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ppt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闭合电路欧姆定律.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7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2、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3、掌握电源断路和短路两种特殊情况下的特点。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4、熟练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知道闭合电路中能量的转化。,(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2、通过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1、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定律进行有关讨论。2、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难点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教具: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电键、导线若干、投影仪、多媒体电脑,2.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一课时),选修3-1 第二章,E,r,S,R,A,B,闭合电路,外电路,内电路,一、提出问题,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闭合电路中的电流I与那些因素有关呢?,一、提出问题,科目三考试 科目3实
3、际道路考试技巧、视频教程,科目四考试 科目四模拟考试题 C1科目四仿真考试,闭合电路,内电路,一、提出问题,闭合电路中的电流I与那些因素有关呢?,二、建立模型,问2:如图,R与r有何电路连接关系?流过二者电流大小有何关系?,问1:电源在电路中起何作用?描述电源性能有哪些重要参数?有何物理意义?,问3:闭合电路中电势如何变化?,二、建立模型,二、建立模型,思考:我们可以选择从哪个角度入手更方便研究闭合电路中电流I与哪些因素有关?,三、解决问题,研究问题切入的角度:功与能的关系,情景设置:如图,外电路有一电阻R,电源为一节干电池,内阻为r,电动势为E。,三、解决问题,思考与讨论:,1:闭合开关S后
4、,电路电流为I,则在t时间内,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了多少功?能量如何转化?其电势如何变化?,情景设置:如图,外电路有一电阻R,电源为一节干电池,内阻为r,电动势为E。,三、解决问题,思考与讨论:,2:那这些电能又在哪些地方发生了能量转化?,情景设置:如图,外电路有一电阻R,电源为一节干电池,内阻为r,电动势为E。,三、解决问题,思考与讨论:,3:在外电路中,正电荷在恒定电场作用下,从正极向负极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那么t 时间,内静电力对其做了多少功?能量如何转化?,情景设置:如图,外电路有一电阻R,电源为一节干电池,内阻为r,电动势为E。,三、解决问题,思考与讨论:,4:若外电路为纯电阻电
5、路,电阻为R,则电流在t时间内做功将全部转化为哪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了多少?,情景设置:如图,外电路有一电阻R,电源为一节干电池,内阻为r,电动势为E。,三、解决问题,思考与讨论:,5:是否全部的电能都在外电路发生了能量转化?为什么?,情景设置:如图,外电路有一电阻R,电源为一节干电池,内阻为r,电动势为E。,三、解决问题,思考与讨论:,6:电流在通过内电路时,由于电源有内阻,电荷会与离子发生撞击,受到阻碍作用,所以在此有,电能转化成内能。若在t 时间内在电源内部电流做功产生了多少焦耳热?,情景设置:如图,外电路有一电阻R,电源为一节干电池,内阻为r,电动势为E。,三、解决问题,思考与讨论:,7
6、:W非=EIt,Q外和Q内三者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W非=EIt=Q外+Q内,四、总结规律,1.W非=EIt=Q外+Q内,2.EIt=I2Rt+I2rt,3.EI=I2R+I2r,4.E=IR+Ir,5.E=U外+U内,6.I=E/(R+r),1、2、3三式反应了闭合电路中的什么规律?,能量守恒,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非静电力做的功应该等于内外电路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总和。,四、总结规律,1.W非=EIt=Q外+Q内,2.EIt=I2Rt+I2rt,3.EI=I2R+I2r,4.E=IR+Ir,5.E=U外+U内,6.I=E/(R+r),4、5二式反应了闭合电路中的什么规律?,能量守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闭合电路 欧姆定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84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