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镇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一、设计任务1总体规划设计任务(1)确定近、远期供水规模;(2)选择近、远期供水水源;(3)确定给水系统的形式;(4)确定净水工艺、净水厂规模及位置;(5)确定输配水管线的走向、管径,主要加压泵站、高位水池规模及位置。,2详细规划设计任务(1)确定各枢纽工程的具体位置;(2)管线平面和竖向设计;(3)确定附属构筑物位置、规格;(4)提出工程分期建设计划,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二、设计基础资料的收集 1自然资料(1)气象资料:当地的气温、土壤冰陈深度、降雨量、蒸发量、空气湿度、风玖瑰图。(2)地表水资料:河流概况、流域面积、河床的变迁情
2、况及断面水文记录、冰冻情况、卫生及污染概况河水利用、水质分析及整治规划资料,水库性质、用途、设计标准、各种频率下的高、低水位和相应库容。,(3)地下水资料:取水地区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现有水井的分布位置、出水量、水位变化规律及使用情况,水质的物理、化学分析及细菌检验资料。(4)地形图:总体规划阶段,水源地:1/25000l/50000地形图、规划区:1/5000一1/25000地形图;详细规划阶段,1/1000一1/2000地形图或管线带状地形图,枢纽工程:1/500地形图。(5)地质资料,2城镇资料(1)现有给水情况:水源,取水方式,净化工艺管道走向,存在的问题。(2)排水系统现状:排水
3、体制,管道走向、管径,污水处理厂位置、规模、处理工艺。(3)规划情况:规划用地功能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现有及规划的集中用水户分布,生产用水量,时变化系数及对水质、水压、水温要求,厂内调节及加压设施情况。,(4)供电情况:电源位置、电压等级、电源可靠性。(5)当地概(预)算编制定额及有关指标,房屋动迁、征地、用电、修复路面及其他补偿费用,当地主要建筑材料及其供应情况与价格。,三、设计成果要求,()文本内容1给水现状(1)给水系统概况:给水系统发展史,给水系统形式,工程规模,水量平衡,各水源形式,各净水厂工艺及规模,输配水管道数量、口径,加压泵站及高位水池规模,自备水源规模、数量及分布。(2)存在
4、的主要问题:供水能力、用水标准、水质、配水设施等供与需的矛盾。,2发展规划(1)供水规模:确定用水标准,计算设计水量,确定送水天数,确定取水枢纽、加压泵站、输水管道渠规模,水厂净化能力,选用送水日、时变化系数。(2)水源选择:论述各种水源方案从水量、水质、净水工艺、运转费用、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确定一个或多个水源,确定取水形式及工程数量。,(3)给水系统选择:根据水源、供水区域的相对位置,及供水区的地形地势、用户对水质、水压的要求,确定给水系统的分区、分压形式,净水厂、加压泵站和高位水池(塔)的位置,输水形式及布置方向。(4)净水厂工艺:规划供水水质,选择净水工艺,绘制净水工艺流程框图
5、。(5)配水系统:布置配水干管,确定控制点自由水压,确定消防系统及消火栓形式,布置消火栓。3工程分期,投资估算编制详细规划阶段工程总估算表和分期工程估算表。,(二)图纸,1、总体规划阶段(1)给水系统总平面图:包括水源地的位置,取水头或水源井的位置,输配水管的走向、管径及长度,加压泵站、蓄水池、净水厂、调节水池的位置及规模,分区形式,消火栓位置。图纸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1/10000,其他建制镇为1/5000。(2)水源距城区较远时,可分别绘制水源及输水系统平面图和配水系统平面图。其中水源及输水系统平面图比例可采用1/25000-1/50000
6、。,2详细规划阶段(1)控制件详细规划:图纸比例1/10001/2000,标绘管线位置、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各枢纽项目的地块界线,主要指标,消火栓及管线穿越障碍物的位置、坐标及标高。(2)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比例1/500l/1000,标绘各枢纽项目的边界、平面布置形式、主要指标,管线平面位置、管径、长度,主要控制点坐标及标高,有关设施和构筑物的坐标、标高,与周围永久性设施的关系,主要工程数量表。,四、方案设计(一)用水量计算1城市用水量的组成(1)综合生活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2)工业企业用水量(包括生产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3)消防用水;(4)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
7、5)末预见用水及管网漏失水量。,2用水量标准(1)综合生活用水量标消:执行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HJl386)综合生活用水量定额。(2)工业企业用水量:当无调查资料时(车间人数,车间工艺性质等),可以现状用水量为基数,按规划经济增长率利规划年限估算:,(3)消防用水量:消防用水量应按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城市(或居住区)室外消防用水量可根据下表。,(4)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应根据路面、绿化、气候和土壤条件确定。浇洒道路用水量一般为每日浇洒2-3次,标准为1-1.5L/(m2次).浇洒绿地用水量采用1.52.0L(m2次).(5)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
8、量的15一25合并计算。,(二)地表水源1取水口位置取水口位置应选在比较稳定的河段,并能适应河床的演变。(1)在弯曲河段应选在水深岸陡、泥砂量少的凹岸;(2)在顺直河段,一般设在河段最窄处;(3)在有支流汇入的顺直河段,取水口与汇入口应保持足够的距离;(4)在有分岔的河段,应选在主流河道的深水地段;(5)在潮汐河道上,取水口尽量选在海水潮汐倒灌影响范围以外;,(6)水库取水口,应选在水库靠近大坝附近,并远离支流汇入口;(7)湖泊取水口,应选在近湖泊出口的地方,远离支流的汇人口,并应注意风向,避开藻类集中区域;(8)取水口应离开桥梁上、下游1km离码头边缘不少于100m;(9)当河道有污水排污口
9、时,取水口应选在排污口上游100m或下游1000m以外,在潮汐河道,应通过调查,确定取水口与污染源的距离,同时宜将取水口设在河心。(10)在有地震影响的地区,取水构筑物不宜设在过陡的岸边或山脚下,以及其他易崩塌地区。,2取水构筑物形式(1)较大河流上取水,可采用岸边式或河床式取水式构筑物;(2)河流的最低水位不能满足取水深度时,可采用底栏栅取水或低坝取水,水位变幅大可采用移动式取水构筑物;(3)当取水量大于枯水期径流量时,可专为取水而修建给水水库。,(三)地下水源(取水构筑物的形式)常用的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形式有管井、大口井和渗渠。具体选择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各取水构筑物一
10、般适用于下列地层条件:(1)管井: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大于5m,底板埋藏深度大于15m.(2)大口井:适用于含水层厚度5m左右,底板埋藏深度小于15m。(3)渗渠: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小于5m,渠底埋藏深度小于6m。采用管井取水时应设备用井,备用井的数量一般可按10一20的设计水量确定,但不得少于一口井。,(四)输水管道1、线路布置原则(1)走向和位置应符合总体规划,并尽可能沿现有道路或规划道路敷设;(2)应充分利用水位高差,当条件许可时,优先考虑重力流输水;2输水管(渠)布置(1)输水干管一般不易少于两条,当有安全贮水池或其他安全供水措施时,也可以修建一条输水干管;(2)两条以上输水干管应设连通管,
11、连通管根数应按输水管任何一段发生故障时,仍能通过设计水量的70计算确定。,(五)配水系统1配水管网平面布置(1)配水管网宜设计成环状,当允许间断供水时,可设计为树枝状;(2)配水管网的布置,应使干管尽可能以最短距离到达主要用水地区及管网中的调节构筑物;(3)干管的位置,应尽可能布置在两侧均有较大用户的道路上,两平行干管的间距一般控制在500-1000m;(4)城镇生活饮用水的管网严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的管网连接,严禁与各自备的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直接连接;,(5)对于供水范围较大的配水管网或水厂远离供水区的管网,应对管网中是否设置水量调节设施的方案进行比较;(6)给水管道与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下表。
12、,2给水管道竖向布置(1)给水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最小垂直净距见下表。,(2)结水管道的埋深 1)给水管一般敷设在地下,特殊情况及特殊要求下才考虑明设;2)非冰冻地区,金属管通的覆土深度不小于0.7m,非金属管道不小于1-1.2m;3)冰冻地区除按上述要求覆土外,还需要考虑土壤的冰陈深度。一般管底在冰冻线以下的深度为:管径d300mm,为d+200mm;管径d300600mm,为0.75dmm;管径d600mm,为0.5dmm;,3消防设施的设置(1)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大于120m,在较大城市可采用消防水鹤,消防水鹤的布置一般按服务半径1000m考虑,并设在主干管和主要道路附近;(2)负有消防
13、给水任务的最小管径:当采用室外消火栓时,不应小于100mm;当采用消防水鹤时,不应小于150mm。,4、水量调节设施的选择 配水系统的水量调节设施一般有:水塔、高位水池、加压调节泵站。调节构筑物有效容积可按总有效容积占最高日供水量6一8计算。水塔:因容积较小和塔高限制,一般适用于最高日供水规模小于5000m3的小型给水系统;高位水池:适用于有较高地形可以利用的中小型给水系统;加压调节泵站:适用于地形高差大且水厂送水泵站按常压不能正常供水的地区,或地势平坦的大型给水系统。,第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一、设计任务(1)确定排水制度。(2)划分排水区域,估算雨水、污水总量制定个同地区污水排放标难。(3)
14、确定排水管、渠系统规划布局,及主要泵站的伙置。(4)确定污水处理厂位置、规模、处理等级以及综合利用的措施。,二、图纸内容(1)确定排水分区界线和汇水总面积,规划排放总量;(2)排水管渠干线位置、走向、管径和出口位置;(3)排水泵站和其他排水构筑物规模、位置;(4)污水处理厂位置,用地范围。,第一节 排水工程规划,一、设计任务(1)确定排水制度。(2)划分排水区域,估算雨水、污水总量,制定不同地区污水排放标准。(3)确定排水管、渠系统规划布局,及主要泵站的位置。(4)确定污水处理厂位置、规模、处理等级以及综合利用的措施。,二、图纸内容(1)确定排水分区界线和汇水总面积,规划排放总量;(2)排水管
15、渠干线位置、走向、管径和出口位置;(3)排水泵站和其他排水构筑物规模、位置;(4)污水处理厂位置,用地范围。,三、基础资料收集提纲,规划设计的基础资料决定规划设计质量、工程造价、社会与环境效果,其可靠性不容忽视。主要资料如下:1自然资料(1)自然地理及气象资料:包括当地的气温、土壤的冰冻深度、降雨量、空气湿度、蒸发量、风向、地下水位、地质及地形情况等。(2)排放水体资料:河流概况、水文记录、水位特征值。河流上下游工业、企业、居民点取水及排出污水情况,水质污染情况,水质等。,2城镇资料(1)城镇现状图;(2)城镇总体规划及给水专业规划 3城镇及工业企业的排水现状(1)现有雨、污水排水系统及设施排
16、出口位置,排水现状存在的问题;(2)城市周围山洪排放、河道防洪能力和措施;(3)工业企业排水量及水质;主要工业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程度;(4)现有污水灌溉、污水回用情况;,4供电资料(1)用电点供电的电源电压、频率;(2)供电方向、电源可靠程度、工作或备用电源情况;(3)供电方式、供电与用电点之间距离。5其他沿海城市,考虑污水排海时,收集有关污水排海资料。,四、规划方案设计,(一)排水方案设计 在进行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时,应从较大范围内综合考虑下列因素。(1)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与污泥处理和处置协调;(2)综合利用或合理处置污水和污泥;(3)排水系统应与邻近区域或区域内给水系统、洪水和雨水的排除
17、系统协调;(4)城镇的排水系统应接纳工业废水;(5)在扩建和改建排水工程规划时,应对原有排水工程设施适当改造,加以利用。,(二)排水制度规划1、排水系统规划首先要根据当地条件和地形,合理选择排水制度(分流制和合流制)。分流制指不同管渠分别收纳污水和雨水(包括生产污水)的排水方式。合流制指用同一管渠收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取不同的排水制度。,2、排水制度的选择应根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即根据当地情况,分期建设污水系统和雨水系统。污水系统收纳
18、污染严重的那部分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由雨水系统就近排入水体。旧建城区一般是采取合流制,应逐步改造成分流制。,(三)城市污水量预测,城市污水量包括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1污水量标准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可按当地用水定额的80一90采用。在按用水定额确定污水定额时对给排水系统完善的地区可按用水定额的90计。一般地区可按用水定额的80计。其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参照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 1386)中的居民生括用水定额和综合生活用水定额标准。,2污水量变化系数(1)居住区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见下表
19、;(2)工业废水量的变化系数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及生产性质确定。,3污水量计算公式(1)居民区生活污水设计最大流量,(1)工业企业工业废水设计最大流量,(四)雨水量计算1基本参数(1)设计降雨重现期P(与地形排水情况和地面坡度相关)(2)设计降雨历时t(按管渠内流行时间和地面汇流时间两部分计算)(3)各种单一覆盖径流系数,2雨水量计算公式,(五)排水管、渠系统布局及设计1排水系统布局(1)支管、干管、主干管的布置要顺直,水流不要绕弯;(2)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最大可能采用重力流形式,避免提升;(3)在起伏较大的地区,应将高区系统与低区系统分离,高区应直接重力流入污水厂,并尽量减少管道埋深。至于个别低洼地区败局部提升,做到高水高排;(4)尽量减少中途加压泵站的个数,如果遇到山岗尽量采用隧洞方式。,2排水管渠通用原则(1)系统布局,(2)出路选定,(4)线路选择,(3)线路选择,(4)汇水面积划分,(5)控制高确定,(六)污水处理厂位置规划(1)在城镇水体的下游。不一定厂房必须设在城镇水体的下游,但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应设在城镇水体的下游;(2)在城镇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3)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4)少拆迁,少占农田,有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5)有扩建的可能;(6)便于污水、污泥的排放和利用;(7)厂区地形不受水淹,有良好的排水条件;(8)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81500.html