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思考:为什么无论是古埃及还是巴比伦,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都像一颗一颗明珠镶嵌在我们这个星球的北半部,闪烁在北纬2040的大地上?为什么这些文化的摇篮都恰恰位于大江大河滋润的冲积平原上?为什么在辽阔的亚欧大陆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着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文化带、朴实淳厚的农业文化带和粗犷豪放的游牧文化带?,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第一节 中国地理环境,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1.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地理环境”的内涵 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矿藏等自然要素。,地理环境对人类有重大影响,我国幅员广阔、
2、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仅具有色彩各异的民族文化,而且同一民族也存在着风格不同的区域文化。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以原始崇拜为例:,山地民族崇拜:,山神庙,祭拜树神,河海地区的崇拜,北方民族崇拜,南方民族崇拜,2、地理环境发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程度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能力成反比。人类的自主能动力越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小,反之亦然。远古时期,人类完全依赖地理环境:耕猎、游牧、采集(靠天吃饭)反季蔬菜、机械化农场、自动化灌溉(人化自然)战略防御转型:天然屏障 精确性打击“人化自然”能力的加强导致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
3、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哺育了中华文明。,2.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从秦朝至清初,历代最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基本上都是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内地。这一范围四周并没有难以逾越的屏障,尽管王朝军队多次外出远征并取得胜利,却很少将行政区域扩展出去,根本的原因就是要考虑地理环境是否适于农业生产。,3.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保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文化无突变、无中断)。,世界各地先后出现了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地中海
4、爱琴文明、迈锡尼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然而除了中国黄河文明之外,几乎所有古老文明都曾在其文化发展史上出现过中断现象。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历受磨难,饱经风霜,然而其文化传统却始终一以贯之,未曾中断,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而中华文化的这种延续性,是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相联系的。中国地理环境具有特殊的“保护性反应机制”。,这种保护性反应机制体现在:1)地理环境的偏远、封闭保证了中国政治文化史的延续性。(不受异族侵扰)2)地理环境的优越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烘炉”。(文化的主导地位)3)辽阔腹地使得中国文化足以应付环境变迁的挑战。(腾挪、回旋)(偏安小朝廷)东汉、南宋
5、、南明、民国(北京、武汉、南京、重庆、台湾),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对国与国的交流确实有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上海等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便是例证。它们的发展就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那么,中国的地理环境究竟是有利于开放还是有利于封闭呢?应该结合地理环境做具体分析。首先,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西高东低的地形,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零散分布,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面封闭,一面环海。,其次,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使西域南道出现了“大漠无兵阻,穷边有
6、游客”的景象;唐玄奘不远万里到佛国印度取经。这些人所行路线都是从长安取道西行而直达国外,虽然遇到重重险阻,最终突破屏障,实现了文化交流。地理环境并非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第二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1)、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江南得到开发。河南省原称豫州,“豫”字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说明在文字初创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一带野象的活动已经成为这一地区特有的现象。豫,象之大者。说文从先秦到两汉,经济和文化的重心都在北方的中原地区
7、。以人口为例,西汉原始二年,全国人口5767.2万,南方只有1098.2万,占总人口的19%。史记在描述南方时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整个秦汉时期,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异常落后。,2)、唐安史之乱后,北方为藩镇所控制,赋税不入中央,江淮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区。谚语为证:“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赋”与“西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的基本格局。正当唐代经济发展到鼎盛之际,一场“安史之乱”,八年空前浩劫,致使中原板荡,人民离
8、散。如受害最烈的河南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不少州县沦为废墟,锋镝余生之民甚至“以纸为衣”。,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3)、宋代以来,南方已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北宋初期,尽管依靠中原的物质力量,建立了统一王朝,并因政治中心仍然建在北方中原地区,社会繁荣得到继续,但与南方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已居下游。北宋时,江南已经成为全国的经
9、济重心。宋初政府从各地漕运粮食总计552万石,其中400万石来自江淮地区,占总数72.5%,而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仅152万石,占总数27.5%。宋史范镇传有“国家根本,仰于东南”之说。,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略讲,自学为主),中华文化绵延不绝输血疗法,3、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成分中国农耕文明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但并非只有农耕经济一种成分。“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4、内敛的海洋贸易 1)和平而非殖民的贸易形式。2)朝贡贸易体制下的一种自足自大的心态。3)海外贸易服从于政治而不
10、是政治为贸易开道。,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1、远古时期,土地属氏族村社共有,劳动者在家长的带领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共同占有。,2、殷商西周时期,是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商朝是发达的奴隶社会,土地归奴隶主贵族和国家所有,耕地划分为方块田,称为井田。较典型的井田上面纵横着道路和渠道,在一定数量的井田外围挖掘壕沟,并将掘出的土堆在沟边形成“封疆”。,3、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逐渐形成。秦孝公时,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以致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4、东周以后的土地私有化进程,也促进了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
11、态的过度。男耕女织,以织助耕或以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型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5、中国的商品经济呈现波浪式前进的态势,较之于西欧,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它既是补充农耕经济不足的需要,也是满足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由于它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决定了它缺乏独立发展的特征。,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1、社会既早熟又不成熟说它早熟是指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也在汉唐时期就达到了相当繁荣的程度,作为经济剥削的地租形态,象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也一直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都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所以说具有早熟的特点。(货币支付:“交子”)
12、,所谓不成熟是指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促成它的成熟发展,相反却凝固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建立在个体家庭经济上的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是一种没有民主而缺乏自我更新能力的政体。所以,中国王朝的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互易基本上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规律。中国的农耕经济随着王权的更替而出现周而复始的特征也成了一条规律。依附于农耕封建经济肌体上的商品经济自然也随之出现相应的高潮和低谷现象。这种恶性的周期性循环严重地制约社会经济顺利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处于迟缓的状态。,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意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 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89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