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ppt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 食品保藏基本原理,第二章,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 食品保藏基本原理,问题一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问题二如何利用温度、水分活度、pH值等条件抑制食品的变质?问题三什么是栅栏技术,在食品保藏中有何作用?,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概述,造成食品败坏的原因很复杂,往往是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首先是有害微生物,其次是酶促生化反应以及非酶的化学反应。因此,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就是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方法组合,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钝化酶的活性,延缓化学反应,达到延长食品货架期的目的。,第二章 食品
2、变质腐败的抑制,概述,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制生停止食品中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化反应,杀灭微生物,破坏酶的活性。(无生机原理)抑生抑制微生物和食品的生命活动及生化反应,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假死原理)促生促进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借助有益菌的发酵作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不完全生机原理),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假死原理,无生机原理,假死原理,概述,基于保藏原理的基本手段抑制微生物活动的保藏方法加热、冷冻、干制、腌制、防腐剂利用发酵原理的保藏方法发酵、腌制运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罐藏、冷杀菌、无菌包装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法冷藏、气调,不完全生机原理,可控因素:温度、水分、pH值、氧气等。,第二章 食
3、品变质腐败的抑制,1.温度对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作用,1.1.温度与微生物的关系高温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1)微生物的耐热性,耐热程度:产芽孢菌非芽孢菌芽孢营养细胞嗜热菌芽孢厌氧菌芽孢需氧菌芽孢,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1.温度对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作用,1.1.温度与微生物的关系高温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2)微生物高温死亡的原因加热使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凝固而死亡;加热对微生物有致毒作用;加热使微生物体内脂类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3)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a.微生物本身的特性污染的种类、污染的数量、生理状态与所处的环境。b.食品成分酸度、水分活度、脂肪、盐、糖、蛋白
4、质、植物杀菌素。c.热处理条件温度、时间,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3)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a.微生物本身的特性污染的种类:各种微生物的耐热性各有不同。芽孢菌非芽孢菌、霉菌、酵母菌芽孢菌的芽孢芽孢菌的营养细胞厌氧菌芽孢需氧菌芽孢嗜热菌芽孢的耐热性最强污染的数量:初始活菌数越多,全部杀灭所需的时间就越长。生理状态与所处的环境 稳定生长期的营养细胞对数生长期的营养细胞成熟的芽孢未成熟的芽孢较高温度下培养的微生物耐热性较强,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b.食品成分的因素,酸度:pH值偏离中性的程度越大,耐热性越低;,低酸性,酸性,4.5,pH值对杀菌效果的影响,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b
5、.食品成分的因素,pH对食品中芽孢菌耐热性的影响,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食品的酸度对微生物耐热性的影响,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b.食品成分的因素,水分活度:细菌芽孢在低水分活度时有更高的耐热性。杀灭肉毒杆菌在干热条件下121需120min,湿热条件下121,410min即可。,脂肪:脂肪含量高则细菌的耐热性会增强。加热时间为10min,埃希杆菌在不同介质中的热致死温度如右表所示。,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b.食品成分的因素,芽孢杆菌在脂类物质中的耐热性/121,1.大豆油2.橄榄油3.液态石蜡磷酸缓冲液,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b.食品成分的因素,盐:低浓度食盐对微生物有保
6、护作用,而高浓度食盐(8%)则对微生物的抵抗力有削弱作用。糖:糖的浓度越高,越难以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注意:高浓度糖液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b.食品成分的因素,蛋白质:食品中蛋白质含量在5%左右时,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植物杀菌素:有些植物的汁液以及它们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如番茄、辣椒、大蒜、洋葱、芥末、花椒等。,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c.热处理条件,温度、时间微生物的致死时间随杀菌温度的提高而成指数关系缩短。,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4)微生物的耐热性的表示方法,不同的微生物对热的耐受能力不一样,但高温对微生物数量减少的影响存在一
7、个相似的可预测的变化模型,这就是微生物的耐热特性曲线。并由此派生出相关的耐热特性参数。,a.热力致死速率曲线 D值、TRT值,b.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TDT值、Z值、F值,c.仿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a.加热时间与微生物致死率的关系,在某一热处理温度下,单位时间内,微生物被杀灭的比例是恒定的。,式中:N 残存微生物的浓度(单位容积的数量)热处理时间 k 反应速率常数,对上式积分,设=0时,某种微生物残存数量为N0,则:,微生物热致死反应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a.加热时间与微生物致死率的关系 热力致死速率曲线,方程:D(lgN0lgN)D值:在一
8、定的环境和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杀灭某种微生物90%的菌数所需要的时间。,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讨论:,D值反映微生物的抗热能力;D值的大小取决于直线的斜率,与原始菌数无关;D值与加热温度、菌种及环境的性质有关;D值的计算:,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部分食品中常见腐败菌的D值,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热力指数递减时间,若原始菌数为104,由热力致死速率曲线方程:D(lgN0lgN)可知:,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时间属性,与初始菌数无关,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RT值(Thermal Reduction Time):在某一加热温度下,使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10-n时所需要的时间。,T
9、RTnD(lg10n lg100)nD,TRT6=10 表示:在某一致死温度下,原始菌数减少到百万分之一,需要10分钟。菌数减少到10-n表示残存菌数出现的概率。,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方程:t0tZ(lg lg),105,110,115,120,101,102,100,t(),热力致死时间曲线,(min),其中:和 分别代表 t 和t0温度下的TDT值。,时间属性,与初始菌数有关。,TDT值(Thermal Death Time):在某一恒定温度下,将食品中的某种微生物活菌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最短时间。,b.加热温度与微生物致死率的关系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b.加
10、热温度与微生物致死率的关系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性质Z值表示微生物耐热性的强弱;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Z值,同一种微生物只有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才有相同的Z值;,Z值:热力致死时间降低一个对数循环,致死温度升高的度数。,t0tZ(lg lg),用Z值可以估算任意温度下的致死时间。,方程,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b.加热温度与微生物致死率的关系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TDT曲线与环境条件有关,与微生物数量有关,与微生物的种类有关。TDT曲线可用以比较不同的温度-时间组合的杀菌强度。例:在121条件下,用1 min恰好将某食品中的某种菌全部杀灭;现改用110、10 min处理,问能否达到原定的杀菌目标?
11、设 Z=10,由 10(t0t)/Z 得=1010(110-121)/10=0.79min 1min 说明未能全部杀灭细菌。,110下的杀菌时间?,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b.加热温度与微生物致死率的关系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由 t0tZ(lg lg),F值是TDT值,也称杀菌效率值。,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关于F值的讨论,表达:,当t0=121,Z=10时,可直接以F0表示。,F值:在一定的标准致死温度条件下,杀灭一定浓度的某种微生物所需要的加热时间。,当Z值相同时,F值越大者耐热性越强。F值表示杀菌强度,随微生物和食品的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必须通过试验测定。对于低酸性食品,一般取 t
12、0=121,Z=10对于 酸性食品,一般取 t0=100,Z=8,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关于TDT值与TRT值的讨论,TDT值只能在和试验时的原始菌相一致时才适用;TRT值可作为确定杀菌工艺条件的依据;TRTnnD当n时,TRTnTDT,TRT值解决了杀菌终点问题。例:12D 最低肉毒杆菌致死温时;对的杀菌强度要求达到5D。,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c.D值、Z值和F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仿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由于TDT值与初始活菌数有关,应用起来不方便,以D值取代TDT值,得到以下方程:,t1t2Z(lg D2 lgD1),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D与Z的关系:lg(D2/D1)(t
13、1-t2)/Z(1)F与Z的关系:F 10(t-121)/Z(2)之间的关系:当n时,TRTn,n D,则:F n D 10(t-121)/Z(3),c.D值、Z值和F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仿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小结:微生物耐热特性的表示方法,热力致死速率曲线 D(lgN0lgN)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t0tZ(lg lg)F10(121t)/Z仿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t1t2Z(lg D2 lgD1)TRTn=n D,D值TDT值Z值F值TRT值,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1.1.2.低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1)低温和微生物的关系,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都有一定的正常生长繁殖
14、的温度范围。,当T最低 T T最适时,微生物活力下降;当T T最低时,新陈代谢减弱,呈休眠状态;当T T最低时,生命活动停止,出现死亡。,微生物的耐冷性 球菌类G杆菌;酵母菌、霉菌细菌,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2)微生物低温损伤的原因,温度下降,微生物活力下降或死亡,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3)影响微生物低温损伤的因素,a.温度b.降温速度c.水分存在的状态d.过冷状态e.外部条件f.贮藏期g.交替冻结和解冻,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3)影响微生物低温损伤的因素,1-生长迅速区段2-某些菌缓慢生长区段3-停止生长区段4-缓慢死亡,但很少全死区段,食品缓慢腐败区,注意:低温不是
15、有效的杀菌措施。,a.温度温度越低,微生物的活动能力也越低。,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3)影响微生物低温损伤的因素,b.降温速度冻结前,降温越迅速,微生物的死亡率越高;冻结点以下,缓冻将导致剩余微生物的大量死亡,而速冻对微生物的致死效果较差。c.水分存在的状态结合水分含量高,微生物在低温下的稳定性相应提高;,为什么?,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3)影响微生物低温损伤的因素,d.过冷状态急速冷却时,水分有可能迅速转为过冷状态而避免结晶。e.外部条件高水分、低pH值、紫外线等可促进微生物低温损伤,糖、盐、蛋白质等介质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3)影响微生物低温损
16、伤的因素,f.贮藏期微生物的数量随低温贮藏期的延长而减少。g.交替冻结和解冻可加速微生物的损伤或死亡。,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1.2.温度与酶的关系,1.2.1.高温对酶的钝化作用及酶的热变性,最适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酶催化反应加速;同时,温度的升高,酶受热变性而失活,导致反应速度减慢。综合两个方面的结果,得到最适温度区。大多数酶在3050范围内显示最大活性。,温度酶活力曲线,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1.2.温度与酶的关系,1.2.1.高温对酶的钝化作用及酶的热变性,酶的热稳定性可以用酶的热失活曲线及相应的D值、Z值、F值来描述酶的耐热性。,Z酶Z菌,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讨论
17、,高温对酶活的损害程度低于细菌芽孢。采用高温短时杀菌时,酶的钝化将成为首要的问题。酶钝化程度有时也被用做食品杀菌的测定指标。(如:乳碱性磷酸酶、植物过氧化物酶),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影响酶热稳定性的因素,a.酶的种类酶的分子愈大和结构愈复杂,它对高温就愈敏感。b.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酶反应的速率也随之。,温度对酶稳定性的影响,温度对酶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酶的热失活反应,甜玉米中的过氧化物酶在88下 的失活曲线,残余活力(对数值),加热时间/s,CA段代表酶的热不稳定部分的失活 BD段代表酶的热稳定部分的失活,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影响酶热稳定性的因
18、素,c.加热速率加热速率愈快,热处理后酶活力再生的愈多。d.pH值大多数酶的最适pH值在4.58范围内,超出这一范围,酶的热稳定性降低。,不同来源的氧化酶的耐热性,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影响酶热稳定性的因素,e.水分含量食品水分含量愈低,其中的酶对热的耐性愈高。f.食品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都可能会影响酶的耐热性。,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低温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酶活性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 酶作用的效果因原料而异;食品中酶活性的温度系数大约为23。,注意:低温可抑制酶的活性,但不能使其钝化;酶的浓度效果可能导致催化反应速度加快。解冻时,酶活可能会骤然增强。,第二章
19、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1.3.温度与其他变质因素的关系,低温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温度降低,反应物质分子的碰撞速度减缓,反应速度受到抑制。低温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温度降低,果蔬呼吸作用减弱,可延长保藏期。低温下的水分蒸发作用温度越低,果蔬的蒸腾量越小。,温度系数越高,低温保藏的效果就越显著。浓度效果与温度效果呈负相关;对某些食品会产生低温冷害。,1.3.1.低温对变质因素的抑制作用,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1.3.2.高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风味变化脂肪氧化、美拉德反应营养素变化氨基酸损失、维生素(VC、VB1、VD、泛酸)的损失。其他变化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蔬菜和水果软化。破坏食品中的嫌忌成分,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 变质 腐败 抑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9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