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文言语法知识》教学.ppt
《《文言文复习-文言语法知识》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复习-文言语法知识》教学.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复习,文言语法知识,文言语法,常见实词,常见虚词,句式和用法,常见实词,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2003年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常见实词,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
2、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扩大。,*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缩小。,*有的古词义至今已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有的古词义至今感情色彩已有变化。,在推断文言词义时,对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有细微差别并且容易被忽略的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否则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歪曲文意。,如:曹操 将顺江东下。,(“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肉”,古泛指动物的肌肉今专指猪肉。),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畜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
3、益。),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属于中性词今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有时由于两个词意义相关或语法结构上的关系而连在一起使用,随着语言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词,词义也由原来的两个变成了一个。,例: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六王毕,四海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一人,一桌,一檀板而已。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数目,自然数的开始。),(统一),(相同、一样),(专一),(满、全),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3)韵母相同。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4)声韵均不相同。如:秦伯说,与郑人盟。,“蚤”通“早”,“亡”通“无”,“从”通“纵”,“说”通“悦”,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语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对词义
5、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文言虚词很多,但“常见”者毕竟有限。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常见虚词,常见虚词,1
6、、了解古今变化,2、关注代词,3、辨明意义用法,4、注意特殊情况,1、了解古今变化,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1)有的消失了。,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夫”作为 发语词,现在已经不用了。,(2)少数沿用下来。,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现在还用。,(3)有的用 法发生了变化。,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是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而现代汉语的“也”是表示重复的副词。,(4)有的已被别的词所代替。,如:无能为也矣。,助词“矣”已被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了”(“呢”、“啊”)所代替。,2、关注代词,对于代词以外的文言虚词的词性,特别是一些不
7、典型的或很难区分的词的词性,如果不能分辨,不要纠缠,因为高考不考文言词的词性这类专门的语言学知识。,当然,对于一些典型的比较容易辩识的并且与理解文句关系比较密切的虚词的词性,如能区分,对答题还是有帮助的,因为正确分辨词性,有助于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词在虚词中比较特殊,因为它毕竟有比较实在的意思,容易被选来命题。,2、关注代词,例,2006年高考试题:,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C,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D、百姓闻之,
8、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称代前文的“饮食”,3、辨明意义用法,高考试题中往往是“意义和用法”并提,考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较多。,意义是指词义,主要是指某个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用法包含内容较多,词性、在句中表示的各种关系、词语在句中担当的成分、词类活用、“之”字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之”字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一些虚词作为发语词等等,均属用法的范畴。,在用法中,只考一般用法,不考特殊用法。,例,2006年高考试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答案,A,介词,“凭”,介词,“把”,副词,“恰逢”、“正赶上”,副词,“恰逢”、“正赶上”,副词,“已经”、“
9、以后”,副词,“已经”、“以后”,连词,“不论”,连词,“不论”,4、注意特殊情况,文言虚词中的特殊情况主要指以下几类:,(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2)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双音单音。,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因为”是两个词,“因”解为“于是”,“为”解为“写”。,“诸”是“之”和“于”的合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
10、判断。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梁,吾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4)“者”、“也”全不用。如: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余购三百盆,皆病者,此亡秦之续耳。,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且相
11、如素贱人。,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吾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
12、远近,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而君幸于赵王。,如:,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如:,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属今为之虏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4、用介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复习-文言语法知识 文言文 复习 文言 语法 知识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9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