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松垫圈工作原理.ppt
《防松垫圈工作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松垫圈工作原理.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SanKe Machinery(Dalian)Co.,Ltd,解決緊固件鬆動問題的真專家,www.toplock.org 三可機械(大連)有限公司,TOP-LOCK防松緊固系統-中國區,傑出的防松原理,平墊+彈墊,蝶形墊圈DIN9250,防松自鎖墊圈DIN25201,墊圈發展歷程,螺纹孔安装,镗孔安装,通孔安装,常見螺栓聯結方式,a.用扭力扳手右旋方向打安裝扭矩,b.設備運轉時產生一個迫使螺栓聯結分開的力-工作載荷,c.最终想得到的是这个方向的有效預緊力(夾緊力),問題:安裝扭矩a達到了,是否就能得到有效預緊力,是否螺栓聯結安全係數達到最高?(工作载荷已知数可计算,预紧力倍工作载荷f(安裝扭
2、矩)=kd3t(預緊力),安裝扭矩-預緊力-工作載荷,安裝扭矩分配圖,1.螺紋的摩擦40%,2.螺栓頭部的摩擦50%,3.有效10%,問題:如何减小摩擦力,提高有效預緊力?,如何得到有效預緊力,1.TOP-LOCK推薦使用潤滑劑,2.按照規定安裝扭矩數值打安全扭矩(备注:不要過載),安裝扭矩Nm,預緊力kN,乾燥環境應用,防松膠環境應用,潤滑劑環境應用,潤滑與安裝扭矩、預緊力關係,www.toplock.org 三可機械(大連)有限公司,硬度 TOP-LOCK墊圈的硬度大於配套螺栓/螺母和下表面工件的硬度(eg.碳钢国内硬度/精度等级最高12.9级硬度为430-450HV1,而TOP-LOCK
3、碳钢EN1.7182材质硬度为465HV1)机械结构 两个垫片之间的倾斜角度大于螺栓螺纹间倾斜角度,机械振动环境下迫使两个垫片错动抬升产生一个高度,而这个高度大于螺栓拉长的长度-防松 同时,螺栓有一个回弹力(反作用力),当机械运行静止或者减缓的时候,迫使螺栓/螺母又回落到最初安装位置-自锁,核心防松原理:运用材质硬度和机械结构达到防松自锁效果,傑出的防松原理,如采用弹性垫圈、双螺母、自锁螺母和尼龙嵌件锁紧螺母、螺纹胶防松等。这种防松方式对于螺母的拆卸比较方便,但在冲击、振动和变载荷的情况,一开始螺栓会因松弛导致预紧力下降,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损失的预紧力缓慢地增多,最终将会导致螺母松脱、螺纹联
4、接失效。,第一种是摩擦防松。这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防松方式,这种方式在螺纹副之间产生不随外力变化的正压力,以产生可以阻止螺纹副相对转动的摩擦力。这种正压力可通过轴向或同时两向压紧螺纹副来实现。,www.toplock.org 三可機械(大連)有限公司,常見螺紋緊固件的防松方式,第二种方式是机械防松。是用止动件直接限制螺纹副的相对转动。如采用开口销、串连钢丝和止动垫圈等。由于止动件没有预紧力,螺母松退到止动位置时防松止动件才能起作用,因此,这种方式实际上不防松而是防止脱落。,www.toplock.org 三可機械(大連)有限公司,常見螺紋緊固件的防松方式,第三种方式是铆冲防松。在拧紧后采用冲点、焊
5、接、粘接等方法,使螺纹副失去运动副特性而连接成为不可拆连接。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栓杆只能使用一次,且拆卸十分困难,必须破坏螺栓副方可拆卸。第四种方式是结构防松。是利用紧固件自身结构,如TOP-LOCK等双叠垫片。,前三类防松方式主要依靠第三者力進行防松,主要是指摩擦力。其防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第三者力的大小。而结构防松不依靠第三者力,仅依靠自身机械结构。,www.toplock.org 三可機械(大連)有限公司,常見螺紋緊固件的防松方式(知識點延伸),一、普通垫圈预紧后,主要运用材料的弹性变形产生的轴向力,这种轴向力在圆周方向分布不均匀,满足在温度不高的场合下使用,并且随着时间延长,轴向力随着材料的
6、塑性变形而逐渐减小。但防松动垫圆通过增大有效作用面积,可以很小的弹性变形就能取得同样的轴向力,这种轴向力在圆周方向分布比起普通弹簧垫圈则均匀的多,可以有效减小对轴类零件的弯曲力。二、高温长期工作状态下,普通的弹簧垫圈的材料塑性发生很大变化,甚至导致弹性失效,产生螺帽螺栓松动的迹象。防松垫圈由于其独特的锲形结构,可以有效的降低松动的可能。目前,这种结构的防松垫圈在动力火车、飞机制造、大型柴油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器、tubocharge(用涡轮给(发动机)增压,给(发动机)装涡轮增压器)、风力发电机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www.toplock.org 三可機械(大連)有限公司,常見螺紋緊固件的防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垫圈 工作 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85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