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全].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1-1建设基础优势:形成了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近三年毕业生1200余人,就业率99.70%,对口率83%;学生获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级奖励90余项。央财支持重点专业1个,国际认证专业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实训基地3个。博导2人,珠江学者和省级名师等8人,省级技术能手2人、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4人。团队为省面向智能制造的VR/AR应用技术研究协同创新团队、省高职教育优秀教学团队。专业群老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00o万。有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专利100余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
2、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能力大赛获奖8项。与港、澳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项目3个。特色:精准对接东莞横沥国家级模具专业镇,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国际化办学,实施海外名师项目,开展正ET工程教育认证,培养国际化技术人才。机遇:国家战略方向、粤港澳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以及湾区模具产业在国内的核心地位,急需大批能胜任模具智能制造高端岗位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挑战:现有培养体系、师资水平和实践基地等与智能时代模具技术发展的新需求有差距。1-2组群逻辑一、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模具制造上游涉及原料生产与装备制造产业;中游为模具设计、制造及其延伸的制件生产企业;下游为使用模具的汽车
3、制造、3C电子等多个产业。数控技术对接上游数控设备、中游模具制造及下游企业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多轴数控精密加工等岗位;模具设计与制造对接中游模具制造及制件生产企业的模具设计、精密制造与测量、制品产线装调及模具修复等岗位;工业设计对接下游汽车、3C电子业的制品外形与结构设计、制品-模具融合设计岗位;工业机器人技术对接中游模具智能制造及制件生产企业、上游智能装备和下游制造企业的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维护保养、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岗位。四个专业对应于模具智能制造产业链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关联度大,以群建设发展,可发挥集群优势,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二、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聚焦智能时代模具技术发展
4、,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模具智能制造产业链高端岗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相近制造业岗位,培养掌握先进设计方法、智能制造技术、精密测量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等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彳惠技并修,能胜任精密模具产品设计与加工、精密测量、智能产线装调与维修、高端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精密模具修复,以及优化产品外形与结构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群内专业的逻辑性四个专业同属装备制造大类,基础相通。专业群依据产业链逻辑关系组建,生产制件用的模具,在结构设计、智能制造等方面需要工业设计、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提供支撑;而制件生产过程又与数控、机器人技术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使专业之间形成围绕模具制造交叉
5、融通关系,在技术、岗位、课程等方面能相互支撑。且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综合实力强,以其为核心组成专业群,将更加利于资源整合和优化,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1-3建设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融入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模具产业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适应现代模具产业高新技术普遍应用、管理信息化、设计数字化、加工精细化、装备智能化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将专业群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实施产教融合、分向定岗、能力递进、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1个。校企共同研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试点1+X证书;联建国家级教学资源库
6、;校企共编新形态教材12部,其中3部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形成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共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标准15个。引进1-2名产业领军人才作为专业群兼职带头人;培养25名具备产业能力的骨干教师;聘请行业企业大师名匠10人以上。校企新建7个、完善8个实训平台,实训基地成为国家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期,开展各类服务项目100项以上,服务到款额1500万元以上;培训40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8000人次。建立中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制造分院,编制模具类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力争成为该国国民职业教育标准;进行一带一路国家模具智能制造类留学生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际专业资格认证。1-4建设
7、内容与实施举措一、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善专业群校企合作243体制机制,依托专业群广东省面向智能制造的VR/AR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团队、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深圳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以项目开发为抓手,建立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实施产教融合、分向定岗、能力递进、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分学年进行职业基本素质和技能、专业方向能力、高端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根据企业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建立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和卓越技师创新班等多种培养方式。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库建设面向模具智能制造产业链高端岗位,校企合作,建构专业群人才培养标准;实施平台共享、技术专攻、跨界融合、突出智能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研制适应模
8、具智能制造产业链高端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标准15个;探索1+X证书人才培养新办法,开发1+X证书培训资源包7套、系列仿真实训软件20款;融入工匠精神,专业课分级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基于VR技术,联建国家级开放、共享的智慧型模具智能制造教学资源库。三、教材与教法改革校企共编多层次、多类型教材。融入模具智能制造产业链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引入企业工程案例,开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工学结合教材15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12门及配套的新形态教材12部,其中3部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探索与实施多种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推行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推进课堂教学革命。基于VR技术,打造活动课堂;基
9、于互联网+,实施混合式学习,建设移动课堂;开展卓越创新小班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广东省面向智能制造的VR/AR应用技术研究协同创新团队和省优秀教学团队的基础上,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实施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措施,打造一流的专业群教学师资队伍。引进1-2名行业有权威的校外兼职专业群带头人;实施企业轮训制度,培养骨干教师25名;引进2名以上全国技术能手,将其培养为技术技能大师;实施产业教授政策,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10名以上兼职任教。专业群教学团队整体水平达到国家级高职教育教学团队水平。五、实践教学基地整合优化智能制造基础技能实训平台;构建和完善模具智能
10、制造加工中心等3类模块化实训平台;新建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模具在线精密测量等7个实训室;完善模具激光加工与装调、智能控制技术等8个实训室;建设3D打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校外共享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共享,提升服务能力。六、技术技能平台与东莞横沥国家级模具专业镇、省模具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模具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组建产品设计创客中心等4个创新技术平台,建设五轴加工技术应用中心等2个培训及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国家技术能手组建数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若干个名师工作室,拓宽高技能人才成才之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3D打印创创新工作坊和机械CAD创新工
11、作坊,提升对外服务能力。七、社会服务对接产业和社会需求,依托实训基地具备的数控车工(中、高级)、数控铳工(中、高级、技师)鉴定资质,开展培训和鉴定服务,申报成功模具制造工鉴定资质,拓展l+x新职业资格认定1-2项;以创新及技术研究平台为载体,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服务中小微企业;与东莞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建设一家模具虚拟博物馆,开展模具知识的科普服务。八、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港、澳合作项目为平台,与德国等模具先进制造国家开展合作项目1项;基于已开展的赞比亚合作项目,与中国有色集团共建中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制造分院,借助海外工作坊,承接中资企业员工培训500人次以上;继续开展一带一路沿
12、线国家学历留学生和短期留学生人才培养,实现汉语教学,成为培养留学生人才的品牌专业群;开展模具智能制造方向的国际专业资格认证,开发专业群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输出职业教育的中国标准;拓展海外名师项目,聘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籍专家或学者来校任教,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职业能力。九、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科学构建模具智能制造专业群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规范专业群运行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完善专业群教学体系和标准;拓宽专业群建设资金来源,面向社会多渠道筹措经费预计投入L4亿万元资金用于专业群建设,确保经费使用高效、规范;采用国际认证规范,建立专业群自我诊断与改进机
13、制,在正ET认证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毕业生能力跟踪评价机制,实现专业的自我诊断与更新。1-5预期成效预期成效:建设期,培养毕业生5000人以上,专业对口率90%以上,满足模具产业高端岗位需求,形成的教学和课程标准有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专业群教学团队建成为高水平、结构化国家级创新团队,模具产业高端岗位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在教学与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引领作用;建成生产、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的六位一体精密模具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标志性成果:1 .国际级成果10项:海外工作坊2个;留学生培养项目2项;国际专业资格认证1项;引入高端外国专家2人;专业汉语教学教材3门。2 .国家级成果28项:教学成果1项;教改项目2项;教学资源库1个;教材3部;参与1+X证书试点1-2项、教学标准制定1-2项;创新服务团队1个;教学名师1人;技术能手2人;教师教学能力大赛1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创新平台1个;技能竞赛等10项。3 .省级成果50项:教学成果2项;教研教改项目6项;精品资共享课4门;教材6部;教学名师2人;技术能手4人;教师教学能力大赛4项;创新平台2个;技能竞赛等20项。4 .其它:开展社会服务100项以上,到款额1500万元以上;培训40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8000人次。获取专利、软件著作权300项以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01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