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第十四讲讲义.ppt
《《汉语史》第十四讲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史》第十四讲讲义.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语史第十四讲,训 诂 源 流,一、先秦的训诂:萌芽时期,(一)训诂起源于先秦时期。论语:“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老子:“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韩非子有解老篇和喻老篇;有内储说和外储说。解老篇和喻老篇是对老子的注解。内储说和外储说,先列经文,后加解说。到了战国末期,训诂已经由萌芽而逐步发展,它的对象已经不限于儒家经典,训诂的
2、方法、体式多种多样。但比较系统、专门的训诂工作和研究直到汉代才开始。,(二)训诂萌芽和发展的动力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二、两汉的训诂:兴盛时期,(一)兴盛的原因1、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今文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至东汉光武中兴,形成五经十四博士的完整体系。学习儒家经典,成为利禄之途。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易四家: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书三家: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诗三家:齐(辕固生)、鲁(申培)、韩(婴)。礼两家:大戴(德)、小戴(胜)。春秋两家:颜安
3、乐、严彭祖。,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汉文帝派晁错向济南伏生学习尚书,记录尚书二十八篇。汉成帝命刘向校书撰别录,刘歆完成图书总录七略。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释。汉武帝太初四年(前93年),从孔壁中得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孔安国传尚书。,(二)兴盛的表现,1、随文释义的传注体、专书体训诂著作大量涌现。毛诗故训传、郑玄 毛诗笺、郑玄 仪礼注、贾逵国语解诂、服虔汉书音训、王逸楚辞章句、马融离骚注、郑玄易纬注。尔雅、说文、释名、方言、服虔通俗文(中国古代第一部俗语词辞书,早已亡佚)班固白虎通义、许慎五经异义、郑玄驳五经异义。,2、训诂大师林立。3、义训、形训、声训蔚为大观。4、
4、训诂体式和术语在广泛应用中趋于成熟。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沿袭时期,(一)扩大了训诂的范围魏晋南北朝的注释,仍以儒家经典为主。流传至今的有: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谷梁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三国吴韦昭国语注、晋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注、魏王弼老子注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近3倍于正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近20倍于正文)、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增补史料,纠正讹误。,到隋唐时期,四部的注解都有增加,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李鼎祚周易集解、陆淳春秋集传辨疑、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
5、注、李贤后汉书住、何超晋书音义、杨倞荀子注、王冰黄帝素问注、李善文选注。,(二)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训诂形式,萌芽于汉末,盛行于六朝,到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郑玄毛诗笺皇侃论语义疏皇侃:南朝梁儒家学者,经学家。撰有论语义疏十卷,略于传统的章句训诂和名物制度,而多以老、庄玄学解经。如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其解曰:重为轻根,静为燥本,君子之体,不可轻薄也。其说与汉儒说经相去甚远,表现出南朝的玄学之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命孔颖达、贾公彦、杨士勋等编撰新的符合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的五经义疏。五经正义:毛诗正义、尚书正义、周易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五经正义为经学义疏的
6、结集。经书成书年代早,文字多晦涩难懂,记事简略不详,给后人学习带来不少困难。为经书作传、注之风便盛行,常常一部经书就有各执一说的多家传、注。五经正义从中选出比较好的注本,摒弃其余杂说,对前代繁杂的经学解释进行一番统一整理。又因前代注本也有难解之处,所以五经正义便依据传、注又加以疏通解释。五经正义是一部典型的以疏解经著作。,论语集解晋书郑冲传:“初,冲与孙邕、曹羲、荀顗、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春秋经传正义 春秋序:“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三)训诂新著的涌现比较重要的有:(魏)张
7、揖广雅、(晋)吕忱字林、(陈)顾野王玉篇、(晋)郭璞尔雅注、方言注、三苍解诂、(唐)李商隐蜀方言等。字林是说文与玉篇之间的字书,在字书发展史上很重要,宋末以后亡佚不存。唐封演闻见记称玉篇“凡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今日看到的玉篇是宋真宗时陈彭年等重修。唐代增字本,收字有 22561字,比封演所记多5600多字,注解大有删削,已非原本之旧。顾野王原本在宋已佚,只有日本保存部分传写本。都是唐代日来华留学生和僧人传抄带回日本的。共存2052字,相当原书的1/8 强。,(四)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隋书经籍志:“自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又得西域胡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与
8、八体六文之义殊别,今取以附体势之下。又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今取以附音韵之末。”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25卷、慧琳一切经音义100卷、慧苑华严音义。在释佛经用语时,引用很多古书资料,可以了解中古时期语言文字音义变化的一些踪迹。,四、宋代的训诂:变革时期,(一)宋代训诂的成就1、四种义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2、涌现一批经史子集的新注:朱熹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四书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是朱熹花40年时间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为
9、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洪兴祖楚辞补注,3、出现一批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陆佃埤雅埤雅,增补尔雅有关草木鸟兽虫鱼及天文等方面内容的著作。罗愿尔雅翼解释尔雅草木鸟兽虫鱼各种物名,以为尔雅辅翼,所以名为尔雅翼。考据精博,体例谨严。,4、徐铉xun、徐锴ki刊定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在流传中经辗转抄写,衍漏伪异不断增加,唐李阳冰曾作刊定,但主观武断,随意窜改,伪误更甚。五代末期徐铉、徐锴兄弟对说文解字深入研究和校订,徐铉整理出后世流传最广的被称为“大徐本”的说文解字,徐锴著被称为小徐本的说文解字系传,既注释说文解字,又纠正许多李阳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语史 汉语 第十四 讲义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0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