思路。
3、在讨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看这个洞穴比喻说了些什么。,洞穴比喻出现在国家篇(汉译为理想国)第七卷中,内容是这样的:.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作是真实的存在。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
4、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作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时他开始怜悯起自己的那些仍然生活在洞穴之中的同伴,于是他决定回去拯救他们。然而,他已经不能适应洞穴中的世界了,在他的同伴看来,是他自己把眼睛弄坏了。如果他执意要释放他们,把他们带向光明,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
5、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哲学家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正好相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的事物的真实性,哲学家却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等,当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把哲学家塑造为殉道者的时候,在他的心中一定想起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像
6、苏格拉底一样,柏拉图面临的问题是希腊文明的衰落,开出来的“药方”则是知识。我们先来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方案,一、理想国,柏拉图20岁时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8年以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当时柏拉图不在雅典。毫无疑问,苏格拉底之死在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柏拉图看来,苏格拉底之死是城邦犯下的一桩罪行。不过真正令人深思的是,恶为什么会战胜善?谎言怎么会掩盖真理?非正义为什么会战胜正义?苏格拉底是一个好公民,为什么雅典城邦竟然对于自己最好的公民如此忘恩负义?如此等等,就是柏拉图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他逐渐将人的教育和城邦的组织管理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桕拉图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
7、义,这应该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个人是縮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所以,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如果这三个阶层各自具备了自己的德性,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否则便是不正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正是希腊人的四主德。,柏拉图还被看做是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他把私有制认作一切灾难的主要祸根,为了
8、培养前两个阶层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主张实行平均主义式的共产主义原则,让他们过军队般的生活,没有私产,没有家庭。还要实行优生优育,按照不同年龄进行严格的不同科目的教育,儿童时开始接受美育、体育、智育和德育的训练,最初学习音乐和健康的传说,同时进行体育锻炼,智育训练经历由低到髙、从意见到知识的步骤,先学数学和天文学,最后是哲学(辩证法)。柏拉图秉承苏格拉底的观念,认为一切工作都以知识为基础,,治理国家更是如此,而真正对于治理国家有全面系统的知识的人,应该是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洞悉宇宙万物的奥秘。所以柏拉图断言,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
9、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那是奇迹,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而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只有一种可能,让哲学家为王。这就是哲学王的理想。其实让哲学家为王,与希望统治者成为哲学家,一样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哲学家的工作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作为理想目标。,由于这个理想世界太理想化了,所以我们通常称之为“乌托邦”,即“无何有之乡”的意思。哲学家生活在理想之中,如果让他去负起使理想成为现实的重任,有点勉为其难了。更何况哲学家也是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满足柏拉图为哲学王所规定的条件。像所有的人一样,哲学家始终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也许他面临的冲突更加激烈,因为他身
10、处现实与理想这两个极端之间。哲学王的观念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可以说源远流长。如果解决问题需要把握事情的真相,也就是获得知识,那么哲学作为智慧之爱,在一切知识中应该是最高的,因为它所把握的不是小知识小聪明,而是宇宙万物的奥秘。所以,哲学家是真正称得上有知识的人,他当然是治理国家的行家里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比拟的。由此可见,哲学家的野心最大,与他相比,帝王将相的野心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哲学家们要统治的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世界,而是整个宇宙。因而治理区区一个小小的囯家当然不在话下。,柏拉图相信,只有哲学才能拯救希腊文明,于是他在综合吸收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等哲学家有关
11、思想的基础上,主要,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亦即理念论,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当然,由于桕拉的著述活动历经几十年之久,思想前后变化很大,而其多数著作难以确定写作的时间,因此尽管有些学者将他的思想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严格说来,我们不应该将他的全部思想看做是一个统一而严密的体系。,二、两个世界,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s(多数时候用的是idea),这两个概念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在英文中通常以大写的Idea与小写的idea来区别客观的理念与主观的观念。,希腊人对看十分看重
12、,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过,在一切感官中,视觉最重要。的确,我们主要是通过眼睛的看来了解这个世界的,而万物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形象不同。,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有许多美丽的事物以及善的事物,我们说它们存在,并以这样的话定义它们,另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自身、善自身,,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
13、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事物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而柏拉图面临的难题,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就是分离问题,亦即理念与事物的分离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理念不仅不会受事物的影响,而且理念与理念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因为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变为他物。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
14、然的存在。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而它们的类是知识的对象。至于理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曾经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所谓美自身或某某自身,意指美的理念或某某理念。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他事物亦同样。,一类事
15、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认识的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做非存在,而是看做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哲学的综合。一方面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与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此在始终处于变
16、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柏拉图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比喻:太阳比喻、线段比喻和我们讨论过的洞穴比喻,太阳比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
17、因,比其他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髙的荣耀。,线段比喻。在太阳比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段比喩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可知世界的第二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与上述两大世界
18、各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考,洞穴比喻。洞穴比喻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做可见世界,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做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里面的火光比做太阳。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 可见,洞穴比喻与线段比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如前所述,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亊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
19、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这两个世界实际上是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结合: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惟有变化本身是不变的(赫拉克利特);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惟有不动不变永恒为一的存在是真理(巴门尼德)。前者是我们所说的现象,后者则是我们所说的本质(当然,在柏拉图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形成本质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的两个世界是由认识论划分的,亦即源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在柏拉图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的观念,因而对于柏拉图来说,我们的理性认识不可能从感性认识上升而来,这就使关于理念世界的认识成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柏
20、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在他看来,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既然如此,我们如何能够认识理念呢?,三、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在知识问题上,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感性经验为认识的依据,巴门尼德揭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主张惟有对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之路。柏拉图像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可能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经验,无论我们经验到多少张个别具体的桌子,也不可能从中产生普遍、抽象、永恒存在乃至无限的桌子概念,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们不是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
21、理念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柏拉图讲了一个故事: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过是把被我们遗忘了的东西回忆起来而已,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哲学智慧 西方哲学 智慧 柏拉图 理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04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