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成语故事.ppt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成语故事.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作者:闵行区新梅小学 三年级 范智荣指导教师:陆红燕,成语的由来,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成语的由来,“分道扬镳”的由来,“门当户对”的由来,“明镜高悬”的来历,何谓“十恶不赦”,“信口雌黄”的由来,成语的由来,“分道扬镳”这个成语,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现在用这个词则多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分道为何“扬镳”呢?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前行“分道扬镳”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南北朝
2、时期,北魏京兆尹(管理首都的长官)元志,此人生性耿直,素来不肯向达官贵人低头让步。一天,他乘车上街,迎面遇上御史中尉李彪的车子。论官职,他比李彪低。按当时的规矩,他应该首先回避,让李彪的车子先过去。但是元志不愿这么做,李彪很不高兴。当面责备了他。他见李彪生了气,更不肯让路。两人谁也不愿示弱,便到魏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自己是皇帝许可乘坐华丽的车子的,一个洛阳的地方长官怎能同御史中尉对抗,不让路。元志说他是皇帝委派的国都所在地的最高长官,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面,他怎能给御史尉让路呢?魏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说道:“你们不
3、要争吵,洛阳是我的地方,应该分路扬镳。从现在起,你们就分开路走,各走各的。”两人出了皇宫后,马上找来尺子,把路量一量,分开了,从此一个走路这边,一个走路那边。这就是成语“分道扬镳”的由来。,“分道扬镳”的由来,古代人谈婚论嫁往往讲究“门当户对”,何谓“门当户对”?其大意是指结亲的男女两家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应相当。其实,“门当户对”最初可不是这个意思。原来,“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所谓“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辟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所谓“户对”,原指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典
4、型的有圆形短柱,短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由于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看来,“门当户对”最初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不过,由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很讲究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相当,该词渐渐就演变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门当户对”的由来,成语的由来,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里,人们总可以看到:在官府的大堂上,官员座位后边的墙上,大都悬挂一个大匾,上边写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什么叫“明镜”?“明镜高悬”又是怎么来的呢?“明镜”来源于晋代葛洪所著的西京杂
5、记一书,据此书记载:相传秦始皇得到一面长方形铜镜,高尺寸,宽尺,表里明亮。此镜功能奇特,据说此镜不但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而且能照出人心中的邪念,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被人们为“秦镜”。秦始皇得到这面宝镜后,常用它来照手下的大臣和宫中之人,一旦发现谁心存邪念,就严厉惩处。后来人们就用“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能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一诗中写道:“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慢慢的就将“秦镜”讹传为“明镜”,于是“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
6、,“明镜高悬”的来历,成语的由来,我们经常用“十恶不赦”来表示罪恶重大、不可宽恕的意思。其实,这一成语自有它的渊源,说起它的形成,就不能不从我国的法律制度谈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据说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隋、唐时,对十条大罪的内容略有增删,并正式定名为“十恶”,写在法典的前面,以示重要。这个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十恶”具体是:一、谋反:企图推翻皇帝的统治;二、谋大逆: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三、谋叛:背叛朝廷,这与谋反有明显的不同,谋叛是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四、恶逆:
7、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亲属;五、不道:杀戮无辜,即杀无辜一家三人或一家非死罪三人等;六、大不敬:冒犯帝室尊严,即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七、不孝:对祖父母或父母不扶养、咒骂、控告,或在祖父母、父母的丧期内婚嫁作乐等;八、不睦:殴打、控告丈夫和大功以上的尊长以及小功尊属;九、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十、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这十条大罪,直接触犯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和封建伦常观念,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最严重的犯罪。凡有犯者,均处以严厉的刑罚,并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不准赦免。这就是“十恶不赦”一词的由来。,何谓
8、“十恶不赦”,成语的由来,提到“信口雌黄”,学生们并不陌生。“信口”即随口,形容出言不假思索,这一点大多数学生也都知道。可要说到“雌黄”是什么意思,可能就说清楚了。雌黄,又称鸡冠石,黄色,可作颜料。那么,身为一种矿物的“雌黄”为什么会和“信口”联系在一起呢?在竹简、木简的时代,文人用刀笔刮削竹末儿改字,使用纸张以后,刮、洗容易损坏纸张;用纸粘粘,容易脱落;用粉涂抹,又盖不住浓墨。可是,如果用雌黄来涂,会使字迹全无,其色又与纸(古代使用黄纸)相近,雌黄又有毒性,能杀菌灭虫防蛀。“信口”与“雌黄”从西晋开始被联系在一起。晋书王衍传:“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尘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
9、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信口雌黄”是指对言论有不妥之处随口加以更改,像用雌黄改错字一样。后多用来比喻言语轻率反覆多变或不问事实轻下论断。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近常从事于翻译,间有短评,涉及时事,而信口雌黄,颇招悔尤,倘不再自检束,不久或将不能更居上海矣。”,“信口雌黄”的由来,成语的由来,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指鹿为马,一言九鼎,衣锦还乡,为虎作伥,初出茅庐,天涯海角,画饼充饥,庖丁解牛,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10、。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成语故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95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