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本》一集孝篇.ppt
《《德育课本》一集孝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课本》一集孝篇.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虞舜耕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原文】虞舜、姓姚名重(chng)华。父瞽瞍(g su)顽。母握登贤而早丧。后母嚚(yn)。弟象傲。常谋害舜。舜孺(r)慕号泣。如穷人之无所归。负罪引慝(t)。孝感动天。尝耕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帝尧闻之。妻以二女。历试诸艰。天下大治。因禅焉。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故不知其他。只求可得父母之欢心。故始终不见父母不是处。人伦之变。至舜而极。然能尽爱敬之诚。则至顽如瞍(su)。尚能底豫允若。况顽不如瞍(su)者乎。,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白话解释】虞代的舜帝。姓姚。名叫重(chng)华。他的父亲叫瞽瞍(g su)。没有知识。又喜欢妄
2、作妄为。他的生母名叫握登很贤德。可是早已亡过了。他的后母呢。口里是不说忠信的言语的。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又很傲慢。他们常常想了计策。要谋害舜。舜像孩子般的呼号哭泣。同穷苦的人没有归处一样。并且以为父亲母亲弟弟的种种行为。都是自己的侍奉不得法。所以不能够得到爷娘的喜欢。舜帝这样的孝顺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天。有一次。在历山地方耕田。大象帮着他耕。飞鸟帮着他耘。尧皇帝得知了。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屡次用艰难的事情。去试验舜帝。并不觉得怎么样。后来天下很太平。尧帝就把皇帝位子让给他了。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所以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只求好好奉养父母让他们欢心。所以看不到父母不对的地方。人伦的变化。到大舜达到极点。
3、但假如能对父母极尽爱敬之心。那么象瞽瞍(g su)这么顽固的人。尚且能回心转意。何况一般的父母呢。,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二、【仲由负米】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 hu)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l hu)。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李文耕谓事亲之事。承颜日短。报德思长。如仲氏子者。方乐负米之欢。旋抱衔恤之痛。思藜藿(l hu)而不得。列钟鼎而徒然。子欲养而亲不待。盖千古有同慨也。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
4、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白话解释】周朝时候。有个贤人。姓仲。名叫由。表字就叫子路。他的家里穷苦得很。天天所吃的。都是些藜(l)呀、藿(hu)呀。那一类不好的蔬菜。因为奉养爷娘的缘故。常常出去。到百里以外。背了米回来给爷娘吃。等到他的爷娘都去世了以后。他就往南方游历。游到楚国地方。楚王就聘他做了官。他跟随的车骑有一百辆之多。他积聚的谷米。有一万钟的富。坐的时候。便茵(yn)褥重叠。吃的时候。便鼎食满前。他就叹气着说。我现在虽然富贵。但是要想像从前一样吃着藜藿(l hu)的蔬菜。仍旧到百里以外去背米来养爷娘。这世里断断不能够再有这种日子了。叫我怎不伤心呢。孔子说道。仲由的服事爷娘。可以说是活着
5、尽了力。死了尽着追思的了。李文耕说侍奉父母这件事。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很短。但要常常想着报答父母的恩德。仲由刚刚享受着为父母背米的快乐。转眼父母就去世了。痛哭不已。想再有从前那种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已不可能。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千古以来同有的慨叹。为人子的。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怎能不赶快孝顺奉养他们呢。,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三、【闵(mn)损芦衣】孝哉闵(mn)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原文】周闵(mn)损、字子骞(qan)。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母恶损。所生子衣绵絮。而衣损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靷(yn)。父察知之。欲逐后妻。损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善其言而止
6、。母亦感悔。视损如己子。李文耕谓闵子留母之语。凄然蔼然。从肺腑中酝酿而出。虽使铁石人闻之。亦为恻恻(c c)心动。何其天性之厚且纯也。卒之全母全弟全父。一家太和之气。直从孝子一念恳恻中转回。为子者其三复之。,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白话解释】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姓闵名叫损的。表字叫做子骞(qan)。生他的母亲。早已亡过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穿了棉呀、絮呀、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里面却是装着芦花的。有一次、他的父亲叫闵损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很
7、生气。后来觉察了儿子是穿了芦花缘故。便要赶出那个后妻。闵损却对父亲说。母亲在此。无非我一个儿子受着寒冷。倘若母亲去了。可怜三个儿子都要受着孤单了。他的父亲觉得闵损的说话不错。也就罢了。他的后母。从此也感悟懊悔了。以后看待闵损。就像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李文耕认为闵子骞挽留母亲的言语。既凄凉又令人伤感。是他的肺腑之言。即使铁石心肠的人。听了也会悲痛不已。他的天性真是太纯厚了。最终保全了全家。一家人安享太平。都是他一片孝心的感召啊。,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四、【曾参养志】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ni)其指。负薪归庐。【原文】周曾参、字子舆(y)。善养父志。每食。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父嗜羊
8、枣。既没。参不忍食。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啮(ni)指以悟之。参忽心痛。负薪归。妻为母蒸梨。不熟。出之。过胜母。避其名。不入。学于孔子。而传孝经。李文耕谓凡为父母。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成立于功名者小。成立于道德者大。为子者欲学曾子之养志。必学曾子之志于道。悟彻一贯。三省其身。不然。虽多备酒肉。曲承欢笑。异于徒养口腹几何。,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白话解释】周朝的曾参夫子。表字叫子舆(y)。他奉养爷娘。和别人不同。最能够养他父亲母亲的志向。每逢吃饭的时候。必定有酒有肉。将要收去的时候。一定问过他父亲。这个余下来的酒肉。送给那个。他的父亲生平喜欢吃那羊枣子。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曾参就终身不
9、吃羊枣子了。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里。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弄得没有办法。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指头。好叫曾参觉悟。果然曾参在山里。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阵。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来。有一次。他的妻子替曾参的母亲蒸一只梨子。没有蒸得熟透。曾参就把妻子赶出去。不要他做妻子了。后来曾参走过胜母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的名称不好。就不肯走进胜母的里门。曾参在孔夫子门下受学。孔夫子很看得起他。传了他一部孝经。内容共总有十八章。李文耕说做父母的没有不希望孩子能够有所成就的。获得功名是小成就。有高尚的道德才是大成就。我们为人子的要学习曾子养父母的志向。一定要
10、先学曾子志在道上。每日三次反省自己。不然。即使准备再多酒肉奉养父母。也只是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离养志还差很远。,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五、【老莱斑衣】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原文】周老莱子、姓莱。佚(y)其名。楚人。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尝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状。戏舞于亲侧。并在双亲前弄雏(ch)。欲亲之喜。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李文耕曰。恒言不称老一语。记礼者原自体贴入微。得莱子之斑衣弄雏(ch)。乃发挥尽致矣。以舜之孺慕。参之养志。合为一人。其真爱流溢处。令人神往不尽。,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白话解释】周朝时候。有个老
11、莱子。他姓莱。遗失了他的名字。只晓得他是楚国的人氏。生性非常孝顺。奉养他的父亲母亲。凡是吃的喝的。总是用着很甘甜很柔脆的物品。自然不必说了。最难得他自己的年纪。也已经到了七十岁。但是他平常所说的话。总没有一句说出自己的老字来。真合着礼记里父母在。恒言不称老。的那句话了。他又常常穿着了五色灿烂齐整的衣裳。故意装作小孩子的形状。在父亲母亲旁边戏着舞着。并且在双亲面前戏弄小鸟。做出孩儿顽耍的样子。要博得爷娘的欢喜。有时候又取了两桶水挑到堂上来。故意跌倒在地上。连那两桶水也倒翻下来。那衣服都弄得水淋淋的。他就做出小孩儿哇哇的啼哭声音来。他的父亲母亲。这时候那里忍得住。便哈哈大笑。快活极了。李文耕说。不
12、称自己老。是对父母的体贴入微。老莱子穿着花衣戏弄小鸟。以逗父母开心。可算是费尽心思了。古来贤人孝养父母的真情流露。都令人向往不已。,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六、【郯(tn)子鹿乳】郯(tn)子亲老。双目皆瞽(g)。入鹿群中。为取鹿乳。【原文】周郯(tn)子、鲁人。史佚其名。天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而不得。郯(tn)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之深山中。入鹿群之内。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tn)子具以情告。乃得免。王应照曰。孝子事亲。必养其心志。而不徒养其口体。鹿乳异味。因老人偶然思食。蒙皮入山。本一片诚孝之心。发为机智。得乳归奉。父母之心顺。孝子之心安矣。李文耕谓为反哺至
13、情。不亦然乎。,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白话解释】周朝时候。有一个贤人。叫做郯(tn)子。是鲁国里的人。历史上遗失了他的名字。他的天性非常孝顺。父亲母亲年纪老了。两个人的眼珠子里都有些病。所以心里常常想吃鹿的乳。可是一时办不到。那郯(tn)子知道他的双亲有这个意思。他就打定主意。穿着了鹿皮的衣服。扮着鹿、走到深山里。夹在群鹿的里面。找些鹿的奶来。预备做医治双亲眼睛的物品。不料有几个猎人见了他披着鹿皮。当他真个是只鹿。就左手拿着弓。右手抽着箭。想射中了这只鹿。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赶忙尽情的告诉猎人道。我不是鹿。原来我是穿着鹿皮。到这里找些鹿的奶乳。去医治父亲母亲眼睛的。你千万不要错认我作鹿呀
14、。猎人听到这话。方才晓到是个孝子。就放着弓箭不射了。于是郯(tn)子才得免了。王应照说。孝子事亲。一定养父母的心志。让他们高兴。而不仅仅满足他们的口腹。郯子因孝心而突发智慧。想出蒙着鹿皮去取鹿乳的办法。得到鹿乳奉养双亲。顺了父母的心。也安了孝子的心。李文耕认为郯(tn)子反哺达到了极致。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七、【汉文尝药】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原文】汉文帝、姓刘、名恒。高祖第三子也。初封于外为代王。生母薄(b)太后。帝朝夕奉养无倦怠。太后病三年之久。帝侍疾。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所用汤药。必先亲尝之而后进。仁孝之名。闻于天下。王应照谓三年之病久矣。而
15、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历三年如一日。仁孝至矣。夫太后役使满前。文帝贵为天子。以天下养。犹必躬尽子职。况平人父母。非子媳谁为服事乎。事亲之道。自尽其心而已。,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白话解释】汉朝的文帝。姓刘。名字叫做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没有做皇帝的时候。高祖已经封他在代州地方。所以又叫代王了。他原来是庶出的。养身娘就是薄姬。后来才称薄太后。但是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薄太后曾经生病。足足生了三个年头的长久。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很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所煎的汤药。必定先要自己亲自尝过
16、了。才进到薄太后面前、叫母后吃的。因为他有了这样情形。所以仁孝的名声。就传遍了天下。人人都晓得了。王应照说文帝能够三年如一日地小心待奉母后。是因为他有仁孝之心。平常人的父母。除了儿子媳妇。还能依靠谁来服侍呢。而太后的婢仆那么多。文帝贵为天子。照理说可以不必亲自侍奉。但他却这样做了。因为事亲之道。只是看是否用心而已。,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八、【郭巨埋儿】郭巨埋儿。雷震儿活。天赐黄金。官不得夺。【原文】汉郭巨、字文举。家贫。子尚幼。母减食与之。巨因贫难供母。子又分甘。乃乘子出。进食。一日、子溺(n)毙。妻惶泣。巨曰。毋惊母。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盍(h)埋之。妻不敢违。遂掘坑三尺。雷震子苏。
17、见黄金一釜(f)。上有字云云。姜履曰。埋儿事。诸儒(r)皆非之。得林县人所传。始知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之言。割慈忍爱、曲体母心者至矣。所以惊天地。泣鬼神。一釜(f)黄金。得自凄怆之顷。而雷苏其子。破涕为笑。孰谓皇天无眼耶。,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白话解释】汉朝的时候。有个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举。家里穷苦得很。他有个儿子还很幼小。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孙儿吃。郭巨因为家里穷得不能够奉养母亲。现在儿子又要分母亲的食物。如何是好呢。于是总等着儿子走出的时候。再到母亲那去进奉食物。有一天。儿子跌在水里死了。郭巨的妻子惊慌得了不得。哭着。郭巨说。你不要惊动了母亲。儿子可以再有的。母亲是
18、不可以再得的。何不把儿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他丈夫的话。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忽然一个霹雳。把儿子震活了。并且地里有一釜(f)的黄金。上面有字写着。说是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郭履说。郭巨埋儿。开始乡里人都不能理解。后来才知道原因。纷纷感佩不已。他为了母亲不难过。忍痛割爱。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掘坑得黄金。雷震子复活。谁说皇天无眼。不眷顾善良的人呢。,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九、【江革负母】江革避难。负母保身。乱平贫苦。行佣供亲。【原文】汉江革、字次翁。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革辄(zh)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p)。贫穷裸跣(xan)。行佣以供母
19、。凡母便身之物。未尝稍缺。母终。哀泣庐墓。寝不除服。后举孝廉。迁谏议大夫。李文耕曰。次翁之孝。于险阻艰难中。全人所不能全。然在次翁。初不敢料其必全。只尽其心力。而造次颠沛。必于是耳。孔明鞠躬尽瘁。宁俞薄鸩(zhn)橐饘(tu zhn)。正同此一副心事。忠臣孝子。所以争光于日月也。,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白话解释】汉朝时候。有个姓江名革的。表字叫做次翁。从小就没有了父亲。单单剩着江革和他的母亲同住着。那时候天下不太平了。盗贼很多。江革就背了母亲逃难去。他在路上。时时碰着这班作乱的盗贼。要把江革掳(l)去。和他们一同去做盗贼。江革总是流着两行眼泪哭诉着说。我有老母在这里。要人供养。我怎么可以
20、和你们一同去呢。强盗听到这话。就发了慈悲念头。也不忍杀他了。后来江革辗转在下邳(p)地方作客。穷得连衣裳鞋子也不完全了。江革就忙忙碌碌的替人家作工。赚些工钱来供养母亲。凡是母亲身边要使用的东西。没有缺少一点。后来他的母亲死了。江革哭得很悲哀。住在母亲的坟旁。就是睡的时候。丧服也不除去。后来有人见到他的品行不错。就举他做了孝廉。最后迁到谏议大夫的官。李文耕说。次翁的孝。在于处艰难险阻中。仍能侍奉好母亲。他没有想过一定会让母亲过得好。只是尽心尽力去做而已。孔明鞠躬尽瘁。宁俞薄酖(zhn)橐饘(tu zhn)。都是竭尽全力。忠臣孝子。所以称得上可与日月同光辉。,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十、【蔡顺拾
21、椹(shn)】蔡顺丧父。世乱岁荒。拾椹(shn)奉母。赤黑分筐。【原文】汉蔡顺、少孤。事母孝。遭王莽乱。拾桑椹(shn)。盛以异器。赤眉贼问其故。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之。赠牛米不受。母丧。未及葬。里中灾。火逼其舍。顺抱柩(ji)号哭。火遂越烧他室。母生平畏雷。每雷震。顺必圜冢(han zhng)泣呼。姜书鉴曰。人子于丁艰之际。躬当大事。处常且难。不幸遇卒变。惟有出万死一生之计耳。君仲母柩(ji)逼于火。抱而号哭。辟患不为。非天性激发乎。至諴感神。火越他宅。所全者大。拾椹(shn)犹其余事耳。,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白话解释】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
22、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蔡顺不肯受。后来母亲死了。还没有安葬。忽然那个地方起了火。火势直逼到他家里来。蔡顺就抱住了母亲的灵柩(ji)大哭。果然奇怪。火就跳过蔡家。烧到别人家去了。他又因为母亲生平最怕天雷的声音。所以每逢着有雷声的时候。蔡顺必定绕着坟、哭着喊着。姜书鉴说。人们遇到灾变。都千方百计只想着逃生。蔡顺见火要烧到母亲的灵柩(ji)。抱而号哭。没有一丝想逃的心。不
23、是天性的激发吗。至诚感通。最后二者皆得以保全。令人称叹。拾桑椹(shn)只是他尽心事母的一个小事而已。,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十一、【姜诗出妇】姜诗夫妻。孝奉甘旨(zh)。舍侧涌泉。日跃双鲤。【原文】汉姜诗事母孝。妻庞氏尤孝。母嗜鱼脍(kui)。又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往汲(j)之。值风归迟。母渴。诗责遣之。妻寄止邻舍。纺绩市珍羞。使邻母往遗(wi)。久之。姑遂召还。舍侧忽涌泉。味如江水。每日跃出双鲤。取以供膳。子之孝。不如率妇以为孝。妇能养者也。故堂前得一孝妇。胜得一孝子。范书录诗妻。旨(zh)深哉。其言赤眉贼经诗里。弛兵而过。曰、惊大孝不祥。遗以米与肉。受而埋之。诗亦卓行君子也。泉鱼
24、之瑞、宜矣。,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白话解释】汉朝时候。有个姓姜单名叫诗的。很孝顺他的母亲。他的妻子庞氏。孝顺她的婆婆。比她儿子还要好些。真是个能尽妇道的。姜诗的母亲。喜欢吃鱼脍(kui)。又喜欢喝大江里的水。可是那江水离他的家里有六七里路。亏得庞氏不怕劳苦。每每提了汲(j)桶去汲(j)那江水。挑回家里。供给他婆婆喝。有一回。碰着了大风。回来得迟了些。母亲渴了。姜诗就斥责妻子。把她赶出了。庞氏就住在邻舍那儿。用了纺织得来的钱。买了好的饭菜来。叫邻舍的妈妈送去给她婆婆吃。过了好久。她婆婆才叫媳妇回家了。后来姜诗房屋的旁边。忽然涌出了泉水。水的滋味。竟和江水一样。并且泉里每天有两条鲤鱼跳出来
25、。他们便可拿来做鱼脍(kui)。供给母亲做下饭吃。儿子孝顺。不如带领妻子一起行孝。因为妻子善于侍奉。所以家中有一孝顺媳妇。胜过一孝子。“赤眉贼”经过姜诗的乡里。说惊动了大孝子。不吉祥。于是留下米和肉。姜诗就把米肉都埋了起来。因为他的孝心。所以感动得上天赠与泉鱼的瑞相。,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十二、【黄香温凊(jng)】黄香九岁。母丧父存。温衾(qn)扇枕。奉侍晨昏。【原文】汉黄香、字文强。江夏人。年九岁丧母。哀毁逾礼。乡人称其孝。家贫。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din)。冬日寒冷。以身温其被席。父疾。侍奉尤极其诚。太守刘护表而异之。后举孝廉。官至尚书令。王应照谓九龄幼童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育课本 德育 课本 一集孝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98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