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鉴别.ppt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鉴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鉴别.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鉴别,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王宁禄,感染人的疟原虫有四种:恶性疟原虫 P.falciparum 间日疟原虫 P.vivax三日疟原虫 P.malariae 卵形疟原虫 P.ovale,恶性疟 P.falciparum 分布热带、亚热带,是非洲的重要疾病 我国流行区域为云南省和海南省 四种疟原虫中致病力最强,无免疫力者感染后出现急性症状,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间日疟 P.vivax 间日疟原虫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是中部地区 病程良性,有复发,三日疟 P.malariae遍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西非洲,圭亚那及印度部分地区,呈片状、块状分布三日疟在我国非常少见,只
2、在南方广西有过散在报告无复发卵形疟 P.ovale又称蛋形疟原虫,主要分布非洲。太平洋地区、缅甸、东南亚有散在报告在我国已基本消灭症状与间日疟相似,有复发,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疟原虫基本构造为细胞质(胞浆)、核和疟色素。1.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育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间日疟原虫发育到大滋养体阶段,胞浆呈阿米巴样活动,胞浆内有空泡。,2.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的颗粒状。核的结构致密,只有在个别发育阶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有时因胞浆厚密或染色深蓝,使核呈暗红或紫红色。,3.疟色素 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
3、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小杆状,黄褐色;恶性疟原虫色素呈块状,黑褐色;三日疟原虫的色素呈砂粒状,深褐色;卵形疟原虫的色素与间日疟原虫相似。疟色素在虫体内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块。,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的变化 虫种 大小 颜色 小点 间日疟 胀大 变淡 薛氏点(Schuffners dots)恶性疟 正常或缩小 正常 茂氏点(Maurers dots)三日疟 正常 正常 齐氏点(Ziemanns dots)卵形疟 稍大 边缘锯齿状 薛氏点,恶性疟(P.falciparum)鉴定 要点,红细胞不涨大环状体纤细,一个RBC内可有几个环状体,环状体内可有2个核 环状体可贴在红细胞边缘 血片中没有其他发育期
4、滋养体 配子体呈新月形或腊肠形成熟裂殖体约含6-32个裂殖子可出现茂氏点,间日疟(P.vivax)鉴定要点,红细胞通常涨大 薛氏点明显 成熟环状体粗大滋养体胞浆有阿米巴样伪足血片中可见各期的原虫形态成熟裂殖体约含12-24个裂殖子,环状体(教科书)感染的红细胞:胀大不明显,基本正常。虫体大小: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1/3。胞浆:环状,浅蓝色。核:红色,一个,偶有二个。疟色素:无。,一、薄血膜间日疟形态,薄血膜中的间日疟环状体(pvR),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薄血膜中的间日疟环状体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和一
5、个环状体有2个核。,间日疟环状体,薄血膜间日疟大滋养体(PVT),经810小时,虫体增大,胞质增多,伸出伪足。出现黄褐色的疟色素。红细胞胀大,变形,颜色变淡,并出现数量较多,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间日疟大滋养体,薄血膜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PVS),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又称裂殖体前期色素聚集成团块,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核胞浆也随之分裂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体几乎充满红细胞,间日疟成熟裂殖体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 小点。大小:个体较大。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平均 16个,排列不规则,核红色,胞浆浅兰色。色素: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间日 疟原虫 恶性 鉴别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8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